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经济正处于降排放、 稳增长的转型阶段, 信息产业是能够做到生产源头、 过程和成品低污染的高效绿色产业, 以信息化促绿色化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本文利用 2006~2017 年中国30 个省市的面板数据, 采用 Super-DEA 测度了各省市的绿色经济效率, 构建SDM 模型分析信息化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 为明确地区间发展差异, 进一步区分东、 中、 西部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 (1) 就全国和东部而言, 绿色经济发展具有负外部性, 中部则呈现出正外部性。 体现出东部对周边地区的资源依赖性和中部的协同发展能力; (2) 就全国和东部而言, 信息化能够促进绿色经济效率提升,但两者在中部呈现负相关。 反映出不同信息化水平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同; (3) 此外, 产业结构升级、 对外开放等因素也促进了地区绿色经济发展。 体现了绿色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全国31个省份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用模型,检验我国区域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就全国总样本来看,股市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另外,金融效率也能显著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但是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就东、中、西部分样本来看,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发展差距较为明显,检验结果不尽相同,但是都支持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正相关,金融机构信贷规模与经济增长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成长的密码,也是构建新时期经济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本文基于产业协调、产业融合和产业绿色发展3个维度构建了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分析了2011~2021年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时间演进特征、空间差异及其来源和收敛性。研究发现: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表现为东、中、西逐次递减的分布特征,增速则显示与排序相反的分布状态;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有明显的改善趋势,全国及东、西地区的基尼系数均呈现下降趋势,中部地区的基尼系数出现先下降后波动上升的演进态势;从东、中、西三大区域核密度曲线分布特征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上升,存在一定的极化趋势,但绝对差异逐步缩小;西部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整体上升,绝对差异有缩小态势,无极化现象;同时不同等级的地区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降级和跃迁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中国金融发展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 本文将金融发展分成金融效率和金融规模两个维度, 同时基于 2007 ~2016 年中国271 个城市的面板数据, 使用系统广义矩估计分析了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结果表明: (1) 金融效率、 金融规模同产业结构之间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 U 型关系; (2)金融效率、 金融规模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 中部和西部地区金融效率的提升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东部地区则不明显; 东部地区金融规模的增加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中部和西部地区则不明显。最后根据本文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工业经济效益的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的资料,对不同地区、行业、经济类型、规模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状况作一静态比较,以便为深人的研究提供一些实质性数据。一、区域经济效益的差异比较根据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的数据资料,计算出地区间的11个主要效益指标(见表1)。据对全国乡及乡以上51.04万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调查,1995年产品销售收入52936亿元,实现利税5050亿元,据此计算出的东部地区市场占有率和利税占有率分别高达65.97%和60.56%,说明其经济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远远超出中、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这两个指标又分别比西部…  相似文献   

6.
十九大提出绿色发展新目标, 推进绿色发展新部署, 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的主动性显著增强, 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的耦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以我国30 个省级行政单元2008~2016 年的经济数据为基础, 利用耦合度模型实证分析我国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的动态耦合关系并进行局部空间区域差异比较。结果显示, 我国绿色发展水平呈现出总体上升的趋势, 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发展处于高度协调耦合发展状态, 没有出现相互抑制的作用。东部地区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耦合度较高, 中部地区次之, 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较低。本文提出利用绿色金融市场融资渠道和法律环境基础产生绿色经济发展新力量的建议, 最终实现各省份的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经济区的横向划分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中国经济区纵向同质性划分为东、中、西“三大部”,实施梯度推移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在东部地区加快对外开放、全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地区差距问题。本文提出将现有经济区改为横向集聚性划分,构建以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增长极为龙头和引擎,辐射带动广大中西部经济腹地的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大环渤海“三大块”新的区域,以“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实现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综合指标体系,然后基于2017~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对各个省(区、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核密度估计法对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的时空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阶梯式分布,相邻省(区、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趋同且集聚情况存在地区差异。对于与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中部地区正逐步缩小而西部地区正逐步扩大,同时东、西部乃至全国内部省(区、市)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都在逐年扩大。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贡献。本文实证研究了2005~2013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规模、区域分布对中国地区经济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且有进一步向东部地区集中的趋势;制造业500强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制造业500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机制主要是通过投资拉动实现。  相似文献   

10.
能源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人口、产业、交通、建筑等各要素决定了城市能耗的高低,它们共同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规模、结构,以及产业结构。本文利用全局主成分析法与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发现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东、中、西部城市的规模、结构、产业集聚度的差异所引致的城市能源消耗增长率完全不同。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东部地区应继续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技术优势,并大力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同时,中部地区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强城市用地的合理规划。西部地区则应提高城市密度,改善大而散的城市结构。  相似文献   

11.
能源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人口、产业、交通、建筑等各要素决定了城市能耗的高低,它们共同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规模、结构,以及产业结构。本文利用全局主成分析法与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发现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东、中、西部城市的规模、结构、产业集聚度的差异所引致的城市能源消耗增长率完全不同。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东部地区应继续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技术优势,并大力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同时,中部地区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强城市用地的合理规划。西部地区则应提高城市密度,改善大而散的城市结构。  相似文献   

