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江苏沿海围垦规模巨大,世界尚无先例。沿海滩涂开发利用,水资源保障是关键,而围垦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联合调度技术又是水资源保障关键技术之一。分析国内外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现状,研究围垦区水资源需求管理措施、盐碱环境下多水源多用户淡水资源联合调度技术以及围垦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以实现沿海围垦区水资源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
面对江苏沿海围垦地区严重的淡水资源危机,以及国家沿海开发战略下复杂的水资源管理问题,如何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辅助决策,更好地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已成为战略开发决策者的迫切任务。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设计沿海围垦区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体系框架,并对框架设计目标、主要内容以及预期成果进行重点阐述,以期为沿海围垦区水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淡水资源紧缺是江苏沿海大规模围垦与开发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建立更加高效、高保障度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有效增加水资源供给,合理利用水资源,将是江苏沿海开发中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结合围垦区(包括人工岛)淡水资源的分布与关联,根据《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利用规划纲要》需要,研究蓄淡工程的类型、规模和布局(河口水库、河网节制闸、天然湿地、平原水库),确定蓄淡工程规模和优化组合方案,评估蓄淡工程综合效用和影响(包括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评价和利弊分析),提出兼顾供水、防洪、环保、海洋等行业需求的沿海围垦区蓄淡工程布局模式。研究改变现有基于陆地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建立海陆结合的新型水资源开发模式。研究成果不仅仅可解决未来江苏沿海大开发淡水资源缺乏的问题,也为解决今后东部沿海城市尤其是北方沿海城市水资源的匮乏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针对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与复合型生态系统特征,构建体现围垦区生物多样性、生境特征和环境变化的围垦区生态环境长效管理的指标体系,建立江苏沿海围垦区生态环境长效管理模式,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沿海滩涂大规模围垦及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江苏沿海围垦布局、围垦工程建设、水资源保障、环境保护等问题,对围垦工程与近岸海域水动力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对港口资源的影响、辐射沙脊群泥沙分布及输运、潮滩及近岸沙洲稳定性、辐射沙脊群围垦布局及监测关键技术,围垦堤防设防标准与设计方法、施工技术、围垦筑堤新材料与新工艺、蓄淡与引排工程、围垦堤防施工安全监控、质量检测及风险评估,垦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蓄淡工程优化布局、优化配置与联合调度、一体化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围垦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及生态效应、生态型围垦评价方法、围垦区生态重构技术、垦区生态环境监控管理模式进行研究;进行江苏沿海滩涂大规模围垦及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的集成和工程示范。  相似文献   

6.
在总结以雨水、微咸水为主的非传统水资源研究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围垦区传统水资源紧缺,以雨水、微咸水为主的非传统水资源含量丰富的特点,提出围垦区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通过优化集成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和技术,创建适宜于围垦区的微咸水高效与生态安全利用模式,推广微咸水资源化的生态安全技术。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结合试验区现状,制订了技术路线和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7.
海水淡化是缓解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手段。利用层次分析法,开展了我国海水淡化开发利用潜力评价方法研究。从政策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条件3个方面,构建了我国海水淡化开发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指标影响作用权重进行了计算。以全国11个沿海省(区、市)为研究目标,对其海水淡化开发利用潜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沿海省(区、市)开发利用海水淡化的潜力由大到小分别是:河北、浙江、山东、天津、江苏、辽宁、海南、广东、广西、上海、福建。最后,结合影响我国海水淡化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从战略定位、试点示范、财政补贴、自主创新4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海水淡化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黄志良 《水利经济》2012,30(2):41-45
2009年6月,国务院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江苏沿海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阐述江苏近代以来沿海开发中的开发思路、重点开发项目、开发政策及成效,总结沿海开发中要有一个较好的开发规划,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资源开发与保护必须并重,科学拟定围堤线等经验教训。提出当前沿海开发要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技兴海战略,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  相似文献   

