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既面临着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境。本文从精准扶贫背景入手,梳理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瓶颈问题,提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路径,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社会治理合力最大化,效率最高化,真正地实现"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2.
沈菊 《农业经济》2018,(3):64-66
农村空心化加大了精准扶贫对象识别难度,虚化了扶贫的社会基础,弱化了扶贫的发展主体,对精准扶贫工作提出新的难题和挑战。治贫先治弱,治弱先培本,精准扶贫实践中应调动扶贫对象的主动性,加强精准扶贫对象进行主体意识(包括主体地位意识,主体能力意识,主体价值意识)的培育,加入优势视角,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创新培育方式,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形成社会合力,提升精准扶贫效果。  相似文献   

3.
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仅仅依靠政府力量很难完成这一重任,因此需要社会力量加入。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力资源,在农村地区精准扶贫模式与发展过程中不仅能够协助政府作出正确决策,同时还能够发挥自身创业创新的优势,形成农村地区精准扶贫新模式,为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伴随产业扶贫政策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逐渐形成了一条“产业精准扶贫”新路子。近年来,湖南省引入现代治理理念,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参与主体多元化、主体参与方式多样化和参与模式创新化,取得了产业扶贫的成效显著,但在产业精准扶贫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境:意识困境、利益困境、信息传导困境和政府失灵困境等。需要在现代治理理念下,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多元贫困主体参与意识和内生动力;扶持产业龙头企业,通过财政杠杆牵引跳出利益困境,增强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瞄准贫困户真正需求,创建需求表达机制破解信息传导困境,精准定位扶贫产业;加强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扭转政府失灵,提升产业精准扶贫中的政府执行与监管力度;完善参与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贫困地区产业高效发展,让贫困户得以“真脱贫、脱真贫”和可持续脱贫。  相似文献   

5.
"十三五"是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的关键时期。公共图书馆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提升群众精神文化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文化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根据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的具体实践,探析了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在产业精准扶贫中的公共服务供给与扶贫主体的需求不匹配往往导致产业扶贫方式的式微。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需要厘清产业扶贫工作中各方主体的实际需求,理顺不同主体的利益目标,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构建扶贫利益共同体,为社会扶贫大局面的形成保驾护航。通过产业扶贫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同步发展,补齐发展短板,实现共享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本文本文通过总结目前精准扶贫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扶贫资金绩效提升措施,并通过将财政指标与企业指标融合形成精准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资金使用绩效的评价。精准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推动政府治理的有效性,实现社会良性流动和维护社会公平,从而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密化。  相似文献   

8.
“后扶贫时代”,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程为治理相对贫困、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有效路径。以“全周期管理”视角揭示二者耦合机理后发现: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是在行政力量推动和系统需求的双向驱动下,借助非遗产业得以实现的。参与主体退出、资源支持中断、利益协调失败等会影响非遗助力精准扶贫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选择相对成熟的非遗产业项目、推动地方政府由“划桨人”向“掌舵人”的角色转变、建立多元主体需求导向下的激励机制、强化利益协调机制等有助于推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项目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精准扶贫、脱贫战略背景下,产业扶贫是我国开发式扶贫工作的重要战略。现代社会是充满风险的社会,在产业扶贫多元参与的机制下,各经济利益主体所追求的目标不尽相同,产业扶贫项目落实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本文基于风险社会理论,通过对河南省XC县贫困状况与农业产业扶贫效果的了解,分析了农业产业扶贫面临的风险,并提出要激发贫困主体的参与性,明确各利益主体的边界,构建良性互动的风险防控机制。  相似文献   

