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技术创新、知识溢出与贸易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技术创新、知识溢出范围、经济增长与产品竞争之间建立起理论联系,这是产品创新模型在贸易与增长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扩展。在南北贸易框架下(北方创新-南方模仿),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取决于知识溢出的范围,知识国际溢出有效地剔除重复研究以降低创新成本,而知识国内溢出不利于产品创新和长期增长。南北贸易框架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大国也有高技术部门从事技术创新的事实,本文通过刻画高技术部门创新与低技术部门模仿对两部门产品的相对价格和相对成本的影响发现,知识的国内溢出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与产品竞争同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对于理解和调整贸易竞争政策具有重要含义。  相似文献   

2.
王巍 《发展》2007,(12):142-14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在产品的整个生命期间,生产所需要的要素会发生变化,因此在新产品的生产中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个周期,即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而这个周期在不同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其间存在较大的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赫希根据弗农的理论,对世界上不同类型国家的工业竞争潜力作了比较研究,认为以美国为首的最发达的A类国家或地区在产品的创新阶段和产品成熟阶段具有比较优势,这类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应在这两阶段进行;类似于荷兰这类较小D类工业发达国家或地区在某些特定范围内新产品开发上具有优势,因此这类国家在特定产品的创新阶段进行出口贸易;类似于印度这种L类进入工业化低度开发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第三阶段具有比较优势,于是贸易应在此阶段开展.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产品同步上市的情形屡见不鲜,这样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未必都会发生,如此贸易还在进行吗?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探寻中国磷化工产业国际竞争力为目的,首先对中国磷肥产业生产结构的变动进行一个简要分析,然后运用相对变动RSCA指数形成的散点图分析了2000-2011年中国磷化工产品贸易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变化,最后通过与美国、摩洛哥这样磷化工产业较成熟的国家进行比较,束发现中国磷化工产业所存在的不足.研究显示:中国磷化工产品贸易结构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动,比较优势也没有显著的流动;同美国、摩洛哥比较发现,由于技术水平以及产业成熟情况的差异,它们在生产产品的选择上也出现不同,但整体而言,中国磷化工产业正处于一个转型过渡期,它的这些变化大部分都反映的是一种积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企业模仿成本及其对模仿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技术以及管理创新成为企业竞争最重要的手段。后动企业往往以模仿先动企业行为为基础,再进行创新,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对先动企业的赶超。在现实的模仿行为过程中,人们更多的是关心模仿对象及其所能带来的收益,而忽视了模仿成本及模仿成本在模仿过程中的影响。本文系统阐述了企业模仿行为、模仿成本的内涵,以及企业模仿成本对模仿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以36个国家和地区2000~2015年服务贸易出口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不同国家服务贸易出口技术水平、出口技术结构优化指数的测算,发现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产品技术水平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还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出口技术结构主要由劳动密集型等低技术含量产品构成。之后,文章基于PLS模型深度研究影响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的因素,发现自然资源禀赋和以服务贸易出口额占GDP的比重所衡量的对外开放度对出口结构优化起到抑制作用。不同技术含量的产品对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及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与结构,认为中国与东盟近10年来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双边贸易总量、贸易依存度不断提升,同时工业制成品中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额占双边贸易总额的比重在不断增加,而且存在着大量的产业内贸易。但是在对双边主要贸易产品的IIT指数测算中发现,与同质产品的水平产业内贸易相比,质量与价格有所差异的垂直产业内贸易起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 长期以来,我国采用了技术模仿创新战略,主要依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较快地提高了我国的技术水平。但我们始终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在总体上与国外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研究开发强度低,在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体系中仍然处于较低层次,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均集中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领域,但是这些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方式主要是来料加工装配和进料加工,占到85%以上,真正利用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贸易理论强调的比较利益结构都是建立在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的.是以“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为条件的。而新贸易理论大量运用产业组织市场结构、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来构建新的理论模型。我国在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发展产业闻贸易的同时,也应该利用国外需求结构的不同、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来发展我国产业内的贸易。  相似文献   

