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围绕这个时代最主要的问题,我们当今最主要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生态问题,当今生态问题对于人类而言已经非常棘手,已经演变成为生态危机。然而在对生态危机的讨论中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就是人类中心主义,我们不能够摆脱人类中心主义,我们只有践行于人类中心主义之上,将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转变为以追求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并重的利益追去点,才可以去解决生态危机,才能给自身带来延续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学批评是一种新生的跨学科、跨文化的文学批评理论。它的主要任务是重审人类文化,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生态批评认为,人类今天所面,艋的生态危机归咎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本文概述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基督教文化;科学技术以及生态批评所提出的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即,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整体主义转变。  相似文献   

3.
吕晶 《黑河学刊》2012,(9):9-10,13
生态伦理学应人类的实践需求而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壮大,形成一门学科。长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激烈争论占据着生态伦理学的舞台。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和分析,力求能够探寻一条更适合环境伦理学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人类中心主义曾为人类创造了灿烂的成果,但人类中心主义也把人类与自然对立起来,使人类面临着严重的问题挑战。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才有可能走出两难困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状况恶化等威胁着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的恶化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从哲学的观点来看,生态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为此,现将对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进行探讨,分析其生态价值,并对现代社会如何重构人与自然和谐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是”与“应当”的分离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分离。如何理解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本质上就是如何对待“是”与“应当”的问题。人与自然是统一的,在生态伦理的视角下“是”与“应当”也不是完全分离的。而是统一的,两者统一于生生不息的生命流程之中。  相似文献   

7.
涂啸 《北方经济》2007,(4):69-70
从自然中心主义(自然经济)、人类中心主义(工业经济)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经济),人类对“自然”内涵的不同解读进而到采用不同的经济手段对待自然,反映了人类不同的经济活动乃至生存状态的变迁。以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胸怀去体悟自然的神秘、奥妙和无限性,尝试“道法自然”,理应成为现代人类解决自己经济发展困境的优先价值取向和现实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8.
董亚光 《改革与开放》2012,(10):182-183
本文介绍了“生态利益中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思想,从理论和现实的双重困境对该问题展开分析.理论层面上详细论述了环境法目的的界定、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平衡理论、环境伦理观、可持续发展观与衡平代际人类的权益以及环境权问题;现实层面上论述了具体国情和诉讼制度的建构问题,并探讨了现代环境法的理念与目的本质依然是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理念所具有的生态观,应该是兼容平衡与发展两种取向,既符合人类利益,又符合生态规律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区别的明显标志。它明确了人与自然的理想关系:自然与人非制约与驾驭的关系,而是亲和融恰,协调发展的关系。从天人合一出发推导出的文化意义沿着历史的轨迹不断演进,由最初的哲学形式发展出体系庞杂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凡艳芳  潘志伟 《发展》2008,(1):130-131
古代思想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大多主张协调统一、“天人合一”,体现了生态文明这一最高的文明形态,具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者认为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这一崭新的社会形态,而环境友好可以说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浙江经济》2011,(4):62-63
【个人简介】尼玛泽仁,藏族,男,1944年出生于四川省巴塘县,1962年毕业于四川美院,为已故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亲赐的班禅画师,中国一级美术师,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藏传佛教传统绘画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理事,  相似文献   

13.
人类解放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视角出发,以人类解放为主要衡量指标,考察儒家人际关系和谐思想的现实价值,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生态主义理论的发展与人类生态问题存在高度相关,在生态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可以有不同的制度选择和路径设定,因而会出现多样性的生态治理结果。在我国,有必要以适度激进的生态主义理论为指导,纠正一些错误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优化生态环境。同时,必须看到生态主义理论被工具化的现象,积极应对西方国家以生态保护之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牵制和制衡。  相似文献   

15.
学界目前对于环境资源法调整对象争议颇多。争论双方处于不同的研究语境,基于不同的研究范式,致使观点迥异。在总结传统的法调整论的支持者与质疑者截然相反观点的基础上,揭示其不同观点的背后逻辑,对其主客一元化哲学、生态伦理观、法律功利与成本等理论基础做细微分析与探讨,纠正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观,是解决争议的最佳途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人类将进入城市世纪和生态世纪。城市世纪,即全球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各国经济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化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渐转向生态化社会,一个高度的生态明建设高潮正在全球兴起。而“天人合一”说作为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生态哲学思想.理应在这场生态城市建设的大潮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自然中心主义 (自然经济) 、人类中心主义 (工业经济) 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经济),人类对"自然"内涵的不同解读进而到采用不同的经济手段对待自然,反映了人类不同的经济活动乃至生存状态的变迁.以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胸怀去体悟自然的神秘、奥妙和无限性,尝试"道法自然",理应成为现代人类解决自己经济发展困境的优先价值取向和现实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其中“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缔造百年辉煌的重要经验之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内容,正是“坚持胸怀天下”这一历史经验在当代的集中体现。“坚持胸怀天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为指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存在相融相通之处,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对胸怀天下进行探析,不仅能够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大局”背景下中国应对全球化挑战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重要展现。  相似文献   

19.
作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生态大学",为了实现学校内外部高度和谐文明,培养出既具有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有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的学生的目标,必须在行动上付出努力,并且对其现有的种种生态"现象"和生态"文明"不断反思,在反思中获得觉醒、进步。  相似文献   

20.
核能的蓬勃发展对人类来说是巨大的财富,然而,在为此欢呼喝彩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浮出水面。在福岛核事故中,日本及周边国家的利益和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害。对于此次事故,首先应该反思的是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伦理责任,更重要的是反思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以及目前经济的发展方式,从而将核技术更加安全地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