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雷薇 《中国金融》2012,(12):51-53
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前,中国银行业监管当局就开始推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中国银行业的实施,并制定了相应的过渡期。然而就在这期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新的银行监管框  相似文献   

2.
摘要:2006年以来,在借鉴巴塞尔资本协议等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我国对证券公司实施了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制度.建立了证券公司业务范围和规模与净资本动态挂钩的资本约束机制,有效抵御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证券行业的冲击。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巴塞尔资本协议存在重大缺陷,因此有必要将其与我国证券公司资本监管制度进行比较,分析相同与不同之处,并借鉴国际金融危机后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改革趋势,为下一步完善我国证券公司资本监管制度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3.
宋永明 《金融研究》2009,(12):81-90
监管资本套利是指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绕过资本监管"粉饰"其资本金实力的行为,其动机来源于银行节约资本税——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之差的内在要求。银行从事监管资本套利的基本模式主要包括"摘樱桃"、资产证券化的直接增信和间接增信。但在实践中,银行将其进行"组装"和"改造",通过对证券化产品的持有和对SPVs的流动性支持,保留了基础资产的绝大部分风险。在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时,这些风险开始显现,给银行造成了巨大损失,很大程度上致使得美国银行业的次贷危机演变为一场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为此,我们应当从改善资本监管和完善公司治理等角度加强银行监管。  相似文献   

4.
近几十年来,全球金融市场交易活动发展迅猛,商业银行交易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交易业务结构日趋复杂。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中,交易业务,特别是复杂衍生品交易,导致部分全球大型金融机构出现巨额亏损,成为危机爆发的重要导火索,并显著扩大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巴塞尔委员会从根本上反思和完善市场风险资本监管制度,并大幅度提高了市场风险资本监管标准。相对而言,国内金融市场的规模、产品种类、投资者群体等都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国内银行交易业务整体规模较小,交易产品简单,因此在本轮危机中受到的冲击很小。  相似文献   

5.
王新棣 《中国金融》2012,(13):33-35
我国第二代偿付能力制度建设应当顺应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潮流,采用国际成熟的监管理念和方法,与时俱进,进一步促进我国保险业科学发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经济持续动荡,次生金融风险不断出现,对金融监管提出了严峻挑战,也推动了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不断深入。强化资本监管,成为本次金融监管改革的趋势和方向。为了顺应国际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6.
王胜邦 《新金融》2007,19(4):38-41
资本充足率监管是各国监管当局普遍采用的强化银行体系稳定性、促进竞争公平性的重要手段。资本监管制度变迁的历史揭示了资本、风险内在的逻辑关系,也反映了监管理论的进步。随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的进步,来自于监管当局的外部资本约束必须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践结合才能确保资本监管的有效性。资本监管制度变迁方式逐步由危机推动型向技术进步诱致型转变。  相似文献   

7.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英美监管当局和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对银行业的反周期宏观审慎监管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也将在今年底对商业银行实施腕骨监管体系,这是我国在执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过程中,结合本国银行业实际风险特征而提出的更高的监管  相似文献   

8.
姚洛 《中国金融》2013,(2):40-42
复杂的监管规则可以降低银行监管套利的空间,但是如果过度复杂,则会产生边际效益递减的效果,给银行管理和监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二十多年来,巴塞尔委员会的资本监管体系不断演进,从1988年出台的巴塞尔协议Ⅰ到2006年完成的巴塞尔协议Ⅱ,再到为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于2010年出台的巴塞尔协议Ⅲ,资本监管规则的文本不断增加,资本覆盖范围逐步扩大,资本计算内容越来越复杂。一直以来,部分国家监管当局和业  相似文献   

9.
杨军战 《时代金融》2013,(17):69-70
该文通过巴塞尔委员会近期对国际金融监管的反思阐述,资本监管标准在我国的实施情况,流动性监管标准在我国实施情况。最后得出新资本管理办法实施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资本要求是银行监管的基石,其基本原理是维持被监管机构的偿债能力。巴塞尔协议根据银行资产的风险程度对监管资本进行调节。然而,2008年度的金融危机,特别是近期的一系列事件,对依靠资本确定偿债能力的传统金融监管方法提出了挑战。在这场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信用危机演变中,偿债能力监管未能达到确保金融系统稳定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1.
陈歆 《金融会计》2014,(6):39-47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西方国家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的重大制度性缺陷。痛定思痛,近年来国际社会深刻反思危机教训,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寻求合作构建新的国家监管框架,重塑国际金融体系。以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委员会主导的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已陆续出台了以巴塞尔III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金融监管政策文件。这些文件涵盖微观机构、中观市场和宏观体系各个层面,广泛涉及资本、流动性、薪酬制度、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跨境危机管理与处置、影子银行等多个重点领域,反映了国际金融改革的阶段性成果,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加强监管力度、提升监管标准的基本共识。  相似文献   

