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晓丹 《新西部(上)》2013,(7):109-109,112
文章解读了清代男子、女子服饰的传承与创新,重点介绍了宫廷服饰和官员服饰。认为清代服饰是以满族服饰为主,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但其精神实质是与整个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一脉相承的,是对中国古代服饰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中国千年的服饰制度顺应着中国传统地制器尚象思维并服务于政治体制。早在周朝就形成具有政治色彩等级区分的冕服制度,但除去政治因素,服饰形制的变化同样也体现着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与精神风貌。比如,唐朝在经济文化昌盛的大势下,服饰艺术决不局促于原有基础上添枝末叶的变化,容天下一切可容,带来唐代服饰突破性的变化。女子领口开敞露胸,并有女子穿胡服之风以求新意。而宋代理性思维的回复使服饰又回归于内敛含蓄之势。随着时代的演进,中国传统服饰装饰艺术和服饰审美方面也呈现出变革的延续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笔者通过搜集整理,从《全唐诗》中挑选出652首提及唐代女服色彩的诗歌,并结合唐代的绘画、雕塑及一些历史文献,对唐代女子的服装色彩应用状况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总结出唐代女子对服装色彩的喜好和搭配状况,以及这些用色的特点.进而根据色彩应用状况和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分析得出了唐人对服装色彩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本文撷取一点,通过对主人公贾宝玉服饰的扬、霍译版本的对比研究,探讨如何适度处理汉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减少翻译中的误译现象。  相似文献   

5.
靺鞨是我国东北的古代部落之一,渤海人的直接先世。早在公元一千纪前半期,靺鞨人就创造了灿烂的具有北方风格的民族文化,并于公元七世纪建立了我国唐代东北的地方政权之一——渤海国(公元698——926年)。靺鞨人的文化与历史同古老的中华各族(尤其是汉族人)有着渊远流长的联系。弄清这一古代民族文化的来龙去脉,对我国东北史研究,尤其是对渤海史研究,具有极其  相似文献   

6.
唐代服饰广泛吸收了我国各少数民族服饰及西域服饰的精华,服饰风格呈现自由、奔放等特点。文章解读了唐代男服圆领袍衫的主要款式、色彩、纹样,所戴的帽子幞头的演变;女式服装的襦裙装、女服男装、女服胡服等唐代服装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7.
唐代服饰广泛吸收了我国各少数民族服饰及西域服饰的精华,服饰风格呈现自由、奔放等特点.文章解读了唐代男服圆领袍衫的主要款式、色彩、纹样,所戴的帽子幞头的演变;女式服装的襦裙装、女服男装、女服胡服等唐代服装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张林 《魅力中国》2010,(19):154-155
唐三彩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陶瓷产品之一,全面而直观地反映了唐朝最昌盛时期的政治局面、经济状况和社会风貌,对其深入探讨,可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唐代具体而微的历史文化现象及其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9.
唐宋经济实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代在我国古代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开元、天宝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的鼎盛时期,然而唐代的国力到底达到什么水平,至今似乎还没有一个总体的评价。宋承唐制,其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都与唐代大同小异。因而两朝的情况最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0.
余省威 《魅力中国》2014,(5):259-260
翻阅历史文化资料,从这些内容与其对应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意识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来看,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女子体育文化的兴衰流变与当时的政治背景、社会背景有着密切关系。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女性角度论述我国社会的变迁与我国女子竞技体育运动之间的关系,指出女子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最终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女子竞技体育的发展与社会变迁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齐晓雪 《魅力中国》2011,(17):99-99
各个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拥有灿烂多姿的文化,服饰便是体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苗族是一个勤奋顽强的民族,苗族服饰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一部现成的苗族史书,代表了苗族文化的灿烂。图腾文化是中国原始美术和民间美术的结矗,苗族服饰图案中的图腾符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对这些符号的分析能够使我们探究苗族这一古老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柳絮 《黑河学刊》2010,(5):39-40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社会通过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起源于隋朝。有着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唐代,科举制度已经发展完备,与科举制度有关的许多社会习俗也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其余响很多绵延至今。以“打眊矂”与“宴红绫”两个与唐代科举制度紧密相关的习俗为例,对唐代科举习俗和科举文化进行认识。  相似文献   

13.
孟小丽 《魅力中国》2011,(10):328-328
文章从秦俑戎装的具体形制入手,分析秦俑戎装折射的秦人审美文化,总结秦俑戎装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并进一步研究秦俑戎装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启迪和指导作用。力图使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服饰设计结合起来,创造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服饰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4.
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以迁徙游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他们世代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中,被称为"山岭上的人","使用驯鹿的人",鄂伦春族早期以狩猎文化为主的服饰文化,显示出民族的风俗文化和历史背景的标志。鄂伦春族艺术中的"狍皮制作技艺"已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看出研究鄂伦春族服饰具有的划时代意义。鄂伦春服饰的所体现的多重价值包括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学术研究价值也都十分重要,然而鄂伦春服饰的礼服化和商品化发展的趋势不容忽视,对鄂伦春服饰的的保护也刻不容缓。其服饰文化的价值,发展及其传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色彩等级、中国佛教各支系的色彩等级都有明确规定。挖掘色彩在中国服饰发展史上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展示中华民族服饰源远流长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敦煌壁画阐释归纳,总结出唐代农民的服饰形制为:缺静衫、褐衣与裙、半臂与裙、短款襕衫.根据结论探讨了服饰的源流,并探讨农夫服饰形成的缘由:等级制度、贫困、劳作是服装款式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敦煌壁画阐释归纳,总结出唐代农民的服饰形制为:缺骻衫、褐衣与裙、半臂与裙、短款襕衫。根据结论探讨了服饰的源流,并探讨农夫服饰形成的缘由:等级制度、贫困、劳作是服装款式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各种不同的文化得以传播,独特的西域文化在交流传播中产生了广泛影响,随着西域文化的不断涌入,胡姬形象逐渐为社会所熟知,胡姬是指流入中原地区的西域女性,她身上异于传统女子的独特风情吸引着无数文人,传播着文化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来自西域的异族女子,胡姬形象所具有的自身美感特质、擅长歌舞、性格豪放和女性意识等方面无一不在影响着中原文化,她们在女性意识、文学价值、文化传播和民族融合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环球财经》2011,(2):12-13
内蒙古发现110座古墓 1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考古人员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发现110座古墓。这些古墓的历史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至唐代,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将起到重要作用。这是和林格尔县近年来第二次大规模发现古墓。2008年,和林格尔县曾发掘出从春秋至唐代的古墓164座。  相似文献   

20.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是一个较具代表性的朝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唐代的林业的保护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本文以唐代的林业保护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唐代的森林分布情况,以及当时是如何运用法律制度等手段对林业进行保护的,并进一步就其局限性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