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为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加大"三农"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国务院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8月24日公布。这是稳步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又一里程碑。在3000多字的文件中,出现最多的字眼就是法律与风险,这决定了  相似文献   

2.
融资难已经成为了发展农村经济的壁垒,目前有一种政策就是农村借贷可以将房屋财产权进行抵押。现行的法律和土地制度却造成了这一良策落地的绊脚石。现行的法律规章制度不在适用于新时代农村房屋财产权抵押贷款的行为,房屋财产抵押面临的问题有抵押贷款的市场秩序混乱,农民的利益得不到根本保障,缓冲风险的机制尚未建立。解决以上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立相关的贷款抵押记录制度、交易市场和房屋评估体系要积极完善,政府加大对此类交易活动的关注,用专项基金和社会保障体系量大支柱来支撑起风险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3.
城市引领“三农”,要从三个层面做好“三益”:第一个层面是维护好权益。就是宪法、法律赋予农民应有的最基本的权利,其中主要是生存权、人身自由权和财产权。第二个层面是增加其收益。农民增收是我们工作的难点,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而城市化为解决这一难点带来了希望。第三个层面是争取更多利益。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所有权本质上是关于农村土地财产权问题.从法律和制度上认真审视农村土地所有权并加妥善处理,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必备前提.我国现行法律框架内农地所有权制度的缺陷是改革农地所有权的根本障碍,而实行农村土地国有化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农民永佃权制度应是农地改革的必然趋向.  相似文献   

5.
<正>搁置集体所有制问题的做法,在法律和制度运行中都面临困境。其中,现行法律制度安排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集体所有变为成员所有后,集体成员受法定人口增减变化影响,成员资格变动,就产生变动集体土地和收益分配的要求;二是集体所有土地与承包土地的发包关系,"发包方"经常侵犯农民土地承包权,影响《物权法》赋予农民的土地物权(财产权)。三是集体组织作为土地发包方,接受集体成员土地发包和收益分配、处置的委托,造成委托代理问题;四是尽管土地转让权从承包经营权派生出来,但是对于土地转包主体(原承包人)与接包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征收中村民权利的行使面临着双重困境,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基础上,构建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机制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民会议制度和对村民委员会的监督机制做了详细的规定,以确权扩能为中心的法律制度建设,排除村委会处分集体土地的权力、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能和规范集体土地征收行为,保障了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从时间性、社会性、空间性三维解读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基本特征,进而探究其实现路径。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1)农民土地财产权由国家配置,呈现出开放性结构;(2)农民土地财产权本质上具有关系性,负有社会功能;(3)农民土地财产权受土地属性限制,在个人自治与公共利益互动平衡中动态发展。研究结论:农民土地财产权需要双重实现,公法上可以从基本权利的功能入手限定国家干预范围;私法上确立其独立民事权利地位,并借助集体成员概念明确成员权利和成员义务。  相似文献   

8.
潘义勇 《南方农村》2012,28(4):65-68
本文指出了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市场的混乱现象,分析了农地产权主体缺位的制度缺陷。根据《物权法》作为上位法所确立的法律精神、原则和法律规定,依法修改《土地管理法》,相应地明确规定农民拥有的农地承包制权、使用权的财产权地位,切实保护农民的农地产权权益。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民土地权益保护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寻找并确定有效保护、实现农民土地权益的制度路径。研究方法:实证法,比较法,规范分析法。研究结果:只有完善的宪法制度才能防范立法和行政权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侵害。农民行使土地权益的配套制度建设需要宪法的支持。消除宪法和相关法律对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不平等待遇,才能真正维护农民应有的土地权益。研究结论:保障财产权应是宪法的基本内容,中国宪法应在基本权利与序言中明确保护农民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10.
现行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存在严重的法律冲突。国家林业局、财政部的规范性文件与《宪法》、《民法通则》、《物权法》、《立法法》、《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一系列上位法相冲突。本文对这些法律冲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法律冲突的本质是漠视农民的财产权。  相似文献   

11.
正一般来说,农民住房财产权指的是建立在宅基地上的房屋财产权,这也决定了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的关键点在于完善宅基地制度。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面临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不能回避当前农村  相似文献   

12.
高度趋同的农村宅基地制度变革话语的理论基础在于对宅基地地权实践理解中的权利产权命题。经验显示,农村宅基地地权镶嵌于村庄社会治理场域中,呈现出多种社会产权样态并表现出独特的权属特性。高度财产权化的宅基地制度变革方向不仅误解了现有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合理性,忽视了宅基地地权实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且有悖于现代产权发展的内在规律,放大了宅基地制度的变迁需求,低估了宅基地财产权化制度变革的社会风险和不良后果。中国农民可以享有更多的土地财产权利,但一味高歌猛进的宅基地财产权化的制度变革可能会导致"产权失灵"的闹剧。  相似文献   