12.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起了人们对资本缓冲如何影响银行行为更为广泛的关注。笔者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目标资本充足率,在此基础上检验资本缓冲对银行资产和资本结构调整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2年,资本缓冲对中国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和融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资产缓冲较高的银行会发放更多贷款,持有更多高风险资产,但补充资本的激励不足;资本缓冲对银行行为的影响取决于监管惩罚措施的执行,资本监管的"硬约束"增强了银行调整风险偏好、采用股权融资补充核心资本以满足外部监管要求的动力。笔者的研究发现为后危机时代监管当局的逆周期资本监管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3.
《银行家》2014,(7)
正当前,如何建立与国际监管趋势接轨、并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以下简称"偿二代")是保险业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正在全行业掀起广泛的研究讨论热潮,在此本文初步探讨,希望对学界和业界有所借鉴。"偿二代"的国际比较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对防范风险、加强监管的呼声越来越高,金融监管改革加速,行业间、国家间趋同的步伐明显加快。在银行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出台了"巴塞尔资本协议Ⅲ",强化了风险管理和资本要求。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14.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资本监管之间的协调、配合再次面临严峻考验。本文采用简化的Kopecky and VanHoose模型来研究资本充足率对信贷投放的影响,理论探讨资本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目标一致与现实冲突,并对1997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与资本监管实践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就强化资本监管、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1988年资本协议(简称"巴塞尔Ⅰ")确立了银行资本监管的三个核心要素,即资本、风险资产和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随着金融市场环境的迅速变化,巴塞尔Ⅰ过于简单、缺乏风险敏感性等缺陷逐渐暴露。为此,1998年巴塞尔委员会开始修订巴塞尔Ⅰ,并于2006年发布了新资本协议(简称"巴塞尔Ⅱ")。巴塞尔Ⅱ的核心变化是引入了更具风险敏感性的风险加权资产方法,但仍沿用了巴塞尔Ⅰ的资本定义。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欧美大型银行过于复杂的资本工具严重弱化了银行实际损失吸收  相似文献   

16.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流动性的话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事实表明,在压力情况下,即使是资本充足的银行,也会发生严重的流动性问题。2010年11月获得首尔峰会通过的巴塞尔协议Ⅲ作为银行监管领域的风向标,其在强调资本充足率的同时,把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作为监管重点,以进一步提高跨国银行应对流动性压力的能力,并增强流动性风险监管的一致性,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全球框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监管有效性分析——以上市银行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次贷危机的引爆充分暴露了杠杆比率过高的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资本充足监管对银行的战略意义再次凸显,对资本充足监管有效性的分析也显得更加重要.目前,我国银行资本充足水平达标并不是来自外部资本市场和银行绩效的提升,而是监管上级的压力.在对我国14家上市银行2006-2007年的混合数据回归分析后发现,和国际著名的银行不同,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监管有效性并不明显.其中的原因可能包括:银行的垄断竞争的行业特征、政府对银行的隐性担保以及不完善的制度环境.目前,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资本充足监管越来越被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共同认可,作为<巴塞尔协议>的签约国,资本充足监管的正常化以及制度化才是正确的选择.要提高资本充足监管的有效性,重点应积极完善市场约束的功能.完善我国银行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健全银行业所处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8.
《甘肃金融》2011,(2):4
2月23日,接近银监会的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银监会上报的包括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在内的四大监管新工具,已经获得国务院层面的批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拟定新的国际金融监管框架——巴塞尔协议Ⅲ,并最终于2010年9月正式提出;在此前后,中国银监会也提出了被外界称为"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的讨论稿。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2010年12月和2017年12月发布了《巴塞尔Ⅲ:增强银行和银行体系稳健性的全球监管框架》和《巴塞尔Ⅲ:后危机改革的最终方案》,在资本监管中对资本工具的定义进行了调整,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风险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进行全面改革,引入银行储备资本.  相似文献   

20.
国际金融危机集中爆发以来,为防止危机蔓延,稳定国内金融市场,不少国家不同程度地采取了限制资本流出、鼓励资本流入的措施。该文总结了各国有关限制资本流出、鼓励和引导资本流入的主要措施,分析了当前各国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新动向,提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