10.
农村精准扶贫面临扶贫需求与扶贫供给"双重分散性"的挑战。而组织建设是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措施。当前农村精准扶贫存在着垄断、职能混淆和责任能力不对称等组织问题,应该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通过推进城乡统筹、尊重企业主体地位、强化政府服务、强化村社组织建设、农户协商参与等组织建设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在农村扶贫开发中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是在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进行的扶贫模式创新。文中从精准扶贫目标、理念、主体、工作重点等方面梳理了精准扶贫的演进逻辑,并指出了精准扶贫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精准扶贫实践的路径创新方向,以期丰富精准扶贫理论和推动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精准扶贫中一支相当重要的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对贫困群体予以有效帮扶。政府政策支持能够引导企业参与精准扶贫,但当前政策的激励效果有限,而政策支持倒挂可能就是限制政策激励作用有效发挥的原因之一。利用第二期"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中龙头企业数据对此进行检验,数据分析显示中小规模企业在精准扶贫参与中更为积极,但其所得政策支持远不及大规模企业。进一步实证分析表明企业规模对精准扶贫参与及部分帮扶形式有显著负向影响,但对政府政策获取有显著正向影响,由此证明龙头企业精准扶贫参与中确实存在政策支持倒挂。而且,政府政策的规模偏好降低了中小规模企业发展预期,政策支持倒挂引致的资源浪费导致企业精准扶贫潜力发掘不足和政策资源配置效率偏低。针对此,政府应将政策支持力量下沉,完善企业帮扶机制,以进一步其提升带动水平。  相似文献   

13.
农村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前提。我国农村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困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职能履行不到位,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低下;二是在合作治理过程中,政府引导角色扮演不到位,村民政治冷漠现象普存,社会组织等治理主体发展畸形。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效度。应从完善自身职能水平、支持公民协商参与治理模式、扶持社会组织良性发展等多维路径促进农村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基层善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在互联网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扶贫开发工作的攻坚克难阶段,何以才能打赢扶贫开发的攻坚战?将农产品网络营销和精准扶贫战略有机结合,依托于信息化手段,构建农产品网络营销新平台,在精准识别、精准管理和精准帮扶3个方面推进贫困治理。“互联网+”精准扶贫,是贫困治理模式的新探索,互联网和精准扶贫政策有机结合,提高了扶贫政策瞄准机制的准确性,实现了管理方式上的动态性,搭建了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参与机制,二者的有机结合,对“贫困县整体脱帽、贫困人口整体脱贫”提供了崭新的探索和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在精准扶贫实施中,文化扶贫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工作内容,而公共图书馆在推进文化扶贫中具有重要功能和作用。基于精准扶贫观念分析,归纳和概括图书馆对文化精准扶贫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的具体路径和对策,以期为农村基层图书馆建设及参与文化扶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层党组织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单位。在全国各地的精准扶贫实践中,干部驻村制度作为上级政府对完善基层治理的外派力量,在建强基层党建、打好脱贫攻坚战等农村工作方面产生了巨大成效。文章系统梳理了干部驻村制度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用机制,总结驻村干部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治理成效与实施困境。研究得出,驻村干部在促进农村党组织自身建设、联系党群关系,激发党员活力,加强党的阵地建设等方面起到突出的积极作用。然而驻村干部制度也面临着权责不匹配、支部党员流动大以及干部自身定位不明确的困境。最后提出干部驻村嵌入型治理模式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对接机制,规划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成效路径和应对潜在困境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是全国最早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省份之一,易地扶贫搬迁为甘肃省精准脱贫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新形势下,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问题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面临迁入地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弱、搬迁群众就业质量不高、社会融入难等诸多后续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安置地产业支撑、提高搬迁群众就业质量、扶助搬迁群众做好社会融入工作,只有搬迁群众住得稳、能发展、可致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才算圆满完成。  相似文献   

18.
精准扶贫是新形势下政府扶贫的新举措,旨在采取差别化扶贫政策,整合扶贫资源,创新扶贫思路,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然而新时期我国的扶贫工作仍然面临着众多挑战,针对这些情况,本文根据案例分析,从政府财政支持的角度对一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政府财政帮扶上的一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精准扶贫首重政府主导,要求不丢一户,不落一人。在部分深度贫困地区,通过扶贫攻坚,群众脱贫效果显著,但同时,一些地方也存在扶贫空白和短板——攻坚力量和帮扶资金重点投向贫困村,对散居在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脱贫举措不多、力量不够。(2月16日《半月谈》)不丢一户、不落一人,是精准扶贫的要义。"其始不立,其卒不成"。精准扶贫切莫漏了"散  相似文献   

20.
农村精准扶贫的复杂性要求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为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精准扶贫提供了机会和空间,社会组织因其自身具备的优势被纳入精准扶贫的政策执行过程中。然而由于制度困境和对资源的依赖,加上社会组织自身存在的能力困境,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精准扶贫受到了制约。只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解决社会组织对外部资源的过度依赖,增强自身专业能力,才能更好的让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