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粮食绿色生产的促进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文章采用2001—2020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的面板数据,基于“双碳视角”以粮食产量和粮食生产中碳汇总量作为期望产出指标,以碳排放量为非期望产出指标,采用全局要素生产率指数(GML)和超效率数据包络模型(SBM)测度了各省份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并采用面板回归模型检验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粮食绿色生产的促进效应及作用路径。[结果](1)全国总体粮食GTFP年均值为1.013 1,说明中国粮食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一定程度的改善。大多数地区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逐年增长,GTFP改进的地区占比达70.97%。省域之间的粮食GTFP波动情况存在一定程度差异,粮食主销区的绿色生产水平要明显低于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2)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粮食绿色生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就不同粮食产销区而言,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粮食产销平衡区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主产区,对主销区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3)就作用机制而言,农业生产性服务通过规模经营、专业分工及技术进步促进粮食的绿色生产。[结论]应大力支持农业生产性服务...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城镇化与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2003~2016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互联网-城镇化-农业生产率"分析框架,分析互联网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研究发现:互联网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采用稳健性检验和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在互联网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过程中,城镇化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即城镇化是互联网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路径;互联网通过城镇化路径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区域差异性,在粮食主产区和平衡区通过城镇化发展能够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主销区通过城镇化发展则可能抑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最后给出本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2002—2016年27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粮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各地级市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揭示农业服务业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与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农业服务业占比升高有利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农业服务业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存在非线性的影响,即随着人均种植规模的扩大,农业服务业占比提高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表现出逐渐递增的特点;农业服务业发展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主要通过技术效率途径实现,技术进步途径贡献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2005—2017年31个省域的平衡面板数据,评估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能否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方法 文章以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为准实验,使用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 (1)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2)该政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主要来源于对农业绿色技术效率的提升上。(3)该政策对低分位点、东部及西部地区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无显著影响,但会显著提升高分位点和中部省份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均会产生显著正影响。(4)该政策能够通过促进劳动力转移和种植结构调整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影响。结论 在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政策促进粮食增产的同时,应当进一步强化其在节约农业用水、降低化肥农药施用量等方面的作用,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组合拳”,实现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演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测算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揭示其动态演进趋势及影响因素,从而为推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文章使用SBM-Global Malmqusi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利用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了中国农业TFP增长的动态演进,并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中国农业TFP增长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下降是阻碍其增长的主要原因;核密度估计表明各省份之间的农业相对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差距不断扩大,技术效率普遍恶化,而技术进步增长速度显著;农业金融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对中国农业TFP都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外开放水平对中国农业TFP则产生了阻碍作用,农村人力资本则对农业TFP产生的正效应不显著。[结论]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各省份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探究农机社会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对于粮食保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和内生转换模型,利用豫、鲁、冀、陕农户数据,测算了农机社会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面对潜在道德风险以及疫情引起的服务价格升高等不利条件,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依旧具有正向影响,主要由技术引进、要素替换以及参与分工发挥了积极作用。环节异质性分析表明,机播、机收、机耕以及管理环节服务对技术效率的正向作用依次减弱,影响差异主要与农机社会化服务使用率的环节差异和各环节农机装备发展水平有关。规模异质性分析表明,农机社会化服务对经营范围在0-0.67hm2、1.33hm2以上、0.67-1.33hm2的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依次减弱,差异主要与农户服务使用量的变化和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有关。最后提出要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全面、均衡发展,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和应用水平,持续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7.
