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峰 《沪港经济》2002,(4):57-57
上海和香港都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龙头老大”,早年两地的房地产市场先后萌芽、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岁月锤炼已日趋成熟,不过由于地域、文化、气候、习惯等不同,两地的房地产市场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变种”。 市场消费存在巨大差异 1、在信息传递上,香港人感性色彩、个人主义占据主导,理性分析次之,而挑剔的上海人,在理性比较、  相似文献   

2.
上海和香港的“边缘人”成了中国最早的企业家香港人常说,香港的企业家精神很大程度上是从上海转移过来的,此语不差,我曾经为《明报》写过“香港经济繁荣的根本原因”,认为香港的繁荣道源於东西方文明在边缘处的交汇,这个“边缘”非常要紧,企业家的创新机会全在传统热力薄弱的“边缘地带”,就连上海的企业家能力的积累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於早期上海的“边缘性”。既然上海和香港都是以“边缘”的身分发展成为国际都市的,既然强大的企业家精神是这两个城市的共通之  相似文献   

3.
请你笑一下     
我在上海创办了一家“美国会所”(American Club),由于会所的会费动辄二十多万,因此会员要求的服务质量是很高的。营运“美国会”这类私人会所最大的难度在于让当地外资公司信任你是“美国会”,而且可以提供相同质量的服务,但其实维持高质素的服务并不容易。 在上海,要一位员工笑一下,原来是这样困难!这点与香港人完全不同,香港人有很强的传统去接受服务行业,但上海人认为服务业是低档次的。  相似文献   

4.
“菲佣”是什么?去过香港的很多上海人领略过香港的一道另类风景:星期天,三五成群的“菲佣”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广场和公园,会友休闲,蔚为大观。在今天的香港,“菲佣”人数已经超过20万。南风北渐,近年来,“菲佣”发展到深圳蛇口有111人,发展到广州有2人……更多的上海人,从港台的影视和文学作品里,想当然地移植了“菲佣”的称呼,粗枝大叶地理解着“菲佣”的含义:菲律宾佣人。认真深究起来,“佣人”是我们对“菲佣”不确切的理解,“菲佣”是一种不确切的翻译。  相似文献   

5.
上海天生有中产底蕴,只要天时地利人和条件成熟,上海人的中产品位,比香港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上海从来有“夜上海”和“不夜城”之称,近几年的夜上海,风彩越来越迷人。作为国际都会,夜生活是十分重要的不可缺的一道风景,也是海外投资者对投资环境很看重的一个计分内容。 上海的“吧”,比香港多元:既有用古典老宅翻造改装的怀旧吧,也有以“现代”为卖点的如“汽车吧”,步行街上的露天吧,不亚于法国巴黎的露天咖啡座,而且  相似文献   

6.
上海人的思想、视野、趣味、与港人只懂得衡量一个“钱”字相比,香港人就显得很短视。在上海街头有许多书报亭,有两份报纸的名字就让人“触目惊心”:“环球时报”和“世界新闻报”,就此完全可以知道上海人的眼光。这用彩色印刷的报纸全部是国际新闻,据说,十分畅销。在香港,根本不可能开办一份  相似文献   

7.
朱志华 《沪港经济》2002,(10):41-42
“蟹粉鱼翅豆腐”、“糟香砂锅鱼头汤”、“秘制红烧肉”、“酒酿木瓜丸子”、“虾油葱花拌面”……看了这些菜名,不由会使人联想起上海特色菜,这是我在香港南洋酒店新装修开张的“南苑中菜厅”看到的30多款具有特色的上海菜菜谱中的几个代表菜。 平心而论,香港称得上是个美食  相似文献   

8.
一、两种不同经济模式及其差距香港与上海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中,走着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香港充分利用自由港地位,实行低税率和“积极的不干预”等特殊政策,利用解放前后上海一批纺织工业企业家将大量资金、技术、设备迁入香港。  相似文献   

9.
新天地——外国人说很中国化,中国人说很西方化以前,我总认为,只有亲身住过上海石库门房子的人,才会对石库门弄堂有深刻的感情。但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一个对此毫无生活体验的香港人,却会对上海石库门倾注极大的热情,居然投资10多个亿,在上海的市中心成功地开辟了一个石库门的“上海新天地”,成为上海城市改造的一个亮点,引起了海内外的惊诧和轰动! 他,就是香港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在瑞安集团的香港总部访问了罗康瑞先生,我和罗先生已经是“第二次握手”了。这次我们的话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请他谈谈“上海新天地”。出乎我的意料,  相似文献   

10.
朱镕基:“上海是中国的纽约”,“香港是中国的多伦多。” 朱镕基总理四月访问美国和加拿大时,多次提到上海与香港、纽约和多伦多的比较。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朱镕基说:“我对于上海确实有感情,因为我当过那里的市长。我同样也对香港有感情,感情是同样的。我确实说过上海是中国的纽约,同时我会在这里说,香港是中国的多伦多。” ——香港《文汇报》记者多伦多4月15日电  相似文献   

