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防卫是刑法明文规定的排除犯罪的事由,意为阻却行为违法性的事由,从外观表现看,正当防卫完全符合犯罪的四个构成要件,但却缺乏社会危害性这一成立为犯罪的最终实质依据。因此,立法者为鼓励民众同犯罪作斗争的勇气,明确规定防卫不违法,从而为他们排除了后顾之忧。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正当防卫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个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以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给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而又尚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不负刑事责任。同时为了保护公民的紧急人身权利,刑法规定对于正在进行的杀人、抢劫、强奸等严重性暴力犯罪的,采取正当防卫的造成不法行为人伤亡的,不存在防卫过当的问题,也不用承担任何刑事责任。对于后者特殊的正当防卫似乎并无太大争议,关键在于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正当防卫,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本文将对此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张偲 《魅力中国》2014,(13):300-300
受贿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腐败犯罪,在中国内地刑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刑法中都规定了相应的受贿犯罪的条款,用于惩治公务人员的腐败行为。香港刑法中的受贿犯罪包括:一是公务员索取和接受利益罪,二是公共机构雇员索取或接受利益罪。通过对其犯罪构成内容的具体研究,对内地的受贿罪研究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网络犯罪是通过计算机、通讯等技术手段,借助于网络信息系统实施的或专门针对网络信息系统实施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的行为。由于网络犯罪为刑事犯罪,所以它具有刑事犯罪的一般特点,但因为它是信息化与全球化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智能犯罪,因而它又在传统犯罪的基础上衍生出了许多与传统犯罪相异的特点。例如,它的虚拟性、隐蔽性等等。网络犯罪作为全球化的伴生物,已对我们的生活构成极大的威胁,要对此进行有效的防范,应该从技术、道德观念及法制建设这三方面入手,以防范为主,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4.
曾照雷  王伟 《魅力中国》2011,(5):153-153
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是我国刑法理论中的一对基本范畴。传统的刑法理论过分地强调二者的统一,而近年来又有学者过分地强调二者的对立。导致这两种极端性观点的根源在于我国刑法理论采取的是“犯罪性的单层次审查机制”。而事实上,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既有相统一的时候也有相对立的时候。因此,应当在我国建构“犯罪性的双层次审查机制”理论。  相似文献   

5.
姚阳阳 《魅力中国》2011,(20):183-183,160
犯罪的概念及其本质是犯罪论的核心,也是整个刑法学理论的最基本问题之一。方孔先生试图以犯罪的本质是动物性来取代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本质,笔者认为方孔先生的这种观点有其局限性,我们仍应该承认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才是犯罪的本质这一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6.
单位犯罪,又称法人犯罪,它相对自然人犯罪而言,是指由单位(或法人)实施的为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人口买卖起源于封建社会,延续至今已有四千年历史。无论是从社会道德角度来看,还是从法制制度层面来看,在当代社会,拐卖妇女儿童和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行为,都侮辱和侵犯了人格的尊严,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我国刑法对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已有明确处罚,相应犯罪行为随之有所减少,但此种犯罪依然屡禁不止,根治此类违法犯罪行为绝非朝夕之功。有鉴于此,我国刑法有必要加大对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犯罪的处罚力度。  相似文献   

8.
张永飞 《魅力中国》2011,(1):224-225
教唆犯罪是一种危害性比较大的犯罪行为,它往往唆使没有犯意的人产生犯意来达到自己的犯罪目的,然而教唆犯罪中的未遂教唆和教唆未遂两种类型在我国刑法中规定的不甚详细。在我国刑法学界对二者的界限也不甚明了,在此笔者试图就二者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当防卫既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正当防卫的目的就是为了排除和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的利益.准确把握正当防卫的内涵和外延,对于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制止不法侵害行为,保护合法利益,维护法律尊严,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正当防卫的概念入手,重点论述正当防卫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0.
李娜 《魅力中国》2011,(15):239-239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总则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亦是一种特殊的法律行为。本文集中对正当防卫概念的构成加以研究。正确地认识、理解这种行为,对于执法人员准确地运用这一法律武器,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保护自己及其他公民的正当权利,积极勇敢地与犯罪分子作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网络领域中采取破坏著作权技术措施的行为严重侵犯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也为其他侵犯著作权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20修正)均对规避技术措施行为进行规定或者完善,体现了从严打击此类侵权行为的政策导向。对提供规避技术措施行为而言,社会危害性较直接规避行为更大,在民事侵权领域其应当是《著作权法》规定的一项独立侵权行为,在刑事犯罪领域可以作为独立的犯罪实行行为来认定。在追究提供规避技术措施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时,应当坚持《刑法》谦抑性原则,从主观上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客观上犯罪数额是否达到一定标准等方面考量。  相似文献   

