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冯晓玉 《魅力中国》2010,(2):221-222
本文主要论述了亨德尔生平及其主要创作,亨德尔的歌剧创作的主要风格特点以及对亨德尔歌剧《里纳尔多》中的咏叹调《让我痛哭吧》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在演唱时如何根据作曲家的歌剧创作的风格特点,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旋律,伴奏织体,节奏和节拍以及强弱标记等,来更好地塑造歌剧中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论述了亨德尔生平及其主要创作,亨德尔的歌剧创作的主要风格特点以及对亨德尔歌剧<里纳尔多>中的咏叹调<让我痛哭吧>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在演唱时如何根据作曲家的歌剧创作的风格特点,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旋律,伴奏织体,节奏和节拍以及强弱标记等,来更好地塑造歌剧中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3.
韩冰 《魅力中国》2013,(32):77-77
《运河谣》以京杭大运河为创作背景,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展现了运河上人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本文简要介绍了《运河谣》的内容,并根据其创作特点。分析其创新性特点,其创新点对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与学习作用。  相似文献   

4.
现代插图作为一门以图形来表现和诉说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内涵。不论在其艺术表现力上,还是在创作手法上,已经使技术和想象力的结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插图艺术创作要求创作者要以自己独特的生活积累和艺术修养,把思想倾向、感受体验经过反复加工和提炼后,用美的手法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刘小凤 《魅力中国》2010,(35):285-285
《西施》是国家大剧院制作的第一部原创中国歌剧,也应当代表着中国歌剧的最高水平。作为国家大剧院的首部原创歌剧,歌剧《西施》以西洋大歌剧形式呈现了西施的传说这一流传已久的中国题材,将中国的文化元素注入世界歌剧艺术的宝库,让优秀的中国歌剧演员用中文演绎民族题材的西洋大歌剧、西施》通过歌剧这种世界性的:艺术语言“让更多人关注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也是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6.
赵芊 《魅力中国》2010,(26):282-282
作为浪漫主义初期意大利歌剧的主要代表人物,多尼采蒂对于歌剧从罗西尼式的喜歌剧时期发展到威尔第式的正歌剧时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本文试从多尼采蒂创作的历史因素、时代背景、以及其生平和学习经历三方面进行剖析,浅析多尼采蒂这一以多产而盛名的作曲家的歌剧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7.
镂刻生命中细微的敏感,流逝的时光,已如图囤木纹,一一毕现……灵感是震动心灵的美,是前生的约定,撞击今生迷茫的顿醒艺术是我心中毕生无法挠及的瘁至美是瞬息的快感,却必须要用一生去回味艺术就是把美和爱摆上生命的祭坛,陈列,风干历尽千般之后,人的心才能抵达生命中的清纯明净生活才是一位真正的雕刻家,他用艰难困顿镌刻,炼造了我们的心魂。  相似文献   

8.
万韵婷 《魅力中国》2013,(13):80-80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是巴洛克时期极具盛名的作曲家之一,他对协奏曲的贡献被人们誉为“器乐创作大师”。然而,90余部歌剧的创作也使得他与这个影响人类文明数百年的艺术形式——歌剧(Opera)有着紧密且不可分割的联系,人文思潮影响下的歌剧和维瓦尔第的歌剧都被刻上了历史烙印和个体特性,本文希望通过研究能同歌剧爱好者一同重温过去的美好。  相似文献   

9.
鄂孟迪 《魅力中国》2014,(19):136-137
文章从艺术学的角度阐述了中西方歌剧的审美理念的差异。通过对中西方观众的审美。理的阐释,来试图找到西方歌剧与中国观众审美世界的对接点。如果按照中国观众的审美原则来应用西方音乐的配器和传统美声唱法这两项艺术手段,必定会幻化出中国美学韵味下的艺术样式。  相似文献   

10.
安徒生是以往童话所创造的幻想意境幻想手法的集大成者,同时又创造了新的幻想手法,创造了许多新的幻想意境、新的幻想形象。在体裁上安徒生创造了抒情童话、诗体童话、长篇童话和系列童话,扩大了童话的表现领域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秦坤 《魅力中国》2013,(29):105-105
歌剧作为一种艺术类型。包含了歌唱、表演等等多种的艺术形式。歌剧表演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表演者的主体性上,培养表演者的主体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歌剧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围绕歌剧表演的主体性提出了一些自身的看法,希望有助于歌剧表演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艺术创作中“鹤”元素的应用及其审美寓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鹤”在中国文化中有崇高的地位,是长寿、吉祥、高雅、真诚、神灵的象征,人们往往将“鹤”精神化、人格化,“鹤”的形象逐渐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尤其是在艺术创作领域,“鹤”文化元素的应用具有特殊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王勺从事面塑创作20余年,她的作品清雅宜人,温馨明净,包含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自己的独特风格,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的观众中,她的精巧的作品都极受欢迎。  相似文献   

14.
阎卓群 《魅力中国》2014,(12):87-87
大型文献纪录片《延安延安》一经播出,受到了来自观众和学术界的讨论,怎样将历史题材搬上荧屏,既不失艺术性,又兼顾思想性,是文献纪录片成功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纪录片《延安延安》的美学价值,来进一步探讨文献纪录片创作的要领。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两位著名作曲家的两首咏叹调的社会背景、作品内容和演唱进行分析与比较,结合自身的演唱体会进行阐述,对读者了解和掌握两首著名咏叹调的演唱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歌剧在秧歌剧的基础上,吸收了传统戏曲的许多表现特点和民间音乐的精华,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经脸,充分运用大型乐队,结合独唱、重唱、合唱、对唱等多种表现形式来演绎故事情节,深入刻画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经过几代剧作家和音乐家的努力奋斗,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李青 《魅力中国》2010,(25):36-36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区别开来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强调实践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中所做革命变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艺术内容是一个较活跃和富有变化的因素,它要及时地随着时代生活和人们审美情感的发展而发展。艺术生产是在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随着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艺术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依靠感性形象来表现生活、反映生活。因此需要艺术家观察、体验生活,对生活原料进行能动的改造,使之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由此得出艺术创作同样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艺术创作中同样也需要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作为指导。本文就艺术创作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歌剧《苍原》是一部采用西洋大歌剧形式而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史诗性正剧。《情歌》作为歌剧中唯一的一首女高音咏叹调,其音乐创作与演唱形式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及很强的抒情性特点,突出了抒情性咏叹调在该歌剧中的巨大魅力以及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张琳敏 《魅力中国》2010,(7X):44-44
《白毛女》是根据我国民间传说而改编的一部歌剧。故事的内容源于抗战时期的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这部歌剧于1945年初创作于延安。是由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完成歌曲的创作。同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进行了第一次演出,受到党中央和边区人民的热烈欢迎,后来在解放区的各地方陆续上演,深受广大人民和解放军官兵的喜爱。新中国成立以后,电影工作者根据这部歌剧的题材,改编成京剧、舞剧等艺术形式并搬上了银幕。  相似文献   

20.
徐青 《魅力中国》2010,(23):313-313
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我国最早的歌剧应从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算起,之后的80多年中,有很多艺术家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有秧歌剧《兄妹开荒》,有继承戏曲传统的剧目《小二黑结婚》;有以话剧加唱作为自己的结构模式的《星光啊星光》,有以传统的借鉴西洋大歌剧为参照系的剧目《王贵与李香香》等等。可以说我国歌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我国歌剧的创作依然还在探索尝试中,对今后的歌剧创作我个人有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