探究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SBM-GML指数法测算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6—2020年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和门槛特征。研究发现: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能够产生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农业生产性服务能够提升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该结论经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差异;以人均土地规模为门槛变量,农业生产性服务能够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单一门槛效应,跨越门槛值后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果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因此,应加大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加强各地区间的农业交流并引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绿色转型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狭义的农户兼业化出发,基于生产要素投入变化的视角,系统归纳了农户兼业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采用DEA-Tobit两阶段法构建面板Tobit模型,就农户兼业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和总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兼业化不仅会直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而且还会通过土地中介效应间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从影响效果看,农户兼业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总效应和直接效应显著为负,土地中介效应和资本中介效应为正,但资本中介效应并不显著,农户兼业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间接影响主要通过土地中介效应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分析林业利用外资情况的基础上,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基于2006~2015年中国28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测算林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将其分成技术进步和效率变化,建立回归模型,研究林业利用外资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林业TFP在总体上平稳发展,个别地区出现上升;28个省(市、自治区)的年均TFP增长率约为16.7%,效率变化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更大。FDI对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但不显著,FDI滞后一期对林业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受教育程度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对外开放水平对林业生产率的影响是正向且不显著的;金融发展水平与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负相关。最后根据现实解释回归模型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现有文献报告的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测算结果存在较大分歧。本文采用Meta回归分析方法,对国内外1982年—2011年46项有关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进行定量综述,试图寻找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不同研究结果的决定性因素。研究发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于原始文献在估计方法、数据选取以及变量处理等方面的不同:相对于索洛余值法,采用代数指数法的研究倾向于得到更低的农业TFP值,采用SFA方法的研究倾向于得到更高的农业TFP值,而使用DEA方法计算出的农业TFP值和索洛余值法无显著差异;若实证研究选择时间序列数据作为样本,会比面板数据得到更低的农业TFP值;原始研究中使用的投入要素数量越多,得到的农业TFP值将越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探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切实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文章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测算了2001—2019年全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动情况,探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贡献,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对其影响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结果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间呈现“倒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部分通过农业生产专业化分工程度的提高以及经营规模的扩大得以实现;不同阶段、不同发展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和影响路径存在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初期主要通过促进农业生产分工和专业化水平提升来推动生产效率增长,后续则表现为规模效应和专业化效应的共同影响。结论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助于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未来应持续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适度发展,助力农业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测算中国各省市粮食生产效率评价中国粮食生产综合绩效,并从支农政策、要素投入等维度考察其对中国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方法]基于2004—2016年省域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DEA模型对粮食生产效率进行测度和分解,并运用面板Tobit随机效应模型对粮食生产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研究期内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总体达到DEA有效,且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特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改进主要源于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作用偏低,"单引擎"驱动特征明显;化肥、农用机械、灌溉及支农政策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化肥投入对技术效率作用不显著,各因素作用强度排序为"支农政策化肥农业机械灌溉",且这些影响同样具有区域差异。[结论]提升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时要注重农业技术更要逐步提升农业技术效率,通过改革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和转变要素投入结构来提升中国粮食综合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法,分解和测算了2000-2014年我国中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平均上升0.7%,明显低于全国水平的4.5%。其中,中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下滑1.4%,西部地区上涨2.8%。通过分析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GDP、产业结构升级和基础设施对中西部TFP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创新水平、经济对外依存情况和政府干预经济程度对中西部TFP增长的影响显著为负。