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简单回顾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认为“国有资产所有权”和“全民职工身份”互为存在前提 ,并据此质疑了几种国有企业所有权改革措施对所有者利益的损害。在分析马克思“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 ,提出通过国有资产所有权的移交赎回“全民职工身份” ,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 ,是国企所有权改革的制度前提和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
股份资本的形成,既体现了“结合”意义上的资本集中,也体现了“支配”意义上所有权集中。所有权集中体现了大资本对小资本的控制和制约关系,是资本支配关系发展的结果:所有权集中是所有权权威对经营权的一种限制和压力,是既有资本所有权的“集结”;所有权集中是部分所有权的集中,也是有限的所有权集中,是在所有权分散基础之上实现的。认识到所有权集中是主要的公司治理形式,将极大地影响我们对公司治理问题及其政策含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所有权新论     
目前,人口皆谈两权(所有权与经营权)关系问题。然而观点各异,莫衷一是。有主张两权应当分离的,也有主张两权应当结合的。至于分离或结合的具体模式的观点,则更是千差万别,各有高论。这种我国理论界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是令人兴奋的。然而,兴奋之余,仍不免还会看到一些值得忧虑的问题。譬如,既然问题的核心是两权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所有权,什么是经营权,自然是应当首先予以弄清楚的基本问题。可是,情况并不如意。我们不难发现,目前许多相互对立的理论观点,细究起来,他们之间的分歧往往并不是存在于他们的理论逻辑本身,而是导源于他们对于两权概念尤其是所有权概念的不同理解。伴随之而来的是对所有权概念的各式各样的使用,例如什么“总体所有权”、“相对所有权”、“有限所有权”、“经营所有权”、“职能所有权”、“国家管理所有权”、“继起层所有权”、“表层所有权”………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不难想象,在对所有权概念的理解如此不确定的情况下,要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两权关系问题上取得一个正确一致的理论认识,怎会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认为,花一点精力耐着性子仔细抠一抠“所有权”这个概念,不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所有权何以成为"绝对权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永正 《经济学家》2002,(4):118-119
所有权何以成为"绝对权利"?从根源上说,是由于存在先于"所有"的"占有",即有事实上的"占有"在先,所有权不过是对这种"占有"的法律认可而已.马克思在谈到"罗马人最先制定了私有财产的权利"这种所有权制度时指出:"私有财产的真正基础,即占有,是一个事实,是不可解释的事实,而不是权利.只是由于社会赋予实际占有以法律的规定,实际占有才具有合法占有的性质,才具有私有财产的性质".可见,所有权之所以成为"绝对权利",并不是因为它从来就是权利,而是因为它首先是一个事实.  相似文献   

5.
我国实行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根据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关系,以及这些不同生产要素在财富的生产中所作的贡献产生的一种分配形式。“要素所有权”是生产方式的前提和起点,它决定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各生产部门间的分配,是“按要素分配”原则存在的依据,“要素贡献”是按要素分配原则的最终决定因素。在按要素分配理论中,正确认识“要素所有权”与“要素贡献”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是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日前,由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郭广辉教授等撰写的《我国所有权制度的变迁与重构》一书已由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该书构建了一个以个人所有权为基础,以国家所有权为重要组成部分,以企业法人所有权为核心内容的全新的理论体系。作为一部深入研究我国企业法人所有权理论的新作,该书具有以下特点:1.方法全面。作者运用历史研究方法,通过中外所有权制度的变迁,找到了所有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规律,使研究结论更具厚重感。作者还运用经济方法,通过对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与马克思产权理论的比较,使研究成果博采众长。当然,运用最多的还是传统的法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乔志华 《经济论坛》2006,(17):28-30
一、心理所有权的内涵 Pierce(1991)将对所有权的心理体验定义为心理所有权,即心理所有权是一种思想状态,是个人感觉目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或者目标的一部分是“他们的”(即“它是我的”)那种状态。心理所有权的核心就是拥有的感觉和与目标在心理上的联系。某人所拥有的就感觉是自我的一种延伸(Dittmar,1992)——“所拥有的(在感觉上)是‘我的’一部分”(Isaacs,1933)——所以心理所有权的状态就出现了。当财产在人的心理上扎根了,那么对个人来说,它就是“我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两权”分离的理论与实践牛德生马克思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随着生产社会化和商品化的发展,不仅所有权与经营权可能分开,就是所有权自身也会出现分离。关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马克思在分析股份制度时指出,股份公司的出现,一些资本所有者把他们的资本投...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一种所有权结构的理论,将激励和监督统一在一个所有权结构模型中,其中,激励因素决定了企业的可实现收入,监督因素制定则决定了管理者对收入的转移量。利用这一理论对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两个主要阶段--承包制和公司制进行了分析。由于国有资产(或国家股)不存在明确的利益主体,因此,它在企业中也不适合作为监督主体而存在,为使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和增值的目的,可行的办法是让其“搭便车”,也就是对国有企业的所有权结构进行重组,通过引进监督实体来优化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和治理结构。股份制对于国有企业提高效率是必须的,但不是充分的。只有借股份制的契机,优化国有企业的所有权结构才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企业所有权效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广科 《财经研究》2003,29(10):14-19,66
市场里的企业理应是“要素使用权合约的履行过程”,是生产性和交易性的合集。因此,以狭义交易成本为基础的交易费用经济学对企业框架内的制度运行效率以及所有权效率的解释能力是有限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之一就是将企业“利用市场的成本”和企业内部的“组织成本”合二为一,将分析的框架涵盖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  相似文献   