9.
依据滨海新围垦区——江苏条子泥垦区内产业模式的规划和建设,从直接经济利益、环境污染成本、生态效益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滨海围垦区传统农业产业模式和生态产业模式的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土地利用规模下,相较于传统农业产业模式,生态产业模式的直接经济利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分别增加了1.37、1.65和2.05倍,同时环境污染成本减少了100%。通过生态产业模式替代传统农业产业模式,显著提升了滨海围垦区直接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研究成果可以为滨海围垦区传统农业产业模式转型和生态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颜霖  尹庆民 《水利经济》2013,31(3):16-20
江苏沿海开发自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确保大规模、可持续的资金注入是江苏沿海开发建设的关键。基于前人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研究基础,结合沿海开发背景下的投融资现状,运用物元可拓模型对江苏沿海地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进行实证分析,从加强政府建设、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金融支持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优化流域水资源系统结构和功能为着眼点,针对岷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现状,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该流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采取包括树立可持续利用的观念,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健全水资源统一调度与管理机制、流域产业结构调整、慎重水利工程投入等措施,促进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保障整个流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冰  舒成 《水利经济》2017,35(2):59-62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呼伦贝尔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分析了呼伦贝尔市水资源开发在水生态保护、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居民饮水安全及水利管理体制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从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水利工程建设、水生态保护与治理、水利管理制度改革四个方面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模式和应对措施。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上,解决用水需求并保障用水安全,实现呼伦贝尔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松嫩盆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资源是影响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松嫩盆地来说,水资源能否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直接关系到松嫩盆地的根本经济建设和国土自然环境的稳定。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分析了影响松嫩盆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西部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生林 《水利经济》2004,22(6):29-31
简述西部水资源利用现状,提出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要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分配流域内的水资源,发展草原水利灌溉,加快实施牧区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创新水资源管理的体制和机制,挖掘节水潜力,依法保护水资源。  相似文献   

15.
以长春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未来经济处于新常态的发展态势,构建包含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4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指标的评价等级标准;基于模糊数学理论以及层次分析法构建包括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3层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2015年为现状水平年,应用模型对长春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春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各辖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不平衡,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全市用水效率,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结合水利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对水利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的内涵、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指标体系构成和使用方法等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基于AHP的甘肃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甘肃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研究,分析甘肃农业发展水平和现状,旨在为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全新的思考路径。[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经济、生态和资源利用水平构成评价综合层,向下分21个可量化的具体指标,并计算各指标权重。对各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最后计算2010~2016年甘肃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结果]在综合评价层中,生态效应的权重最大,为0.515 2,其次为资源利用效率,最低为经济效益,为0.155 8,指标层权重前3位分别为人均水资源量、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权重值分别为0.104 4、0.096 1和0.066 6;2010~2015年,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2016年又出现滑落。[结论]水资源对甘肃省农业的发展制约性较大,解决水资源有效利用与保护成为当务之急,而有效灌溉是解决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甘肃农业发展受负向指标影响较大,加强农业现代化和资源利用效率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徽省水资源丰富,但随着全省经济的高速发展。由于自然和人为方面的原因。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分析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其特点基础上,指明了安徽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推动苏北平原现代农业的发展,针对苏北平原农业资源进行调查,评价苏北平原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促进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苏北平原农业资源为出发点,利用行政区的划分对各市农业资源展开调查,构建资源丰度指数模型对农业资源进行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苏北平原农业资源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指标权重,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型对农业资源作出评价。[结果]苏北平原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较高,各市的土地资源都较充足,水资源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盐城市水资源最充足,而连云港市和宿迁市的水资源较为缺乏,其丰度指数分别为0.410 6和0.601 2。此外,各市水资源情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现象,而农村生活水平也有待提高。[结论]苏北平原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较高,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整体上都较充足,但存在水资源污染、明显的城市分配不均的现象,农村发展整体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对此,应该立足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加大农村建设力度,促进苏北农业健康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宁维亮 《水利经济》2005,23(4):1-3,60
遵循可持续发展观点,从分析山西省水资源禀赋现状特性入手,在论述区域发展的水资源保障作用的基础上,选取水资源量及其开发利用、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状态3个方面6类指标来分析和评价山西省地市级行政区划的水资源支撑能力,并对山西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水资源支撑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出结论: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水平相比,山西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协调度为0.23,表明山西水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支撑能力低于全国平均水资源支撑能力,因此,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主线,对区域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开发、优化配置,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保障山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太原、大同和运城市的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协调度名列全省最后3位,表明区域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在山西省是最低的,因而在这3个城市中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相对不足,水资源将直接影响到这些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