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更加有效的推进和解决"三农"问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仅提升了农村地区经济水平并带动农村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更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传承和保护乡村文化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梳理了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并指出了乡村旅游品牌缺失、乡村旅游产品同质性严重以及乡村旅游管理体制水平落后等都是造成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本文提出促进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针对性建议,以期进一步推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务实发展。  相似文献   

2.
庞艳华 《农业经济》2022,(4):141-142
本文因循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乡村旅游营销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途径的逻辑,以4P理论为基本分析框架,分别对河南省乡村旅游营销现状,产品组合、定价策略、渠道建设、促销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了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四点营销策略优化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联系,总结了目前武平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武平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叶颖 《山西农经》2023,(16):106-108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城乡统筹具有重要意义。高质量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将大有作为。文章选择浙江省丽水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开发层次低、基础设施薄弱、农民主体地位缺失等瓶颈问题,建议从产业融合发展、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农民主体地位等方面着手,打造丽水市高质量乡村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5.
陈盈 《山西农经》2023,(2):99-1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住在城市的居民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回归自然,这使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极为重要。文章以贵阳市花溪区高坡苗族乡(以下简称高坡乡)为研究对象,围绕高坡乡当前旅游发展情况及本土乡情,探析了乡村旅游对农村产业结构、乡土文化、居住环境、治理情况、收入水平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发现了高坡乡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产品单一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为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开始思考如何让乡村旅游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同时,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是农村当前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路径。文章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坚持发展好农村农业,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将南充市的乡村旅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指出了南充市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例如缺乏有效的远期规划、农村居民参与热情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旅游型人才不足等,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建议,以此来提高南充市乡村旅游发展质量,促进南充市乡村旅游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旅游带来发展机遇。河南西部山地旅游发展需要重新审视,为此首先从提出的背景、核心内容及对山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等方面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解读;其次,提出山地区域划分的原则,并以此为依据对河南西部山地区进行范围划定,同时分析其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依据,从政府、企业、居民等三个主体层面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旅游带来发展机遇。河南西部山地旅游发展需要重新审视,为此首先从提出的背景、核心内容及对山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等方面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解读;其次,提出山地区域划分的原则,并以此为依据对河南西部山地区进行范围划定,同时分析其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依据,从政府、企业、居民等三个主体层面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王辉 《山西农经》2023,(1):156-158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与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有直接关系。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被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为了更好地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应该不断提高农业服务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做好策划工作,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扩大农业产业规模,正确认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下保护好生态环境,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文章以乡村振兴战略的概念和农业产业发展的意义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当前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以期为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李佳柔  付苗 《山西农经》2022,(17):42-44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落实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乡村旅游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转变人们对乡村的认识,还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心灵体验和精神享受。文章简单分析了乡村振兴视角下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总结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路径,希望能为推动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系列有关政策已付诸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总结现有政策的实施绩效时发现,仍有不少阻碍乡村经济发展的因素。针对此,开展了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的实地调查研究,总结出目前乡镇旅游业发展存在的同质化严重、人才资源匮乏、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就限制乡镇旅游业发展的因素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加快乡镇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马伟良  王承武 《山西农经》2024,(4):27-29+33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之一。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彻底结束,霍城县乡村旅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较伊犁州其他县市,霍城县在自然资源禀赋多样性和人文历史资源丰富度上都具有显著优势。然而近年来,霍城县乡村旅游业出现了较多问题。根据实地调查,运用五大发展理念,分析限制霍城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具体建议,以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张艳 《山西农经》2023,(1):171-173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同样面临着转型问题。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云南省发掘本土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乡村旅游产业,有力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但是,云南省乡村旅游产业也存在乡村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不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乡村旅游资源同质化问题严重和政府监管薄弱等问题,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亟待改变。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加大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深度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内涵、统筹推进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加强政府监管、加强区域间联动和转变旅游资源营销思维等具体措施,探究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以期促进云南省乡村旅游产业长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发展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农村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兴盛不可或缺的部分,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时代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使我国农村经济迅速进步,同时也揭示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文章以乡村振兴背景为着手点,阐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6.
陈书霞 《山西农经》2022,(20):143-145+155
农业农村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前提,乡村振兴背景下更需关注农业经济发展问题。既有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很难与农业经济管理实际需求相适应,有必要通过创新与改革对农业经济管理问题加以解决。基于此,文章以乡村振兴作为研究背景,重点阐述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以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湖南省农村发展情况,对"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文章重点阐述了湖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涵,探讨了实现"三高四新"、建设新湖南省的重要目标,从机制、产业、技术、人才4个维度,提出了优化湖南省实施乡村振兴实践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追求日益渐涨,绿色食品在世界各地的大受推广。本文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绿色食品发展路径展开探讨,提出相关建议,意在促进农民收入和农村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刘娇娇 《山西农经》2023,(22):120-122
文章主要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泗洪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包括人才流失、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匮乏、旅游产品单一、生态环境受损和服务质量不高等,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如加强人才引进培养、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创新多元化旅游产品、生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以及提高服务水平等,以促进泗洪县乡村旅游业健康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