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些经济学家关于城镇化的观点,与城镇化的本质没什么关系,都是宏观领域的改革,都是政府所要进行的改革,而且很多都是早就该做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与产业互动发展有利于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但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产业单一及产业空洞化既不利于城镇化,也不利于人的发展。文章认为,应通过推进产业的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问题 城镇化是人口聚集、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一般认为城镇人口从30%上升到70%为快速城市化阶段.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0年和202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Leslie人口预测模型,对分城乡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口数据进行模拟,评估了户籍制度改革和生育政策调整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影响.研究表明,户籍制度改革和生育政策调整对"十三五"时期城镇化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其贡献率从2016年的3.08%提高到2019年的4.33%;对未来中国城镇化率的估算显示,户籍制度改革对城乡人口分布和全国总人口变化都具有正向影响.假定2021-2035年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的迁移率是2016-2020年平均水平的1.1倍,预计到203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77.21%;尽管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的叠加效应会延缓中国人口总量拐点到来的时间,但也近在咫尺."十五五"时期中国人口将进入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城镇化战略须顺应人口发展形势适时进行调整.总之,宏观政策对城镇化发展以及人口发展的影响是持续累积的,关于城镇化率的预测须充分考虑相关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关于城镇化内涵的争议很多,文章认为城镇化是农村地区演化为集镇的现象和过程,其实质就是农村剩余生产要素的转移过程.文章从有关农业剩余与城镇化的经典理论以及一些国家城镇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中国社会城镇化的深层动力机制有3个方面:城镇化的启动机制——农业剩余;城镇化的驱动机制——比较利益:城镇化的持续动力机制——经济结构变革.并分别对这几方面的动力机制与城镇化的密切联系及逻辑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提出中国社会城镇化的直观动力机制有:城镇自身的吸引力(收缩力):农村趋向城镇的聚集力;城镇对农村的扩散力;中心城镇对周边城镇的吸纳力;阻碍城镇化的离心力.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问题,是近几年屡被讨论的问题。我们现在提出"新型城镇化",那么相对来说就有"旧型城镇化",旧型城镇化的问题是什么?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目前人们对于城镇化大概有两种看法,一个看法认为城镇化是增加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城镇化质量测评指标体系对其进行测度,并基于改进后的象限图分类识别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2005—2014年的城镇化质量与水平协调发展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均呈逐渐增长趋势;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以城镇化质量滞后型为主;随着时间的变化,大部分省份的城镇化质量与水平的偏离程度均有所降低;我国城镇化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东部和中西部空间分异,东部地区城镇化质量滞后于城镇化水平,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质量与水平基本协调发展。基于此,未来应转变城镇化发展思路,实现从"量"到"质"的观念转变,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努力提升我国城镇化质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城镇化建设,促进我国城镇化质量与水平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内蒙古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处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中央城镇化会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我国城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也对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出了总体要求."十三五"时期,内蒙古必须按照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创新理念,转变方式,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袁崇法 《发展》2013,(6):16-16,19
城镇建设的暴利对社会投资的诱惑,城镇建设视觉业绩对官员成就感的满足,使发展的逻辑变成了本末倒置、简单化了的"城镇建设→经济发展"。李克强总理近日指出,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不能"人为造城"。"造城"是城镇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但是,"造城"不等于城镇化,因为城镇化的本质是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人类生活消费方式的全面转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 当前关于城镇化发展有六个有争议的问题,一是城镇化在主导力量上是市长还是市场,政府该做什么?二是扩大内需是大搞公共投资还是扩消费、扩民间投资?三是方向上是地和物的城镇化还是人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11.
运用协同理论、灰色系统理论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江苏省城镇化与住房市场协同度进行研究。首先将2006—2015年江苏省的城镇化和住房市场数据进行灰色系统序参数化处理,然后将其代入城镇化与住房市场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发现:在江苏省层面,住房市场发展水平高于城镇化水平,十年间两系统由"中度失调"转变为"高度协调";另一方面,苏南、苏中、苏北城镇化与住房市场的发展水平间协调度存在显著区域性差异。基于此,提出促进城镇化与住房市场协同发展的对策,使两者最大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关于城镇集体经济的问题,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以来就一直是个热门话题,议论的焦点随着城镇集体经济改革的深入有所侧重和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是围绕城镇集体经济的性质、特点、地位、作用、改革、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展开。关于城镇集体经济大家比较多的共识是:作为公有制基本形  相似文献   

13.
呆障房隐忧     
对于城镇化起步较晚的中国,如何建立保障房建设科学体系与模式是缓解社会矛盾和有利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政策选择——呼唤市政建设债券发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化的实质是工业化、现代化,是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载体。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是需要大量资金的,但是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对于城镇化建设所需资金筹集方面却存在误区,认为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主要是在上级机关手里,因而几乎用全部精力跑上级机关要资金、争项目、找贷款,从而使中央、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压力都很大。针对这种情形,为了更好地推动城镇化进程,缓解财政支出压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文就财政如何进一步支持城镇化建设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即呼唤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文章基于城镇化质量的内涵界定,以2000-2014年中部六省的相关数据为例,采用熵值法对其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六省的城镇化质量逐年增长,且呈趋同趋势。将城镇化动力因子分为行政力、市场力、外向力和内源力,多元线性回归与空间面板分析的结果表明,市场力是促进中部地区城镇化质量提升的真实动力。据此,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提出了综合解决准市民、市民、农民"三类人"的发展问题是未来中部六省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华娇  陈蓉 《改革与战略》2014,(12):122-124
湖北省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出现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不高、城镇体系和功能不健全、城市建设方式粗放等突出问题,不利于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面对农耕文化深厚、土地约束趋紧、环境压力加大等现实约束,湖北应通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方式,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湖北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从城镇化看云南粮食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同时,也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本文以云南省为例,分析了城镇化与粮食安全之间存在着一系列显著矛盾,这些矛盾主要体现于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因大量农业用土地和优等土地被占用导致耕地面积锐减和农业生产结构扭曲,农村劳动力因外出打工或向城镇转移致使农业生产劳动力明显不足,农业粗放经营方式因城镇化效应而难于转变,城镇化进程中的工业化发展和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导致农业生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正确认识并解决好这些矛盾,是实现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相互协调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8.
产业园区模式的城镇化能非常有效地让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群体,未来7年,270万个城郊村庄中将有三分之一可能消失在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后公布的报告中,关于城镇化的一系列论述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为此《上海国资》专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请他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对于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前进具有重要意义.在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公共服务这三个主要项目的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现有的服务于城镇化的主要融资方式及其局限性,从金融创新服务城镇化、政治体制完善服务城镇化这两个角度出发,提出城镇化进程中多渠道、多元化、创新型的融资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正处于城镇化怏速发展的阶段,城乡人口转移的规模在世界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各国共同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今天,城镇化问题关系中国,影响世界。目前,占全国总人口42%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县城以下的小城镇中,小城镇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