13.
土地经营权入股法律制度的确立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权分置”实现从政策到法律升华的重要体现。鉴于土地经营权出资方式的特殊性及农民股东的弱势性,在股东退出环节会直接引发农民股东保底退出与《公司法》层面的股东风险自负原则的价值冲突,由此也反映出农民股东保底退出与现行法存在衔接障碍。考虑到农民股东与其他股东异质化的客观现实,可借助类别股的差异化思维,兼顾股东不同偏好,调和农民股东保底退出与现行法的衔接障碍。从长远来看,可在《民法典》用益物权编对农民股东退出时的保底收益与保底退出作出原则性规定,《公司法》也应考虑农民股东的特殊性,针对异议股东回购及公司解散等制度,通过立法修订增加“其他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的表述,实现对农民股东的优先保护。在此基础上,将类别股的差异化思维运用于农民股东退出制度中,辅之配套措施以保障制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相蒙  于毅 《农村经济》2012,(3):113-117
由于产业特殊性和历史原因,农民在我国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农民生存权保障需要国家以法律机制积极保障。本文从农地入股视角切入,阐明了农地入股中国家从哪些方面需要保护的农民生存权,从市场法律环境、企业决策与风险关联机制和非市场因素干涉等方面剖析农地入股在为农民带来收益的同时可能造成的威胁,并从经济法调整角度提供了可行的理论和制度构建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四次分配制度改革,以分配权为中心的改革比较欠缺,而农民又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在实践和理论层面上以权利为核心的涉农分配制度改革意义重大。农民经济分配权是农民参与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源等经济利益分配的权利总和,在权利属性上具有私权为本兼顾公权诉求的属性,在部门属性上属于经济法上的经济权利,在价值属性上应强调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共享度,是涵盖初次分配、再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权利体系。现有条件下实现农民经济分配权应该充分利用现有制度并系统化进而予以局部制度创新,从多元主体维护、保障性法律制度、促进性法律制度和救济性法律制度四个方面实践农民经济分配权。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农村改革是从解决农民与土地关系开启的。当前,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聚焦在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上:一是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矛盾主要集中在财产性收入;二是农民土地财产权缺失限制农民工市民化的能力;三是农民土地财产权缺失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造成土地闲置和资源浪费。从现实需求看,尽快落  相似文献   

17.
论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体系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研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下农民土地权利的内容和结构体系。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和分析综合法。研究结果:(1)农民土地财产权体系化应从农民主体性视角并在财产法框架下考量其多重权利属性;(2)传统农民土地权利物权体系不能涵盖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丰富内容;(3)农民土地财产权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于对农民在农村土地上的财产利益进行科学的类型化,应包括土地上的归属利益、使用利益、流转利益和未来权益等财产利益;(4)农民主体不同性质的身份决定了土地财产权的不同属性。研究结论: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各种形式之间是密切联系又独立平等的。  相似文献   

18.
农村集体建设角地制度改革的根本是如何实现农村集体土地财产权价值的最大化,如何充分实现农民的土地权利.由于现行法律滞后,农民土地权利的实现途径模糊,因此流转过程中侵害农民权利现象严重 .本文针对当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城流转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确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物权地位、协调性修改现有法律、拓宽流转方式、规范流转程序、完善分配体系等建议,以充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19.
为创业风险投资领域提供法律制度层面的保护尤其是加大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建设是化解当前实体经济整体下行、消除经济泡沫的正面法律激励手段和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之一。文章拟从法学和经济学相辅相成的研究视角和价值取向出发,选择创业风险投资领域税收立法日趋成熟的国家和我国在创业风险投资领域的立法探索和实践进行国际层面的范式比较,总结出可供我国有效借鉴的国外有关风险创投领域的先进立法模式和实施经验,并分析我国目前在创业风险投资领域的税收制度在立法和制度运行层面的缺陷和不足,进而论证加大创业风险投资领域的税收法律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重点探讨该领域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程洁 《中国改革》2003,(7):14-15
一、刘正有案凸显我国法律 对公民财产权保护失范 四川省自贡刘正有等1300多位“农民”代表,为维护自己合法的土地财产权屡告屡败而屡败屡告,令人钦佩,令人感慨。从这一份份申请与裁决中,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