最后从加强自主创新和提高政府的保障作用等方面提出提高中西部地区TFP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使用2003~2014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河南省样本农户数据所组成的面板数据,选用EBM模型和GML指数分析了2009~2014年河南省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和小麦全要素生产率,然后将小麦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要素分解,使用相关工具变量和2SLS方法分析了粮食直接补贴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小麦生产率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2009~2014年,河南省小麦生产存在规模效应,而小麦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增长,要素投入增加是其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粮食直接补贴对农户的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具有积极作用,而对经营规模为6亩以上农户的小麦全要素生产率作用不大;从粮食直接补贴对小麦全要素生产率的各贡献因素的影响看,粮食直接补贴能促进经营规模为0~6亩农户的人力资本增长率和经营规模为6亩以上农户的要素投入增长率,但是,这些影响不足以促进小麦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破解小农农业现代化困局的重要抓手,有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本文将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业生产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构建以农户为核心的“生产要素-生产方式-利益驱动”理论分析框架,理清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以2003-2021年我国省级数据,构建了衡量农户分化的农户兼业倾向指数,并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动态SYS-GMM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在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的检验下结论依然成立;(2)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兼业农户的促进作用要高于职业农户,原因在于两者的利益驱动不同;(3)城镇化、老龄化、规模化和收入均存在门槛调节效应,跨过门槛后,城镇化作用方向由正转负,而老龄化、规模化和收入的调节效应作用方向不变且强度提高;(4)门槛调节效应具有异质性,兼业农户相比职业农户会更早地达到老龄化的门槛,收入对兼业农户一直具有正向的调节效应,而对职业农户先抑制后促进。基于此,提出鼓励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中国玉米主产区吉林省为例,基于非参数HMB指数方法和参数K-L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采用1991-2005年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对玉米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主产区的玉米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具有周期性的变化特点,每一周期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混合效率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作用不同;分区综合结果显示,黄金边缘区玉米生产率的增长幅度最高,黄金玉米主产区玉米生产率的增长幅度次之,非主产区玉米生产率的增长幅度最低.今后为促进主产区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应采取促进技术进步、挖掘主产区潜力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非粮化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研究非粮化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门槛效应,有利于正确认识非粮化,也为制定差异化农业绿色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以2008—2018年我国26个省(市、自治区)为样本,在运用SBM-GML模型测算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结合面板门槛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了非粮化与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的非线性关系。[结果](1)样本期内所考察地区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实现破“1”增长,且相较于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以及全国平均值而言,粮食主销区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更为显著。(2)非粮化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确存在以种粮利润为门槛变量的单一门槛效应,其门槛值为7.638,且两者之间的负向关系在跨过门槛值之后将显著大幅提升。(3)分区域来看,各区域非粮化与种粮利润之间耦合协调度的变动趋势,与其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结论]采取差异化的非粮化控制措施,可以最大程度上提升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低门槛地区可建立非粮化预警机制,而高门槛地区则应采取严格控制措施,但都须将种粮利润协同保护作为重要工具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被视为考量绿色发展的重要表征。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的经验性路径和政策性选择,对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助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投入产出纬度法、技术优化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别测算了样本农户的社会化服务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深入探究了微观场域下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路径,以及农户要素禀赋在其间可能的作用,并通过调节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 (1)研究发现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生产行为的重塑能力,会随着服务水平的持续提高,引起农业经营活动的空间高效集聚与农业要素的空间优化配置,呈现出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规模化、资本化与技术化特征,消除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隐形壁垒”,打破农业技术辐射扩散的“玻璃幕墙”,呈现出双轮驱动的提升模式,共同实现了农户层绿色农业技术效率、绿色农业技术变化的提高。(2)这种影响呈现非线性特点,促进作用大于抑制作用,最终表现为社会化服务的线性正向效果,共同驱动了农户层面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3)农户的要素禀赋与社会化服务存在互补作用,强化了社会化服务绿色效应的路径依赖,且这种调节影响也存在门槛。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农户要素禀赋的调节作用,降低了其跨越门槛值的难度,为之后的社会化服务借助绿色农业技术效率、绿色农业技术变化两条路径,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提供了现实保障和长效机制。结论 研究为更好地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在提升绿色发展方面的作用,而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未来需要继续深入实施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我国粮食主产区2002—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改进的EBM模型—Malmquist 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测度动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考察其空间集聚特征,并进行优化潜力分析。研究发现,样本期间内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M”型波动,增长幅度微弱,驱动来源主要是农业绿色技术进步;地区间差距较大,长江流域主产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最高,其次是黄淮海主产区,最后为东北主产区;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显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长期呈空间负相关,并且空间集聚特征逐渐减弱;农业投入和产出优化潜力最大的三项指标分别是劳动力投入、机械投入和碳排放量产出。因此,普及推广绿色集约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区域间农业协同发展机制是提高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0-2017年粮食主产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BM-ML对其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定,并对其增长动力以及收敛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动力。各粮食主产区农业GTFP水平差异明显,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通过收敛性检验的数据结果,13个粮食主产区不存在着绝对的β收敛,但均存在着条件β收敛,σ收敛基本上以2009年为界,2001-2009大多数粮食主产区呈现出发散性,2009年后基本上呈现出显著的收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