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分析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耦合发展情况,为两系统进一步协调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指导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产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方法 文章以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及江西省为研究对象,分析其2007—2021年土地生态和粮食安全的统计数据,构建系统评价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和相对发展度模型,探讨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及发展类型。结果 (1)2007—2021年土地生态安全以及粮食安全综合指数均出现“波动上涨”的现象,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从2007年的0.242 5不安全状态,上升至2021年的0.681 3较为安全的状态,粮食安全综合指数从2007年的0.233 4较不安全的状态,上升至2021年0.879 0安全的状态;(2)2007年土地生态安全同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486 0,处于濒临失调阶段,2021年耦合协调度均值0.879 0,提高至良好协调阶段,两系统互相作用程度不断加大且协调性逐步增强。结论 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要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加强环境治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土地生态同粮食安全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用水存在供需矛盾加剧、水资源过度开发、用水效率低下、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影响着粮食安全。本文以13个粮食主产区为例,构建了包含水、耕地、劳动力、资本等粮食生产要素的粮食生产函数,并对粮食生产中水资源利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粮食产量与农业用水量正相关,在其他影响因子不变的情况下,粮食主产区水资源投入每增加1%,粮食产量增加1.96%。受水资源限制,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将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耦合协调状况及时空演变,为提升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水平及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文章以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生态与粮食安全相关数据,构建土地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定量分析了二者的综合评价值、耦合协调水平及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结果 (1)2009—2018年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从0.369增至0.433,呈“缓慢上升”态势,协调类型由轻度失调跃升至濒临失调,空间布局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2)各省区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分为3类:低度磨合土地生态滞后、高度磨合同步发展及低度磨和粮食安全滞后。结论 针对土地生态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发展类型采取差异化措施,实现粮食安全与土地生态安全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粮食安全是影响国家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国内 自然灾害、极端气候的频发给粮食生产带来挑战,疫情肆虐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际粮食安全风险.本文拟聚焦粮食安全问题,选取国内代表性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行粮食安全风险水平测度及安全等级评价.通过P(压力)-S(状态)-R(响应)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改...  相似文献   

5.
刘驰 《农业经济》2008,(4):35-36
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的粮食供需情况以及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现实,指出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只有可持续利用水资源,才能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构建粮食主产区休耕最大规模测算和仿真模型,仿真预测不同人口政策效应情景下最大休耕规模及休耕规模弹性边界,以期为保障中国休耕政策推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1)2007—2016年模拟期内,湖北省在兼顾区域粮食供给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能够保有一定比例持续增长的弹性耕地资源,支撑国家"藏粮于地"战略的实施;(2)2017—2036年仿真期内,湖北省休耕最大规模和休耕规模弹性边界在人口增长保持不变和不断下降两种情景下总体保持扩张趋势,在人口增幅略微上升和大幅上升两种情景下呈现先缩小再扩大的态势;(3)在当前符合全面二孩政策目标人群规模庞大且妇女二孩生育意愿较强的情况下,全面二孩政策在中长期的粮食需求增加效应极有可能导致湖北省可休耕耕地规模减少和休耕规模弹性边界缩小.研究结论:应积极扩大休耕规模和范围,丰富休耕试点区域,正式建立目标多元化、模式多样化和实施常态化的耕地休耕制度,以粮食安全为前提实现对休耕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我国粮食主产区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两者间的耦合协调状况的时空特征,探讨空间差异成因,为实现两者协同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运用耦合协调模型,选取13个粮食主产省(区)1995—2015的面板数据,测算生态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最后基于空间基尼系数模型对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距进行分析。[结果](1)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存在周期性偏离,不少年份处于濒临失调或初级协调阶段; (2)粮食主产区省域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性差异显著,空间基尼系数呈双“W”型波动走势,未来空间不协同性有加剧的风险。[结论]粮食主产区必须明确粮食生产活动的生态底线,特别是在农业生态脆弱性较突出的产区,加强对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情况的动态监管; 粮食主产区之间要建立有效的联动与反馈机制来解决区域耦合协调不平衡性,修复农业生态环境并充分挖掘自然潜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协调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保障。[方法]文章通过构建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GWR模型,分析1985—2018年京津冀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及驱动力。[结果](1)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评价指数及二者综合评价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2)时间上,两者始终处于高耦合水平,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协调程度整体较低,没有达到高度协调;空间上,各县域基本都为高耦合水平,耦合协调度冀中南功能拓展区高、冀西北生态涵养区低,整体处于濒临失调和基本协调之间;(3)耦合协调度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中南部高―高集聚,西北部低―低集聚;(4)耦合协调度驱动力中,农业人口占比、高程和坡度主要为负向作用,农业产值占比、人均耕地面积、粮食单产、有效灌溉率及节水灌溉率主要起正向作用;高程、坡度、农业人口占比及粮食单产的影响较小,人均耕地面积、有效灌溉率、节水灌溉率及农业产值占比的影响程度大,其中人均耕地面积影响更显著。[结论]该文表明京津冀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耦合协调关系有待进一步提升,各功能区内耦合协调关系发展差距较...  相似文献   

9.
该文从水资源与粮食生产发展关系密切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水资源危机下的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尚好,无论是生产供给量对消费需求的吻合程度,还是粮食供需的国际贸易依存度,都比较理想。但是,如果从更深的层次考察,仍然有一系列难以解除的不安全因素,一是作为国家政府,如何应对日益增储的粮食和日益累积起来的粮食购销存储系统的巨额亏损;二是如何运用价格杠杆等宏观手段,防止粮价下跌和粮农利益受挫、生产的欲望和动力下降而生产萎缩;三是如何在粮食生产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特别是水资源危机的情况下,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分配调动和高效利用,保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和达到永…  相似文献   

