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化价格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是转换价格形成机制,还是改革价格管理体制?答案应该是后者。新的价格管理体制应是集“管理——改革型”,“管理——服务型”于一身的转换模式。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价格体系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调整价格的同时,必须改革过分集中的价格管理体制。”这就是说,改革价格管理体制是理顺价格、促进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本文拟就价格管理体制与价格体系的关系,当前价格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的原则以及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价格管理体制与价格体系是什么关系呢?我们认为,它们二者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经济范畴。价格体系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内部和各部门之间商品价格互相联系、彼此制约的有机总体。它的内涵包括价格的种类、比价、差价及其相互之间的纵横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关系。价格管理体制是指国家管理价格机构的设置、权限的划分、价  相似文献   

3.
<正> 一、价格双轨制:结构优化的障碍现阶段价格改革的起点已经不是10年前的那种传统的价格管理体制和价格体系了,而是经过10年改革形成的价格双轨制和以此为基础的价格体系。其特征是,不同种商品分别在计划轨和市场轨定价,同种商品也按一定的比例分别在计划轨和市场轨定价。这种在计划和市场双轨定价条件下的价格体系,既不是单纯的计划价格体系,也不是单纯的市场价格体系,而是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相交织的价格体系。仔细分析双轨价格体系中的比价关系,便可发现,现行的价格体系仍然是扭曲的。首先,放开的商品价格明显高,没有放开的商品价格明显低,彼此间悬殊的价格差别不能反映其价值差别。其次,同一种商品(主要是计划和短缺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价格理论与实践在我国已历经了30多年的历史。结合研究和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某些传统的价格理论观点进行反思,为社会主义价格体系及其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很有必要。1 在价格形成基础的问题上,传统的观念只强调价格形成的一般基础,而忽略了价格形成的特殊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强调指出,要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现在的价格存在着相当紊乱的现象,不少商品的价格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价格体系的改革,关系着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看来如何调整价格和改革价格管理体制已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许贵舫 《经济问题》1992,(8):48-51,38
一、实现国家计划价格形成机制的转变 从宏观上看,国家计划价格体系和非计划价格体系都是价格体系的组成部分,他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计划价格的水平、结构可以影响非计划价格的水平、结构;非计划价格的变化趋势也可能成为计划价格变化的先导,如果计划价格不合理,可能给非计划价格以错误的信号,导致非计划价格不合理的指示标志。所以,合理的计划价格体系是非计划价格体系合理运行的基础,而在目前,价格体系中不合理的部分就是计划价格体系部分。诸如原材料、能源、动力计  相似文献   

7.
(一)1.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探索性的全面经济改革的历程,价格改革首当其冲。价格改革就是要改革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至今,价格改革已迈过了第十个年头,但价格改革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 价格改革包括价格体系和价格体制两方面的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价格体制选择什么样的模式,才有利于实现价格体系合理化,正确地发挥价格功能,这是我国价格改革所要研究和达到的目标之一。一、选择价格体制模式必须清醒地认识价格功能的二重作用我国过去价格体制的最大弊病在于抑制价格功能的发挥。现在探讨价格体制模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1979年,我国以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为开端,进入全面改革农产品价格体系和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时期。20年农产品价格改革的历程,就是农产品计划形成价格机制逐渐解体,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价格改革每向前推进一步直至最终建立农产品市场形成价格机制的基本框架,都与我们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的逐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最终确立密切相关,这是20年农产品价格改革四个阶段表现出来的显着特点。  相似文献   

10.
新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世界价格体系;智力在商品价格形成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价格的种类激增;新兴产业的产品价格下降,传统行业的产品价格上升;商品价格的国际联系加强。面对这种形势,我们的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应有什么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对于我国当前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的表现,进行了概括;对于改革的内容、要求、方法等,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解决了一些长期争论的理论问题,是进行价格改革的理论基础。目前,对于进行价格改革,不少人还有疑虑,主要是价格改革会不会影响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12.
农产品价格改革问题思考马敏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的价格改革无论是价格体系,还是价格管理体制都取得了相当的进展。由于经济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新旧体制的摩擦在新形势下表现出一些...  相似文献   

13.
优格改革,其实质是价格形成机制的根本转换。从五十年代起,东欧各国先后进行了价格改革,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一些国家已经摆脱了苏联模式,形成了独特的匈牙利模式和南斯拉夫模式。近年来,苏联也在酝酿对旧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改革。我国经过十年价格改革,价格形成机制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但还远没有完成模式转换的任务。目前,由于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我国价格改革已面临困境。我们必须广泛借鉴各国价格改革的经验教训,重新清理改革思路,勾画出清晰的远期、中期和近期改革目标,制定好积极稳妥的实施步骤,以及全面的配套措施,才有可能以最小的代价理顺价格关系,完成机制转换。  相似文献   

14.
<正> 价格体系改革是国民经济能否顺利发展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那么,什么是合理的价格体系,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我们认为,计划价格形成的理论就是合理的价格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础。计划价格形成的要素有三:价值、供求关系和政策因素,价值既要考虑商品的价值及其变化,又要考虑货币的价值及其变化。而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还要考虑纸币所代表的币值。供求关系不仅要考虑供求的状况,而且要考虑供求近期的、中期的或远期的  相似文献   

15.
一、社会主义市场价格机制的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机制包括价格管理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两方面内容。经过十多年的价格改革,我国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和价格形成机制的转换已基本完成。以江苏省为例,1994年,全省农产品收购价格中,国家定价占22.6%,市场调节价占77.4.;工业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中,国家定价占11.2%,国家指导价占11%,市场调节价占77.8%;商品零售价格中,国家定价和国家指导价仅占6.7%和0.5%,市场调节价的比重高达92.8%,已初步形成“放开多数,管住少数”、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新格局,但是在价…  相似文献   

16.
关于自然资源价格的形成及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时间以来,我国受自然资源无价值论的影响,对自然资源价格在理论上缺乏 研究。本文初步探讨了自然资源价格的价值形成和自然资源价格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正> 价格体系的改革关系到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谨慎而认真地探讨不同的价格形成理论,为确定价格改革的方向与步骤提供可靠依据,在今天具有重大意义。一两种对立的价格形成理论及其政策含义在价格改革的探讨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价格形成理论,即计划价格理论与市场竞争价格理论。计划价格形成理论包括生产价格、理论价格和计划价格等不同模式,尽管提法不同,实质上都反映了一种无需通过竞争,而直接用计算社会劳动消耗来定价的指导思想;在市场上表现出的供求关系,充其量只作为计算均衡价格时的参考指标。持该观点的人们认为,这种  相似文献   

18.
李鸿珠 《发展研究》1995,(10):34-35
电力是基础商品,其价格影响着整个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成本。正因为如此,几十年来电力价格体系一直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运行。其它商品的价格相继放开,由市场形成价格,而电力价格仍  相似文献   

19.
<正> 党中央把价格体系的改革看成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这充分表明了改革价格的必要性、紧迫性。本文从分析价格体系变动规律入手,来考察现行价格体系不合理的状况,说明造成价格体系不合理的根本原因,并论述改革价格体系的必要性。价格体系从横的方面看表现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类)商品间的比价关系,从纵的方面看表现为同部门(同类)商品不同环节、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质量的差价关系。和任何事物一样,价格体系在不断运动、发展中形成。有的商品价格上涨了,有的商品  相似文献   

20.
<正> 价格,作为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指示器,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当前价格体系的改革已经成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为了探讨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第三产业价格体系,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引导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本文对第三产业中的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务商品的价格(收费)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并力图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上,探索这些特殊劳务商品的价格改革途径和价格结构目标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