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国际生产分工的日益深化以及制造业外包的蓬勃发展,承接外包生产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参与国际生产,融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随着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的加剧,到底是生产外包还是生产经营一体化是当今制造业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对生产外包战略进行探究,并分析了耐克公司生产外包在虚拟生产上的成功案例,希望能对相关企业的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生产工序国际分工和生产制造外包为主要特征的全球生产分工体系逐渐发展起来。中国制造业凭借低成本制造优势以及比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吸引了大批跨国公司将其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本文围绕外包行为在促进制造业产业成长中的传导机制和路径方面的角度,从行业和企业两个层面论证外包行为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影响外包行为的阻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跨国外包作为产品内专业化分工在国际市场的延伸,使参与其中的国家和行业生产都得到了专业化分工的好处。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内资企业多利用劳动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即以外包的承接方身份参与跨国外包。本文首次从外包承接企业角度出发,利用我国制造业内资企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企业承接外包对其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内资企业承接国内的外包业务并不会提高企业的生产率;但是企业承接国际外包会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这说明,内资企业在承接国际外包的情况下,能够从国外的外包商那里获得相应的生产技术、工艺或者经营管理知识,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文章构建模型从理论上考察了承接国际外包对我国行业工资差距的影响机制,并利用1995~2011年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和基于回归方程的Shapley值分解方法,从实证上分析了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和承接国际外包对我国1995~2011年36个工业行业工资差距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总体上承接国际外包通过资源重组、技术进步、劳动力技能需求升级等效应带动了我国制造业行业工资不断上涨。按要素密集型分类的估计结果显示,承接国际外包对我国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的工资增长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其中,承接工业外包对我国资本密集型产业工资的拉动效应更大,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资拉动效应更大,全球化进程带动了我国机械制造、电子通讯等参与全球化分工程度较高的产业行业工资的快速增长,拉大了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与资本密集型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同时,基于回归方程的Shapley值分解结果显示,国有垄断、产业规模和全球化等因素仍然是影响我国行业工资差距的最重要因素,在中国加入WTO以后,承接全球外包对我国行业总体工资差距的贡献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制造业国际转移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东道国通过承接制造业国际转移,能够更多地进入全球工业体系之中,并通过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销售网络扩大出口,带动制造业出口结构的升级.本文根据我国制造业承接制造业国际转移的实际,对制造业国际转移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结构升级的贡献进行了论证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科技进步,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国际分工也在不断被细化.各跨国企业在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动力驱使下,对生产流程在各环节上进行不断细分,将非核心服务活动外包给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企业,推动了服务外包产业的迅速发展.首先将简单分析全球贸易发展趋势和现状;其次将介绍有关服务外包的研究现状;最后将分析中国现阶段承接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际外包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影响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国际外包为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促进产业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产品内分工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正逐渐从垂直FDI为主导向国际外包为主导的方向演变。发展中国家通过承接国际外包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并快速切入全球高技术产业链条。通过调整产业升级思路、提高交易制度的效率、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和注重人力资本投资等方面的努力,发展中国家可以更好地实现国际外包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现状、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编者按:承接软件服务外包是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在分析国际软件外包发展趋势和动因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发展的现状、承接模式以及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给承接国带来的贡献.在大量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抽象出中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四种模式,提出中国既要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承接软件研发、软件市场开拓等高端环节,也要在大连、西安、成都等城市承接软件编码、测试等中低端环节,形成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完整体系,提升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摘要:20世纪90年代后期,继制造业之后,全球范围内又掀起了以高端服务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浪潮,这就是国际服务外包。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国际服务外包实现了快速增长,但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与国际服务外包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介绍我国国际服务外包的现状,分析我国承接服务外包制约因素和需要面对的问题,并提出了增强中国服务外包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国际外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玉红 《商场现代化》2006,32(13):37-38
第三次技术革命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出现重大变化。国际分工已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阶段,而在于产品的整个价值链,国际分工由产业间分工变为产品内分工。跨国公司为了适应变化的经营环境,对全球生产体系、公司组织结构和经营投资战略加以调整,出现国际外包现象。本文主要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分析跨国公司的国际外包行为。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 GVC )中的竞争力现状,本文提出GVC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机理:通过加大生产性服务对中国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使产业结构不断向“软化”趋势调整,改变之前对加工装配等低端环节的路径依赖,向GVC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攀升,从而提高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分工地位。分工地位提高后,通过对战略环节和资源的控制而获得更多的分工利益,最终达到提升中国制造业在GVC中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经济进入以生产过程分节化和中间品贸易为主要特征的全球价值链时代,制造业正在成为一些大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争夺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的角力场。本文对2000-2014年中美两国制造业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GVC)分工程度及分工地位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制造业参与GVC分工地位指数总体小于美国同期值,美国制造业在GVC分工中处于相对上游环节,这与中国制造业后向参与GVC分工程度较高相一致。与美国相比,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不具竞争优势,中美贸易摩擦对双方GVC分工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需加快受制产业的自主创新步伐,积极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重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  相似文献   

13.
