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截至永乐14年底(公元1416年),“西洋”各国(包括东非在内)到中国访问的就有十九个国家的使,开创了明王朝从来没有过的外交盛况。可以说郑和在15世纪初叶的中国对外关系史上掀起了一阵“郑旋风”。  相似文献   

2.
扬帆大海     
1405年的夏末,一支庞大的舰队驶出了长江口,317艘船浩浩荡荡驶往“西洋“也就是今天的印度洋。领头的就是青史留名的三宝太监郑和。此后,大明帝国的舰队又进行了5次远航。按照欧洲人的思维方式,当时的中国人完全可以控制海上世界,比如绕过好望角出现在任何一  相似文献   

3.
长乐之憾     
福建省长乐市是郑和航海史上的浓墨一笔,当年浩浩荡荡的郑和船队就是在此停泊,等候季风来临而扬帆远航。对于现如今的长乐人来讲,郑和化品牌无疑是城市经营和经济发展的无可替代的无形资源。但是,如何实现历史古迹保护和城市经营间的双赢,成为考验地方政府政治智慧和执政能力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和平之旅,已经成为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文化资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21世纪,我们重振中华海运强国、海洋强国的雄风,谱写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睦邻友好、和平与发展的新篇章,应当和世界人民一起积极发掘和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伟大功绩明朝规模庞大的郑和船队,自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中,七次下西洋,战胜了"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  相似文献   

5.
由“吴碧霞现象”引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碧霞,是近年来活跃在国际、国内舞台上的优秀歌唱家。她以其对中国民族声乐作品、西方古典艺术作品以及外国歌剧咏叹调的驾驭能力,赢得了国内外声乐界的广泛关注。在当前声乐界依然存在着"西洋唱法"和"民族唱法"纷争的时候,"吴碧霞现象"的出现打破了"西洋唱法"和"民族唱法"不可跨界的观念,她不但跨界了而且在这两类声乐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她的成功在声乐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引发了人们众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2005年,为纪念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国政府将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如果说1905年梁启超先生在郑和下西洋500周年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是一个民族不甘屈辱的呼声;而100年后的航海日纪念,则是中华民族放眼海洋、奋发崛起的需要. 两个角度诠释航海文化 航海文化,自然要从海说起."海"字,由"水"、"人"、"母"字组成,水为人之母,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海洋孕育了生命,哺育了人类.人类开始逐步感知海洋、了解海洋因鱼而渔,因渔而船,因船而运,因运而通,因通而兴,因兴而盛,因盛而强,依托海洋获"鱼盐之利"、得"舟辑之便".于是,海的特性成就了海洋文化的深沉底蕴: ——包容.即海纳百川,融洽无间,有容乃大.航海文化"既能容又能融"的特质体现在对文化多元性的包容、与经济社会的融合以及在全球发展的融入.  相似文献   

7.
明朝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开辟了中国和沿海国家的海上交通,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使团与海上各国的文化传播是全方位、多方面的,文章主要从物质文化、技术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论述郑和下西洋对海上文化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书架     
定价:$39.8元郑浩何明礼著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凤凰卫视组织了专人驾驶帆船重走当年郑和路线。通过这些照片和文字, 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郑和当年所经国家和地区的有趣风土人情、郑和遗迹,以及航海过程中经历的重重艰难险阻。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明清之际以郎世宁为代表的西洋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人文理念和文化艺术.同时,传教士画家在坚持西洋绘画技巧的同时也接受了中国绘画的审美观念,融合了中国水墨画与散点透视的技法,促使了清代宫廷绘画"中西合璧"新体画风的形成,展示了中西文化的冲击和艺术交流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张赫 《魅力中国》2010,(5X):84-85
龙涎香在宋代作为奢侈的进口香料,受到社会各阶层推崇。龙涎香是抹香鲸体内的分泌物,由于色质黑褐,本身气味腥气很重,所以直到宋代次才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在香气缭绕的两宋,龙涎作为财富、文化的宠儿,其珍贵可想而知。龙涎非宋朝本土出产的香料,人们对这种香料充满了喜爱、好奇。本文将就宋代相关记载,对它的产地、生成、鉴别、用途等情况来认识下这种名贵的香料。  相似文献   

