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梁 《辽宁经济》2004,(8):18-18
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在国民产品和劳动中均占有很大比重。在我国,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较为低下。改革开放初,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收入与生产努力程度相联系,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9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和农业发展结构的变化调整,加之农民收入相对于城市居民的收入不断下滑,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有关这一经济现象的研究成果可概括为3种角度:人口学、古典经济学、新古典主义.更好地了解这些理论将有助于解读中国的二元经济现象,从而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城乡差距也日益增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自十五大以来,我国连续出台惠农政策,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费尽心思.本文以农村女性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特殊视角分析了在二元结构下女性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为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城乡差距也日益增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自十五大以来,我国连续出台惠农政策,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费尽心思。本文以农村女性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特殊视角分析了在二元结构下女性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为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困难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加入WTO后,随着国际市场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冲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势会更加严峻。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已成为我国目前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和转移的困难所在,结合我国入世后的现实国情,提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乎农民增收,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文章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现状,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邓宗兵 《重庆经济》2004,(6):32-35,37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农村劳动力合理配置问题,还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乃至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确为“建设长江经济中心”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9.
10.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产生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经济落后的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相似文献   

11.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情况 从80年代中期开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1996年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曾达到1.36亿人,比1978年时的社队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增加了1亿以上.自1997年以来,由于乡镇企业所处的整体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其自身也处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因此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下降.2000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为1.28亿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7%.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消极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宇峰 《改革与战略》2009,25(4):101-103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但使农民的经济压力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缓解,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增长以及人力资本的积蓄,也为传播先进的城市文明和先进文化提供了一个较为有效的渠道。文章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输出地和输入地的社会经济也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如:阻碍“三农”问题的解决、给城市就业带来更大压力、干扰正常生产秩序、抑制产业结构升级等。从长远来看,如果我们不正视这些不利的影响就不能真正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更不能实现中共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肖洪武  班茂盛 《改革与战略》2008,24(10):125-128
人口素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通过对已经进入城镇完成转移的农村人口和仍留在农村尚未完成转移的农村人口的对比研究,指出文化知识、职业技能以及观念态度等社会素质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提高农民素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4.
经济增长速度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辅相成,但归根到底,经济增长是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助推器,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最终要靠经济增长。根据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近几年的数据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与名义GDP的增长率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今年国家制定了“压经济增长、保体制改革”以及2005年“转移农业劳动力800万至1000万”的宏观调控目标,对这二者之间关系的正确解读是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我们得知,适宜经济结构下的经济高速增长是迅速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舒燕  黎东生 《改革与战略》2008,24(10):134-136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文章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增长极理论具体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培育劳务品牌的理念,顺畅农民工进城务工途径。  相似文献   

16.
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是发展中国家的突出矛盾,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严重阻碍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认为加速农村人口转移是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矛盾,发展经济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7.
经济危机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佳  张宏 《乡镇经济》2009,25(4):95-98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掀起一波又一波“民工潮”,这种劳动力流动的态势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流。然而,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使得这种“进城离乡”的流动路径发生梗阻,大量原本外出务工的农民由于城市企业的破产、倒闭,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家乡。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在何方?文章以此为背景,介绍了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并提出了一些促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19.
韩留富 《乡镇经济》2009,25(12):34-36
近年来,农民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目前在国家就业体系、劳动者权益保护、就业服务和法规救助等方面存在着许多歧视性政策,阻碍着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影响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  相似文献   

20.
随着征收农民集体土地行为的大量出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需要对这些收益进行分配,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缺失和我国农村问题所固有的复杂性,分配纠纷得不到很好地处理。在建设法治、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解决该问题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