11.
彭锁 《粮食科技与经济》2022,47(2):17-20+34
粮食主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主要力量,但与粮食主销区的比较中,却出现“粮食大县、财政穷县”和“穷省”补贴“富省”等问题,影响粮食主产区生产主动性,体现出建立系统完善的粮食补偿机制,对于提高粮农生产积极性,稳定粮区生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因此,文章针对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粮食主产区补贴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实现产销区利益平衡、建立以利益补偿基金为核心的补偿制度、改善主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探索中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耕地压力模型对我国13个粮食生产省(区)耕地资源的紧张程度与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时空纬度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依然较为脆弱,粮食安全保障压力依然周期性地存在。耕地压力呈现由华北产区向西南、中部产区转移的趋势,且传统产粮大省相较于新兴产粮大省耕地压力问题更加突出。为此,需要提高单产及耕地生产力、加大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大力开展耕地整理优化耕地资源利用,从而实现粮食安全可持续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人口多、粮食消费量大,耕地少、农业资源短缺,粮食生产基础脆弱,长期以来粮食生产供需矛盾突出。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粮食生产需求动态平衡,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探讨和研究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保护和涵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化的现状研究,剖析了当前主产区粮食生产工作面临的困境。新形势下,大力推进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化的同时,要立足于国情,根据形势的新变化,涉农部门通过整合资源、科学规划,以科技壮大基地实力,组建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参与,以法制保证发展方向等措施,走有中国特色的粮食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构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农增收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李锋  马寅涵 《水利经济》2022,(6):24-32+102-103
为探究我国水资源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协调关系,基于PSR模型和耦合协调理论,结合莫兰指数和GIS对耦合协调结果进行时空分析和刻画,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1—2020年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高质量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区域间发展水平差距呈缩小态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大多数地区将达到中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空间上存在显著自相关性,耦合协调度整体呈自东向西、自南向北递减的放射状分布,且近年来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地区形成由外向内片区集聚扩张趋势;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和环境规制水平的提高均对本地区和邻近地区两系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水资源禀赋的提升同样对本地区两系统的协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对邻近地区的作用尚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省际粮食虚拟水流动分析,探讨其对水资源和区域经济的影响,以期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水安全提供有益借鉴。[方法]以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通过引入距离分量对2006、2015年我国省际粮食虚拟水贸易的空间分布格局及驱动因素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评价虚拟水贸易所引起的生态效应和经济价值变化。[结果]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省际粮食虚拟水流动更加频繁,整体表现出由北向南的逆向流动格局,但输出省份的范围呈萎缩状态,部分输出区已转变为输入区,有近50%的输出省份虚拟水输出量大幅下降,虚拟水输出有进一步向黑龙江等产粮大省集中的趋势;水资源并非是影响虚拟水贸易最关键的因素,耕地资源禀赋、资源优化配置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对虚拟水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2015年粮食虚拟水流动在国家层面上共形成276亿m3的节水量,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2.836 6万亿元,但虚拟水的输出使输出区水资源压力指数由0.84(假设输出区粮食虚拟水输出为0)上升到1.20,地区生产总值由42.675 9万亿元(假设用于输出的粮食虚拟水全部转变为工业用水和服务业用水)减少到28.597 4万亿元。[结论]省际粮食虚拟水流动在国家尺度上有节水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但对输出区有较大的破坏作用,输出区存在将粮食生产用水转变为其他高收益产业用水的可能,针对以上结果提出解决我国粮食虚拟水流动负面效应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世界性重大问题,备受世界各国政府及专家学者的关注与研究。该文通过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问题的分析,提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问题的6项对策。  相似文献   

18.
食物安全与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以及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显著地位,其食物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尽管许多研究已证明了中国完全有能力自己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但水资源的短缺可能成为维护其食物安全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建立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体系,是确保中国的食物安全的根本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粮食安全与粮食进出口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粮食安全状况评价 粮食安全是一个相对的和动态的概念,粮食安全状况可以通过一定的数量指标反映出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粮食的安全状况有一系列指标,包括粮食自给率、粮食储备水平、粮食生产波动系数、人均粮食占有量等。本文通过对上述指标的测算,进而对中国的粮食安全状况做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20.
粮食安全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为六大经济任务中的首要一项。该文着重探究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动态影响,以稻谷、小麦、玉米3种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分别作为研究因变量,从气候变化与要素投入两方面选取指标作为自变量。以1978~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基于卡尔曼滤波理论的状态空间模型对我国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之后发现:气候变化、物质要素投入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一种随时间不断变化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即变参数关系。气温方面,我国主要粮食产区气温普遍升高,气温上升对玉米的负面影响尤其明显;降水方面,稻谷主产区降水减少、玉米主产区降水则呈现增加的情况,结合水利设施考虑,稻谷主产区应注重预防干旱灾害,玉米主产区则要注意预防洪涝的影响;日照方面,全国粮食主产区日照时数减少,给粮食产量带来一定积极影响。气候变化对各种作物的影响不同,总体来看,稻谷、小麦的适应性好于玉米。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该文提出以下参考措施:包括构建气象监测分析预测一体化的决策系统、调整农作物布局和结构、调整激励体系、建立气象灾害保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