12.
李军恒 《魅力中国》2014,(6):395-395
受贿罪是一种危害性严重的腐败犯罪。毫不夸张的说,贪污受贿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内地最大的社会问题,其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的破坏性腐蚀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中国大陆刑法典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刑法中都规定了受贿罪。但两地刑法中对犯罪的构成要件和处罚都是有区别的,本文旨在通过借鉴香港地区刑事立法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内地关于受贿罪的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13.
现代刑法理论认为,行为是刑法的根基,犯罪是一种行为,在犯罪构成理论里,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必不可少的要件,行为不仅是连接犯罪构成诸要件的纽带,而且也是刑事责任理论赖以建立的支柱。因此,研究不作为犯罪问题,必须从研究刑法上的行为着手。  相似文献   

14.
马龙仙  黄琳江 《特区经济》2013,(10):155-157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作为一种新型的受贿犯罪,在我国《刑法修正案(七)》的新增法条中已经对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一立法同时也是预防和惩治国内腐败的现实需要,这一受贿犯罪设立了我国刑法对权钱交易行为的惩治盲区。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还需要在立法上进一步明确该罪的犯罪对象和犯罪数额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实行行为是贯穿整个犯罪论的核心概念。构成要件中危险行为的界定,因果关系的判断,犯罪的预备阶段和犯罪的实行阶段的区分,正犯和共犯的认定,一罪与数罪的厘定,都离不开实行行为。实行行为并非法定概念,不像犯罪一样,刑法第3条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正因为如此,学界对它的争议从未停止过。以下将一一介绍。  相似文献   

16.
犯罪的分类是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和刑法理论,以犯罪构成理论为基石来划分的.从行为人的主观罪过来看,犯罪可以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从犯罪主体所呈现的特征来看,犯罪可以被分为自然犯和法定犯.根据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危害的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来划分,我国刑法将所有的犯罪分为十大类.由于犯罪客观要件的内容首先是危害社会的行为,所以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的共同要件,即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须有刑法规定的危害行为.除了危害行为外,行为之对象、行为之情节、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行为所引起的危险状态也都是犯罪客观要件的内容,但它们不是一切犯罪的共同要件,只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根据客观要件内容所呈现的特征来划分,我们可以把犯罪分为结果犯、行为犯、危险犯、情节犯四种类型.本文拟就从此种分类方法着手,对我国犯罪成立类型作一些阐释,以示与以成立犯罪既遂为标准(通说)而划分的结果犯、行为犯、危险犯等犯罪既遂形态类型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7.
危险驾驶行为具有较大的危害性,不断给社会制造严重风险和恐慌.过去由于刑法规制漏洞,这种“醉酒驾车、飙车”等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行为没有受到刑罚的制裁.为顺应民意,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将危险驾驶罪入罪,可谓众望所归.然而,其罪名的设置适用与理解并不尽善尽美,对于这一年的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可借鉴外域经验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8.
紧急避险是我国刑法正当化事由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紧急避险情况下实施的行为中,通常是两种合法的利益发生了冲突,为了保全某种更大的利益迫不得已侵害另一种较小的利益.从客观方面来看,这种行为虽然给某些利益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但是它的最后结果却是保护了史大的利益.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对社会有益的行为.从主观方面来看,行为人实行紧急避险的日的是为了保护更大的利益,因而行为人的主观上没有罪过.因此,紧急避险行为也同正当防卫行为一样,是有益丁社会的合法行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驰名的特殊价值出发,分析了驰名商标淡化行为的社会危害性,阐述了刑法给予驰名商标特殊保护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完善我国驰名商标刑法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犯罪"是刑法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范畴,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诸如用法益侵害说、刑事违法说等新的学说以取代社会危害性说的主张,然笔者认为这些学说或者主张都有其局限性,我们仍应秉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乃犯罪的本质这一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