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诗  单菲宏 《魅力中国》2011,(2):344-344
体育是一项全民健身运动,休闲体育是对体育多元价值的认识与开发,是实现体育教育以人为本的回归,是对健康体育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是贯彻和落实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将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与高校体育教育进行科学整合,意义重大:一方面有利于丰富高教体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依托高校教育平台传承推广民族传统文化。整合的策略主要有:其一,提升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其二,编写系统的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其三,培训高素质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其四,推行相应的保障举措。  相似文献   

3.
重视体育中的健康教育,是21世纪体育课程拓展的主要方向,是实施综合健康教育最合理的选择。健康教育与体育结合是必然的。抓好大学阶段的健康教育,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有着关键性作用,健康教育也是解决高校学生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叶远键 《魅力中国》2013,(28):156-156
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体育教育所倡导的主体思想是“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中学体育教育教学要坚持培养学生身心健康为宗旨,通过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模式.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在科学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下得到身心的健康发展。但就目前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现状来看,不管是在体育教育理念方面还是在体育教学方法和模式方面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主体思想还趋之甚远,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基于此本文就以目前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对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下进行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提出了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李坤贤 《魅力中国》2013,(32):305-305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体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大学教育中所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体育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养成是任何学科和方法所无可比拟的。河南省处于全国的中心地带,对于大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程度相当的严重,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河南省大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做出分析,找出其影响因素。探索改进大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张志成 《魅力中国》2014,(7):218-218
体育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而国家体育水平的高低除了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外,体育教育也显得至关重要。体育教育要从学生抓超,于是学校就成为进行体育教育的前沿阵地,它也是国家近年来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教育制度的深化改革,学生身体素质被逐渐关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思想,学校体育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在教学管理、教学方式等因素上还存在着有待解决的弊端。因此仍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本文就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这些问题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周宏  殷坤 《魅力中国》2014,(14):251-251,333
美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应贯彻于教育的各个环节。美育在体育教育中与其它教育一样有明确的目标。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教育中关育教育的意义、功能、依据、框架与运用进行了阐述。研究结果认为:体育教育中美育教育的意义与功能主要是使学生体型美、精神美、动作美和语言美.历史、现实、理论是构建体育教育中关育目标的三大依据。最后,文章提出了有关体育教育中美育目标构建的具体设想,强调了美育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任兴明 《魅力中国》2010,(18):153-153
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时代的需要。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新理念。把握体育教学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这就要求教师面对新课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提高心理品质,克服心理障碍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9.
李联钊 《魅力中国》2011,(5):356-356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介绍了现代教育技术和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并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校体育教育的角度分析其对于学校体育的影响,并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杜恒伟 《老区建设》2012,(10):63-64
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新理念,把握体育教学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心理健康。这就要求教师面对新课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克服其心理障碍,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1.
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合格的体育人才,实现国家全民健身计划,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通过对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就形成原因进行全面剖析,以期为加强和改进高校体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戴鹏飞 《新西部(上)》2009,(10):201-201,197
本文阐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及其与体育教学的关系,认为将体育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教师自身的文化品行修养,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同时注意发挥学生体育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培养学生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团结向上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张玉峰 《魅力中国》2014,(7):222-222
小学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小学生体质,传授小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和意志品质,体育教育在小学生的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学体育教学有其独特的特点,小学体育老师应该抓住这些特点,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4.
段芙蓉 《魅力中国》2014,(25):218-218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对学生的培养目的是培养更多高素质以及高技能应用人才,近年来高等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等体育教学对学生的体育素养的提升有积极的引导作用,高职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就业具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本文对高职教育的就业意义进行分析,旨在促进高职体育教育的效率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5.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经过了长期的发展,由一直延续的和竞技体育相结合的模式到现今重视学生体质和健康的模式.显示了我们更加务实的教育思想。但是我们在学生的体育教育中,到底还缺乏什么,还有那些提高的空间,也许可以从美育方面来思考一下。本文建议重视学生体育审美观的培养,使其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理解,更好的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6.
卢鹏 《魅力中国》2011,(21):262-262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以其高效、快速、丰富的高科技手段,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工具。本文从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出发,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高校体育改革,高校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三个方面的应用,旨在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本科教育更进一步优化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借以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体育院校本科教育中的应用,促进高等体育院校本科教育优化的深入发展,加速高等体育院校本科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乔桂民 《魅力中国》2013,(11):284-284
体育是素质增长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体育。健康的身体既是良好道德素质的载体,也是知识的载体,抓智育没有载体不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没有载体也不行。重视体育不只是要求学生有一个好身体,还要通过体育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优良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体育对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体育和健康不能等同,但是健康是离不开体育的。体育的功能也首先是为了健康,为了体质的增强。因此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是离不开体育的,任何忽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完全的教育。所以,在体育教学当中需要注意对体育理论方面的教学。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这也是体育教学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李壬戌 《魅力中国》2011,(9):127-127,129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较高层次,对培养符合国家新形势高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高职体育对象的全面分析,剖析高职体育中吸收因材施教思想原则的重要性,提出高职体育因材施教要把握的关键因素,为促进高职体育教育质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翔 《魅力中国》2010,(19):244-244
高中体育教学改革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对高中教育的综合要求,即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求,教育要为社会的进步而服务。高中的体育教学在21世纪体育教育改革中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怎样才能适应高中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陈理 《魅力中国》2014,(1):254-254
本文详细分析大学体育教育中常见的问题,并相应的提出加强大学体育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旨在给大学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