11.
我曾经在香港工作过两年,香港人给我的印象特别好。现在只要有机会,我还是经常到香港来看看走走。 都说香港人特别喜欢吃,我认为这一点也不错。每天早晨的早茶是一些香港人的“必修课”,要是遇到休息日,那酒楼的生意是出奇的好。香港的酒楼和上海有所区别,上海酒楼一般以大桌子为主,香港则是以小台子为主。这主要是适应小家庭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到香港工作已经快三年了,认识的香港人也不少。我的感觉是香港人的金融投资意识比较强,脑袋里好象比上海人多一根赚钱的筋。但香港人喜欢赚快钱,最好是今天买进,明天就能够赚钱。时间太长不行,香港人没这个耐性。用香港人的话来说,那真正叫做是“时间就是金钱”。  相似文献   

13.
香港还有一百多天便回归祖国的怀抱了。目前,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在广大香港市民的支持下,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特区政府的组建工作,越来越多的港人关心和参与为实现未来“港人治港”的民主实践。香港经济繁荣、社会人心安定,某些人曾预言香港临近“九七”会有的“灾难性危机”并没有出现,也不会出现,香港将平稳地度过“九七”,这是毫无疑问的。自从邓小平在1991、1992年先后发出抓紧开发浦东、开发上海,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指示后,上海成了中国  相似文献   

14.
鼎宕 《沪港经济》2001,(4):24-26
近来翻开报章,常常可见香港人在大声疾呼要重新找回“香港精神”,特别是一些有识之士更是苦口婆心,要港人虚心向内地学习,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一向很感觉良好的香港人会如此放下架子一“作践自己”呢? 开始时我也感到很纳闷,难道香港人的精神真的这么脆弱?当我了解了香港精神以后,我方才明白,这就是香港人的可贵之处,他们善于思考,勤于探索,不回避矛盾,输得起也站得直。 什么是香港精神?勤奋工作,灵活多变,不畏艰险,勇于创业和勇于承担风险”。这23个字的香港精神,曾经为香港人带来过许多辉煌,也曾经给香港人创造了无穷的财富。 现在香港人又在重新呼唤香港精神,这对我们上海人来说,是不是能有所启示呢?  相似文献   

15.
《沪港经济》2013,(11):57-57
由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主推的“2013香港大学生上海暑假实习项目”成功落下帷幕,本年度香港大学生上海实习项目是香港商会与香港科技大学联合主办,并得到香港中文大学、上海大学MBA教育中心和上海海外联谊会、香港特区政府驻沪经贸办、上海市青年联合会的支持。据悉,“香港大学生上海暑期实习项目”已经连续举办七年。  相似文献   

16.
朱鼎 《沪港经济》2002,(11):46-47
如今上海话在香港也成了“热门话”。随着中国入世,上海的商业和金融地位愈来愈重要,不少有“远见“的香港人也开始有意学点上海话,以备有朝一日能大显身手。近年来不少港人前往上海工作及做生意,学会上海话.对这些“北上“发展的确可以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7.
港沪两大城市的比较是近年的“热门话题”。上海近年的发展势头甚佳,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全国金融中心,好多香港人都有点担心上海最终会超过香港,或完全取代香港的世界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等位置。有人甚至感叹,上海在崛起,香港在衰落。 这种预言式的推断和担忧是闲谈巷议的焦点,但问题的实质是事实及现状到底如何?沪港两地竞争究竟是谁  相似文献   

18.
香港以“食”闻名,弹丸之地汇聚着祖国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国的特色风味。虽然香港人口以广东人为主,但上海菜仍深得港人欢心,而雪园饭店的上海菜,可说比上海的上海菜还要“上海”。 15年前,首间“雪园”饭店在北角电器这开张。此角素有“小上海”之称,从50年代至70年代,都为上海移民聚居之处,故而“雪园”选址在此。时至今日,“雪园”已发展至有4间分店,其中以位於铜锣湾新宁道的“雪园饭店”最受欢迎,不少政界商界名人,都会专程驱车来用膳,李嘉诚、利国伟、杨铁梁等,都是“雪园”的常客。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在香港生活了近30年的上海人,我很想对上海的有关方面提个建议,到香港来开一家“上海美食大世界”如何?我之所以有这个建议和想法,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因素: 一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企业和产品要走向国际市场是当务之急。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客观上也有走出去开拓的需求。在上海的  相似文献   

20.
温情画展诠释沪港精神 一方画布一寸光阴,色彩氤氲、线条交错间,在上海88铜仁路,上海与香港生活的故事被娓娓道来. 近些年的上海和香港的经济飞速增长,公众舆论常常围绕着“金融中心”的话题,谈论着维多利亚港的繁华灯火,陆家嘴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却没有好好端详这些年隐秘在繁华之下的沪港情怀. 上海与香港真正应该被人称道的,绝不仅仅是他们的高度繁荣.上海独特的狭窄巷弄,多少人在这里度过了大半生;而香港上环、中环的传统社区,又勾起了多少人的童年回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