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作为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价值链升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运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2000-2014年的数据,实证考察了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分工地位的影响并检验了相关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总体来看,制造业服务化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存在"天花板"效应,即随着制造业服务化趋势的加强,其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促进作用是边际递减的,而对制造业分工地位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不同服务投入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分工地位的关系存在一定差异,与传统的服务投入(批发零售和运输服务化)相比,现代化的服务投入(电信和金融服务化)对价值链升级的作用更为明显和重要;目前来看,由于国外服务的渗透率较低,所以占据主导力量的国内服务投入对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服务使用率高的制造行业要比服务使用率低的行业对价值链的升级效用更大一些。(3)我国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整体较低,还未达到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最优临界水平,仍都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4)作用机制检验表明,研发创新是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促进价值链参与度深化的可能作用渠道。但是制造业服务...  相似文献   

14.
东亚生产网络分工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梳理东亚生产网络分工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基础上,基于面板数据模型,验证了东亚生产网络分工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结合影响制造业行业竞争力的国内因素进行考察,东亚生产网络分工对我国制造业整体以及不同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均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将东亚生产网络分工的作用效应进行分解,发现东亚生产网络分工主要是通过劳动生产率提升效应、技术外溢效应途径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的出口竞争力,但理论上所预期的规模经济效应并未发生促进作用。东亚生产网络分工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作用途径在制造业不同部门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东亚生产网络分工所导致的劳动生产率效应所驱动,即便是此类融入东亚生产网络程度很高的制造业行业所获得的技术外溢效应并不显著。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部门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却并非由东亚生产网络分工所导致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效应、技术外溢效应所推动。这种分工状况容易导致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锁定效应,压缩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全球性产业调整和区域转移也逐渐向纵深发展,国际装备制造业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辽宁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是带动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也是带动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火车头。围绕辽宁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的必要性,阐述了制约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跨国公司为传导提升福建省国际分工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跨国公司采取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并举方式,进行全球产业整合,将世界各国纳入一体化分工的网络。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开始在福建省进行比较大规模的投资,这有意无意间将福建省纳入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之中,但福建省在跨国公司内部化国际分工系统中处于低增值环节。福建省要深化国际分工地位,就必须链入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促进跨国公司与内资企业的关联和产业对接,在同跨国公司的合作与竞争中增强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潘安  王迎  戴岭 《商业研究》2020,(3):49-57
基于总贸易核算法和WIOD数据,本文从增加值贸易视角考察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利益与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并通过垂直专业化结构讨论了贸易利益与分工地位存在的关系。研究表明:2000-2014年中国对金砖国家出口中的贸易利益占比和GVC分工地位均呈现出"V"型的变化趋势,中国主要处于GVC分工的下游环节,在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中处于相对不利的贸易利益分配地位;中国处于较低GVC分工地位的原因在于通过"加工贸易"模式参与GVC分工,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典型,导致中国的贸易获利能力相对较弱;俄罗斯和巴西的贸易获利能力有所加强,并处于相对较高的分工地位,印度的贸易获利能力和分工地位均有所下降。因此,与金砖国家贸易合作对中国在GVC分工体系下提升贸易获利能力和分工地位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贸易数据的深入分析,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对中国在新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竞争力和地位进行评判。研究发现,中国在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专业化层次较低,主要扮演"加工车间"的角色,尽管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品发展迅猛,但竞争力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从中获取的分工利益极为有限,总体而言,目前处于新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位置。但纵向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的阶段性目标,比较优势逐渐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延伸,国际分工地位也有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在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中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怀政 《国际贸易问题》2005,(6):120-123,128
国际生产体制已进入网络化发展的新阶段,全球制造业正面临着产业链的重构,跨国公司将逐步把我国纳入其全球战略体系,实现全球一体化的生产、销售和研发。我国企业面临的国内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而言,当务之急是以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调整为契机,基于全球生产网络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定位,然后通过配套生产、OEM、合同制造、战略联盟等方式进入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向“小而精”、“专而强”方向发展。同时要适度进行产业链节点的横向扩张和纵向延伸,从而实现产业链升级。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利用中国1992-2007年以及美国1972-2009年间相关年份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发现美国制造业、服务业、居民消费、政府消费的服务投入率总体呈稳定增长态势,而中国1992年以来服务业的服务投入率稳定不变,制造业的服务投入率甚至有所下降。这意味着中国服务业增长仍缺少来自于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中间需求的强力拉动,这是制约中国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政策不仅要扩大供给,更应充分释放和激活国内各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对中间服务的需求,以扭转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不利地位,推进服务业的体制改革以及营造更为良好的市场环境,这应该成为政策制订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