9.
从总体上看,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之间存在贸易互补,但即使高度互补的产品在不同市场上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其他金砖国家也对中国出口产品进行较高的贸易保护。因此,应通过产业优势互补、创新驱动贸易结构升级、加大投资建设和契合"一带一路"倡议等措施,继续深化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合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黄少安  谢冬水 《南方经济》2022,41(6):40-63+76
文章从中心城市增长极作用差异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南北方经济差距扩大的成因和作用机制。理论研究发现,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南方中心城市的创新能力及其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北方中心城市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则相对较弱,这种南北中心城市极化作用差异是导致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而南北中心城市极化作用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受到城市形成机制的影响,南方地区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主导形成城市,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构成了一个经济有机体;北方地区的城市则更多依靠行政机制向周围吸取资源,形成了一个资源向中心城市单向流动的资源堆。这种不同的城市形成机制塑造了南北中心城市的功能差异,最终导致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基于2008-2018年城市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表明,南北中心城市存在显著的极化作用差异,而这种极化作用差异对南北经济差距具有显著影响,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创新能力越强的地区经济增长率越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形成机制是影响南北中心城市功能差异和南北经济差距的重要机制,越是依靠市场机制形成和扩大中心城市的地区,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创新能力越强,从而越有利于促进地区整体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近年来发展比较快,尤其表现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上。本文考察了影响两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因素,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吸收韩国的直接投资水平与产业内贸易指数有很强的相关关系,而且双边产业内贸易仍是以技术差距导致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要形式。这种分析表明,我国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2.
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怎样为企业选择合适的人才,作为一门管理艺术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随着技术的发展,产品的生产周期、设计周期,以及产品的使用周期,都变得越来越短。而新产品层出不穷,使许多企业的模仿能力越来越强。如果企业的竞争只是纯粹技术上的竞争,靠产品模仿的生存是很有限的,除非你在这个行业绝对领先。如英特尔,其芯片技术绝对领先,并且还能保持一  相似文献   

13.
国际贸易摩擦中存在南北不对称现象,本文解析了该现象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原因,并认为正是该不对称的存在导致了南北贸易摩擦的频繁不断。文章构建了一个三国差异化产品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南北国家出口产品市场结构的差异引起南北不对称是贸易摩擦的关键所在,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完全竞争市场环境是其频繁遭遇贸易摩擦的微观本质,且该结论与发达进口国内有无相关竞争性产业并无关联性。所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解决贸易摩擦的根本途径在于提升产业结构,增加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层次。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竞争优势和技术变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姚洋  章林峰 《世界经济》2008,33(3):3-11
本文利用中国分类企业出口海关统计数据,以Lall技术分类和产品技术复杂度指数为基础,分析了中国本土企业的贸易竞争优势和技术变迁。结果表明,此前研究中国贸易竞争优势所采用的方法和数据,不能很好地反映中国本土企业在各产品和各技术层面上的真实国际竞争力;本土企业虽然在整体层面没有我们原先设想的那么乐观,但保持了出口技术水平的绝对增长以及对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相对追赶,存在一定的出口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在跨国分工加剧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本土企业并没有在国际分工链中成为受害者,其竞争优势在循序上升。  相似文献   

15.
在一个创新溢价总是迅速被模仿消解的产业里,通过矢志不渝地坚持"不划算"的产品研发,东鹏获得了内生性的成长节奏,从而摆脱了产业周期的摆布。  相似文献   

16.
依据传统的贸易分工理论,不同国家生产技术和资源禀赋上的不同所导致的最终产品的价格差异是贸易分工和贸易利益产生的源泉。当一国某一产业技术水平较高且密集使用的要素禀赋相对丰裕时,这些产业将由于比较优势的存在而成为一国的出口产业。因此,对外出口规模的扩张既是一国内部良好生产条件的自然外在反映,也成为一国经济利益获取大小的关键。早期中心国家每一次世界经济霸权地位的确立也无不伴随着大量商品的对外输出,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以及20世纪中期的美国均是如此。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把产业内贸易分为垂直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考察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其决定因素.研究表明: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农产品贸易的增加中,产业内贸易的增长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垂直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这样的倾向更为明显.人均收入平均水平和人均收入相似性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而市场规模差异水平不具有显著影响.市场规模平均水平对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总体的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产业内贸易分析了加入WTO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变化,并利用20个主要贸易伙伴国(地区)的双边面板数据,考察了影响加入WTO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加入WTO后我国主要通过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产业间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并且产业内贸易发展具有明显的"南北型"特点,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LVIIT)占绝对主导地位;市场规模、贸易结构和地理距离是影响加入WTO后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而FDI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促进作用要明显大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亟需调整吸引外资和加工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把产业内贸易分为垂直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考察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其决定因素。研究表明: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农产品贸易的增加中,产业内贸易的增长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垂直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这样的倾向更为明显。人均收入平均水平和人均收入相似性对中国与东盟捉产品产业内贸易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而市场规模差异水平不具有显著影响。市场规模平均水平对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总体的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周可 《改革与战略》2008,24(8):123-125
对中国1997--2005年水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水果产品贸易有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种贸易形式。从水果产品整体看,产业间贸易占主导优势,贸易结构呈现出很强的互补性;从水果产品分类看,苹果、香蕉、栗子以产业间贸易为主,柑桔橙以产业内贸易方式为主,主要表现为以质量差异为基础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