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扶贫是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技能、激发其内生发展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举措,研究贫困地区农民工子女教育扶贫的长效机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结合S青年公益组织参与农民工子女教育扶贫的案例,归纳了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思路,以及在撬动整合资源带动多元主体参与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基于此,文章从理论、体制、政策层面进行反思,着重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农民工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束缚,完善教学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社会(NGO)—政府—市场—学校—家庭"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扶贫长效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化、均等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杨发萍 《农村经济》2020,(1):96-103
当下中国农村劳动力的逆城市化催生了返乡农民工职业发展的新需求与新转型。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属性赋予了返乡农民工再农化的独特性,返乡农民工与新型职业农民之间的主体性互嵌成为返乡农民工再农化的动力机制。因此,关于返乡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再农化转型要聚焦主体性,从主体引导、主体支持与主体培育多个维度进行构建,借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更多技能型与专业型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老年人对教育的需求不断攀升,但现有资源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教育需求,农村老年教育亟须创新发展。通过对农村老年教育创新发展驱动环境和阻碍因素的分析,提出新时代农村老年教育应以“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为导向,突出乡土特色,从农村老年群体的内在需求出发,深入挖掘其参与老年教育的内生动力,从法律政策支持、更新农村老年教育理念、推进农村老年教育资源共享、拓展多元主体联动办学、充实农村老年教育师资队伍、提升农村老年群体数字素养等方面发力,助推农村老年教育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对全国农民工的抽样调查数据研究了我国农民工的教育收益率,通过明瑟收益函数方法估算了不同教育程度和技能培训情况的农民工教育收益率。结果显示,我国农民工的教育收益率仅为1.39%,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中等职业教育程度的农民工教育收益率最高,并且文化程度与收入存在着一定的倒U型关系;技能培训对提高农民工收入有积极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要通过精准匹配培训项目、聚合多元培训资源、运用创新教学手段、发挥共享联动作用,构建起以“培训项目体系”为主体、以“培训内容体系”和“培训支撑体系”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的实质和内涵是"人的城镇化",在实现"人的城镇化"过程中首先明确这里"人"重点是指什么人。当下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中其主体人群是农民,农民工更是主体中的主体,此类人群的城镇化关键在于针对不同类型的人的教育,让教育服务于"人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7.
刘勤 《农业经济》2018,(4):92-94
农民工规模化的往返城乡迁移是种常态现象。文献回顾发现,城镇化进程密切关联农民工围绕土地的生计生活,影响了乡村治理的主体、目标、内容等,在城镇化与农民工土地流转的联动、农民工土地权利退出、土地流转风险预警、基层治理创新等领域有待探索。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协同治理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为视角,提出了农民工职业化实现的路径选择。把农民工职业化主体根据各自角色定位和职能分为三类职业化参与方式:内部参与型治理方式、心理契约型治理方式、公共契约型治理方式。最后针对三种治理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基于不同主体维度提出了农民工职业化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要解决农民工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仔细区分农民工教育培训相关行为参与主体的目标函数与制约因素。本文主要根据对农民工问题的长期调查研究积累,运用人力资本理论、相关性分析和厂商理论等研究方法,提出了农民工教育培训参与主体——农民工、企业和政府的目标函数与制约因素的分析模型,以期为进一步基于均衡分析、博弈分析等分析方法的农民工教育培训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比较分析了当前主要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模式基础上,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多元培训模式才是发展的方向,接着对多元培训模式中相关主体的责权利进行了深入解析,并对多元培训模式运行中应该完善的地方进行了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11.
乡村共同富裕是总体发展概念,乡村治理中的碎片化问题阻碍乡村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关组织联动乏力,资源配置分化,不宜于乡村资源的优化安排;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缺乏连续性,不宜于激励村民投入市场活动;治理结构缺乏系统性,治理内容碎片化,不宜于乡村的自主发展。整体性治理方案具备系统化解决碎片化问题的工具效用,在乡村治理中关注主体系统、制度系统、价值系统、技术系统和供求系统的整体化构建。为推进乡村共同富裕,整体性治理系统能够形成五大体系化运作格局:以党组织为引领,重视参与主体的独立性,协同推进多元主体共同发展;保障村民自治空间,降低资源流动门槛,强化监管、问责等末端制度;确立以乡村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为手段整合的宗旨;借助数字治理技术,全方位提升治理手段的信息化与标准化应对能力;衔接资源供求,保障村民供应端的市场地位,平稳拓展商品的需求市场。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农村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模式创新对于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比分析三种新型农村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模式的效能、选择标准、转换条件,发现城镇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越高,新型农村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模式越倾向于"嵌入式→融入式→内生式"的转换路径;社区居民参与度越高,新型农村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模式越倾向于"嵌入式→内生式→融入式"的转换路径;受制于不同社区治理能力的差异性,农村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模式也呈现出相互转换的趋势。此外,从新型农村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模式选择、治理主体自身建设、多元主体"三治"融合体系建设层面提出了创新新型农村社区"三社联动"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对助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基础性作用。为应对社区治理的高度复杂性与繁难性,必须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方能实现社区治理的效能帕累托最优。当前,社区、社会工作、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等五大主体在社区治理场域的联动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政策建设不足、主体权责不清、专业人才匮乏等。通过政策支持体系、夯实联动平台、吸纳专业人才等策略,以期推动“五社联动”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建立“党委领导,政府实施,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共同参与”的返乡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提高返乡农民工知法守法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是有效防范和减少返乡农民工违法犯罪的发生,营造尊重和维护返乡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治氛围.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试图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联动扶贫模式,为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寻求新的思路。[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和实地调查法,回顾构建扶贫模式的相关反贫困理论,采集渝东北地区403户贫困家庭调研数据,分析脱贫攻坚面临的现实挑战。[结果]运用扶贫模式的相关理论原理,创新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多主体参与的联动扶贫模式——"政校企村"四方主体联动扶贫模式,阐释了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原则,明确了渝东北深度贫困地区四方联动扶贫模式构建的思路和内涵。[结论]通过引入案例从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4个方面分解四方联动扶贫模式的运作方式,实践表明该模式打破了以往贫困村、贫困户被动接受扶贫的格局,体现了多方主体在扶贫工作中的互动机理,实现扶贫主体与扶贫客体的精准对接,从而为渝东北深度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新的指导方略。  相似文献   