11.
吴思 《走向世界》2012,(6):100-101
"海燕无家苦,争衔小白鱼.却供人采食,未卜汝安居.味入金齑美,巢营玉垒虚.大官求远物,早献上林书."明末清初的诗人吴伟业所作的《燕窝》一诗是最早描写燕窝这一食材的诗.这40个字,将燕窝这一食材的不易取得和珍贵之处描写得淋漓尽致. 古为皇家物,今上万家桌 六百年前郑和下西洋,不仅宣扬了明朝国威,还给明成祖带回了众多前所未见的各国"贡品","燕窝"便是其中之一.郑和七下西洋,船队遇险,偶然停泊荒岛以断石峭壁上的燕窝为生,不曾想,"燕窝"乃食物中极品,遂献明成祖.从此,"燕窝"便成为"非皇亲国戚不得而知"的皇家圣品,使得"燕窝"当之无愧为"首席贡品".  相似文献   

12.
孙中伟 《魅力中国》2013,(31):379-379
随着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西洋管乐的涉及面也越来越广,其演奏者以及爱好者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在交响乐团、管乐团的演奏等大规模的演出中。西洋管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让西洋管乐在舞台演奏中能够彰显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就需要对西洋管乐舞台演奏能力进行专业化的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加强学生的演奏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提升自己的舞台表现能力。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音乐专业素养。本文对西洋管乐舞台演奏能力培养进行了层次化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结构化培养对策,供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传统在生活中使用香料已是寻常之事,人们将香料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相结合,给人们带来健康、愉悦。细数下来在很多传统节日中都有用香的习俗。这其中"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是用香习俗最多的节日。端午节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目前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4.
胡波 《东北之窗》2014,(13):60-61
正近年来,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步伐不断加快,海洋强国的内涵不断充实。强与弱是相对而言的,有弱才有强,除了自身的强大之外,海洋强国还意味着中国需要在国际海洋秩序、世界海洋政治中谋求一个相对"强"的权力地位。那么,根据中国的海洋先天禀赋、地缘条件,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与条件,中国究竟应该设置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呢?2005年,政府有关方面、媒体及学术界等大张旗鼓地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追溯当年中国海权的强大,思索未来中国海权的发展。在国人眼里,中国海权既然曾经有过辉煌,也就能够重新复兴,  相似文献   

15.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书法绘画摄影国际大赛”征稿活动圆满完成。3300余幅作品凝聚着海内外爱国人士对伟大航海家、和平使者郑和的无限敬仰和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太仓市浏河刘家港--太仓港是明代郑和船队出海的集结起锚地.600年前,郑和每次下西洋前,都要把浏河天妃宫修葺一新,"舣舟寺下",祭祀妈祖.浏河天妃宫作为江南地区最古老、最负盛名的妈祖庙和郑和下西洋的一处重要历史遗迹,如今已成为太仓旅游人气最旺的景点.  相似文献   

17.
远航之迷     
600年后重新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一件密切联系现实需要的史学研究工作。因为郑和所开辟的航线,不仅是沟通了东方与西方这两个地域。而且是实现了以贸易为首要目标的文化交流。只有当我们汲取无数经验教训。确立了坚持市场经济观念.并且不断接近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一体化目标.才能够体会到郑和所开辟的事业.实在具有“无以过之”的价值。为在今后发展中国经贸事业的工作中继承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本刊特邀丝路文化专家黄新亚先生围绕郑和下西洋问题作系列专论,更希望来自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这一历史课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西洋管弦音乐自诞生至今的四百年历史中,一直象征着西洋音乐的发展历程.是西洋音乐的核心.西洋管弦音乐是一种更为高雅的艺术形式,它给听众一种纯洁、优美、雄壮的印象,也有很强的教化和娱乐功能,其演奏气势恢宏、情感细腻,不仅给听众带来美的享受,还能给欣赏者以人生的启迪.西洋管弦音乐是在管弦乐队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管弦乐队是音乐王国里的乐器大家族.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贸》2005,(7):2-5
明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开创了人类航海先河,做了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业,这18幅连环画集中表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动人场面,刘重日文,金刚山、王铁成、郭军琪画《中国经贸》杂志社策划。  相似文献   

20.
《走向世界》2012,(32):20-22
当你带着"大航海"的憧憬翻开历史的记忆时,多少会有些感慨,航海也许并不如史书上或游戏中所描述的那样浪漫,然而,占据这个星球表面70%面积的海洋依旧有神奇的魔力吸引着无畏的航海者……中国的航海勇士——郑和600年前,郑和率领的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承载着大明帝国皇帝的希望,承载着中华文明第一次向远洋发起冲击的决心,更承载着一个文明古国的一段辉煌历史。1405年之后的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