12.
推动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构建计量模型, 基于非估计参数对资源型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进行研究分析发现: 从绿色经济发展状况来看, 大部分的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处于中上游阶段; 从绿色经济的发展可以知道各地区绿色经济水平不均衡, 中部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水平较低, 而东、西部地区的绿色经济效率水平相对较高。因此, 需要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要素自由流动, 加快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房地信息》2013,(1):98-99
零售物业市场增长尤为强劲仲量联行在中国大陆甄选出50个拥有大量商业地产发展机遇的二、三线城市。建设规模和经济发展进程正推动中国新兴城市50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转变。相信这些城市将成为下一个十年大家关注的焦点。中国新兴城市50强是一个2.9万亿美元、规模与德国相当的经济体。若将这50个城市视为一个单一实体,它会是全球第五大经济体。这些城市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其余中国城市。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国新兴城市50强将占到全球经济增长的12%。  相似文献   

14.
我国房地产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房地产业与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房地产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房地产投资额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但西部地区房地产投资额与经济增长并不存在因果关系;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商品房销售额与经济增长互为长期因果关系,但它们的商品房销售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短期因果关系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结构调整、结构性减速与经济增长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一种地理空间的视角,采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1995—2011年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总体上存在着空间自相关;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已经开始"结构性减速",西部地区正在"结构性加速",而中部地区为"加速"与"减速"并存,整体呈现出"结构性加速";全国经济总体上依然维持在"结构性加速"阶段,但经济增长分化的格局业已形成;对于经济增长速度影响最大因素是劳动生产率增速,其次是空间效应,平均工资增速的影响较小,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经济产业升级加速的大背景下, 制造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日渐下降。 本文从第二产业内部劳动力供给结构改变的角度入手, 利用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建筑业兴起对制造业就业规模的影响, 结果发现建筑业的兴起显著降低了制造业的相对就业规模, 但在绝对就业规模上建筑业兴起促进了制造业就业规模的增加。 同时本文发现东部地区制造业和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对劳动力的偏好不同, 高人力资本劳动力的增加提高了东部地区制造业就业规模, 但降低了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的就业规模。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 2003~2017 年全国 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 探究地区经济增长对房地产投 资依赖度的变化, 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 对房地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区域特征及其空间溢出效应进行探 讨。 结果显示: 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经济增长对房地产投资的依赖度仍然较大, 不仅存在自身的时间惯性依 赖, 还存在近邻空间依赖。 房地产投资通过两种方式来影响地方经济增长: (1) 直接增加本地区房地产投 资; (2) 通过邻近区域房地产投资的空间外溢的间接作用。 从时间上来讲, 地方经济增长对房地产投资的 依赖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 从空间上来讲, 地方经济对房地产投资的依赖度存在区域异质性, 对直接 作用依赖度最大的是东部地区城市, 对间接作用依赖度最大的是中部地区城市。 为了减轻地方经济对房地产 投资的依赖, 政府应根据各区域的房地产投资特征来制定相关政策, 以免对经济造成较大冲击。  相似文献   

18.
在先行发达地区要素空间集聚扩散过程中,交通条件显著改善带来的时空距离压缩会加快经济活动在更广地域空间扩散、聚集与分化,引发中心区扩展整合和外围区加速重塑。中国在城镇化进程深入推进和以高速铁路为骨架的快速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条件下,正在形成经济空间新格局,并将通过房地产空间格局变化综合呈现。本文基于城市房地产的视角,构建了要素集聚扩散、交通条件改善对大国经济空间影响的理论模型,并运用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5—2013年的面板数据,以及G2SLS工具变量估计等方法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反映经济活动分布的城市实际住房价格水平与其到全国层面经济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交通时间距离间存在逐步显现且缓慢收紧的"∽型"关系,"∽型"拟合曲线第一波谷大体对应于东经110°经线附近的中、西部地区划分断裂带,第二波峰大概出现在远离沿海经济中心且本地吸引力较强的重庆、成都等内陆大城市处。从而证实中国经济中心区正在向东中部地区整体扩展整合,并将形成"东中一体",西部与东北广袤外围区出现分化性倾斜,一些边缘区域面临衰退。未来,谋划中国经济发展空间的布局优化,需要在全国经济分区、东中部一体化、西部东北扶持发展等方面进行战略调整与政策统筹。  相似文献   

19.
东部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在全国的地区工业产值中占绝对大的比重,仅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四省(市)2006年的GDP就近7万亿元,占全国的1/3.  相似文献   

20.
一、形成煤炭经济优势的有利条件神府—东胜(以下简称神东)煤田是我国现已探明储量最大的煤田,面积31172km~2,探明储量为2236亿t。设计规划开发的神东矿区仅是神东煤田的一小部分,它位于陕西省神木县北部、府谷县西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及东胜市的南部和准格旗的西南部,其近期规模3000万t/年,远期规模6000万t/年。该地区煤层近似水平,埋藏浅,赋存稳定,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