16.
在乡村公共事务领域,各个治理主体均处在一个相互依赖的环境中,没有哪个主体拥有足够的治理资源和能力去独自治理公共事务、解决公共问题。因此,多元治理主体凭借什么样的治理资源参与乡村治理,各主体在治理中又是如何协调合作共享资源,最终达到善治的目的等问题,关系到乡村治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文章在梳理了目前乡村治理中可资使用的各种治理资源,分析了凭借不同资源参与治理的各类主体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治理中多元主体互动合作、参与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一主多元”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体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现状的分析,从政府和市场角度阐释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表明,构建"一主多元"供给体系是实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有效供给的可行路径;明确政府为主要供给主体、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参与以及市场运行机制是"一主多元"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体系的主要内涵。并从政府供给、多元参与及市场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构建"一主多元"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返乡子女面临着一个新的社会融入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社会资本的融入、文化和心理的融入、学校教育的融入。这一问题能否解决将影响着我国多元文化社会的形成和城镇化的进程。因此,需要建构一条有效的路径,通过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强农村教育的投入,平衡城乡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建立返乡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的支持网络;构建具有包容性的多元文化社会等措施,提高返乡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程度。  相似文献   

19.
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进而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的必行之举。然而,农民工居处不定,在城乡之间频繁流动,不论是由城市还是由乡村来负责农民工技能培训,因为农民工离开管辖地,都存在很大的实施困难,城乡脱节现象普遍存在。只有实现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城乡联动,才能跟踪农民工的行踪,使其不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能方便地接收培训,从而使其就业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相似文献   

20.
协同理论与我国精准扶贫理念具有很强的契合性。"龙凤+"就业扶贫项目展示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工作专业介入的一个创新多元治理实践机制,表明在多元主体协同就业扶贫实践中,发挥多元参与主体社会功能,保持多元主体参与独立性,可以实现就业扶贫效果更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