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隐喻普遍存在于语言现象中,尤其在诗歌中更为常见。诗歌与隐喻紧密相连,隐喻是诗歌构成的基本要素。诗人常常通过隐喻来使内心的感情图像化,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现运用认知隐喻理论来分析丁尼生的诗歌《橡树》中的隐喻。通过认知隐喻理论来分析诗中的隐喻特征和内涵,旨在理解和欣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  相似文献   

2.
王勇 《魅力中国》2014,(16):190-190
隐喻是语言与文化的结合。隐喻是文化在语言中的体现,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结合点。在英语文化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隐喻思维。鼓励学生创造性的使用隐喻,通过隐喻认识文化差异,将隐喻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本体、多喻体这个概念,多数人可能认为那是诗歌的想象手段或修辞的华丽辞藻,绝非一种普通的语言,因此与多数人是无缘的。他们把隐喻看成只是一种语言特征,而不是一种思维或行动的方式。实际上,隐喻充满我们整个日常生活之中,而无时无刻不在指导和影响我们的思维或行动。  相似文献   

4.
隐喻不仅具有修辞功能,更是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人类的思维从根本上是隐喻的。人类的思维又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同时词汇又是语言之基本构成,因此提高英语学习者的隐喻能力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对隐喻的概念的透析以及对隐喻的分类的阐述,探讨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的关系,达到提高语言学习者词汇学习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李欣欣 《魅力中国》2011,(20):286-286
“兴”是中国诗歌的最大特色,而“隐喻”是西方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由于中西诗歌的理论依据不同,所以在表现艺术上会有明显的不同。本文就中西诗歌表现艺术比较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
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潜移默化地存在于认知世界中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共有的物质文化基础和人类的隐喻认知结构使不同语言间的隐喻呈现趋同性,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心理又必然会导致不同语言间隐喻的差异。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为理论基础,对汉语和英语中的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中西方文化差异对隐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陕北民歌歌词的创作过程中,一些修辞格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得到了大量的使用,其中隐喻的使用就非常普遍。而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从修辞和认知两个维度对陕北民歌语言中的隐喻现象进行归类与分析,并对隐喻在陕北民歌语言中产生的原因和功能等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8.
鲍伟霞 《魅力中国》2013,(22):160-160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语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然而,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义、韵味很难通过语言描述,仅靠传统教学媒体几张图片和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领会诗歌的美。计算辅助教学的出现为古诗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动物隐喻是语言、文化和我们的概念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动物隐喻是基于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而激发形成。文化是动物隐喻的基础,它决定着动物隐喻的规模并塑造动物隐喻中作为源域的动物固定形象。  相似文献   

10.
隐喻的翻译与概念意义的重新构建密切相关。本文以英汉词典为语料,对移动动词情感隐喻的翻译进行了分析。英汉共有的情感物质化隐喻映射构成了移动动词情感隐喻翻译可译性的基础,而英汉隐喻网络层级的分化及语言类型的差异构成了不可译的动因。了解英汉移动动词情感隐喻翻译的认知限定条件,会提高英汉词典使用者的使用技巧和语言意识。  相似文献   

11.
李东娟 《理论观察》2012,(6):116-117
概念隐喻理论是莱考夫提出的,他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语言表达思想的方法,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在其概念化理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人们对网络语言有更好的解读和运用,在跨语言层面上对汉英网络语言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网络语言源于身体体验,更加证实了隐喻映射具有经验基础这一认知普遍性。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各种语言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的修辞手段。在俄语中与ЖИЗНЬ一词相关的隐喻数量众多,这和该词的来源、构词和语义等多方面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本文正是对这一词及该词的隐喻用法进行系统总结,从它的词源分析,概念构成,常用隐喻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概括出若干典型的隐喻模式。  相似文献   

13.
写作能力是语言学习者的基本技能之一,但同时也是学习者的难点之一。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概念语法隐喻的涵义及其理论要点,并阐述了概念语法隐喻在英语写作中的作用,简要探讨了英语教师如何将概念语法隐喻应用到英语写作教学中去,以望能使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模因的模仿、复制、传播可以通过语言得以有效的实现,而另一方面,隐喻是语言新的意义产生的根源,因此模因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隐喻。本文以认知隐喻为研究对象,运用模因理论,分析认知隐喻的模因现象、模因特征以及模因传播,认为模因借助于隐喻生成和发展,而隐喻又依附于模因发展和传播,两者相互依赖,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的语法隐喻现象,体现了一些重要的隐喻投射原则:“数量词”句法组合中体现了语法隐喻动作/感知/语言之间的投射原则;复句中体现了行为/认知/语言之间的投射原则;紧缩句中体现了语法隐喻的语法/语义/语用之间的投射原则。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的翻译策略包括:转隐喻为隐喻、转隐喻为明喻、转换策略、加注策略、转隐喻为直译。  相似文献   

17.
诗歌翻译是将原诗的内容与形式通过另一种语言呈现出来,使读者感受到与原诗同样的深远意境。异化翻译策略的主旨是将原著的面貌重现,保留原文的异国特色。将异化策略应用于诗歌翻译,传达诗歌原诗的文化内涵和意象,使诗歌译文具有与原诗同样的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取问卷的方式考察了自主学习环境下英语专业研究生和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隐喻能力。问卷包括32个隐喻例句。我们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以探索语言水平与隐喻能力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语言水平影响隐喻能力,语言水平越高,隐喻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19.
魏宏泽 《魅力中国》2011,(14):279-279
《The Road Not Taken》(未曾选择的路)是20世纪美国诗人Robert Frost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朴实无华的语言,朗朗上口的语音使这首诗歌不仅吸引了美国读者,也深受世界各地诗歌爱好者的喜爱。无论何时阅读总会有不同的感受。这首诗歌究竟魅力何在?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青睐者?本文试图从象征和押韵两种修辞手段探析它的文体特征,有助于读者能够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诠释这首诗歌,从而更好地去理解和欣赏。  相似文献   

20.
诗歌中隐喻性意象广泛存在。广义上的隐喻具有多样性、模糊性等基本语义特征,诗歌隐喻性意象在译文中对等传达的同时,更应注重诗歌翻译中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