11.
王黎明 《经济师》2003,(10):39-40
文章指出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既不是生产要素价值论 ,也不直接是劳动价值论 ,尽管劳动价值决定了可分配的蛋糕的大小 ,然而并不能仅依此决定各要素分配的比例。马克思认为要素参与分配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要素所有权 ,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要素所有权决定要素收入的规律 ,然而当你全面系统地研究其有关理论著述 ,就会发现马克思是这一客观经济规律的真正发现者和论证者。  相似文献   

12.
企业是人力资本所有与非人力资本所有组成的一组不完备的契约。人力资本所有与非人力资本所有在企业中的地位,取决于他们谈判实力的大小,而决定“谈判力”大小的关键因素是各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及其相互间可替代性的大小。受生产力法则和分工法则的制约,生产要素不断呈现细分的态势。在不同的条件下,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会不断发生变化,进而使得企业所有权制度在时空上呈现出极大的多样性。这便是企业所有权制度演进的内在安排机制。由于企业家才能是最稀缺的资源,因此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在企业合约中的重要性会得到不断地提升。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邓小平同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的论断为理论支点,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论证了国有制并不是社会主义唯一的、甚至不是典型的所有制形式,而只有恩格斯提出的能够充分体现劳动者“个人所有权”的所有制形式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所有制形式。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思想史上,洛克曾经在身体为劳动者个人所有的基础上提出劳动所有权属劳动者的思想,并由劳动的私有权、劳动的作用引申出劳动者的私有财产权。同时,他也发现,在资本关系产生以后,这种劳动者拥有劳动所有权的情况就结束了。马克思十分重视洛克的劳动所有权思想,但也指出,洛克的提法并非真正为劳动者立言,而且缺乏科学的论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这种劳动所有权及其与劳动者的关系在不同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做了深入的研究,并以此为贯穿全书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5.
企业所有权的激励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所有权规定了其主体可以从企业的剩余中获取与其努力程度相适应的收益,因而对主体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具有激励功能。企业所有权的激励功能是通过两个方面实现的:一是引导企业所有权主体的行动方向,二是为企业所有权主体提供持续的动力。企业所有权主体可以分出资者(或股东)、经营者和生产者三类,由于他们各自的责权利不同。所以,企业所有权对他们所起的激励作用也不同。  相似文献   

16.
李双进 《经济论坛》2002,(11):21-21,41
企业所有权安排是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年来国内经济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已经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但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误区之一:“企业所有权应当由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目前国内经济学界有一种主流观点认为,传统的资本雇佣劳动是不合理的,企业所有权应当由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这是因为:一是人力资本所有者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不是非人力资本使人力资本所有者“有碗饭吃”,而是人力资本保证了非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和扩张;二是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以及资本市场的充分发育,使得最有退出企业的自由、…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现代企业理论是一个运用现代经济分析工具和经济思想的理论集群,本文将他们有关企业所有权的主要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马克思区分劳动和劳动力对人力资本说颇有启发;进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与队生产学说的分析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过比较,可以从现代企业理论的观点来丰富和完善马克思对资本所有权的批判和对企业主收益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王开国 《经济纵横》1993,(12):35-38
<正> 改革传统的国家所有权制度,使其成为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财产权利,就是要确立最终所有权和企业法人所有权制度。一、国家最终所有权的涵义及其意义国家最终所有权是指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人拥有国有企业的资本及其权益,但不直接拥有企业的法人财产,企业在存续期间内对国家投资和企业负债构成的全部法人财产,享有以其名义独立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和权利。国家作为企业的最终所有者对企业的国有资本及其权益进行所有权管理,不直接干预企业依法支配和经营的法人财产。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国家以其投入的国有资本承担有限责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对商品生产所有权做过深刻的论述,这些论述由于被“资本论”的形式所掩盖,至今来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有关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许多难题,都可以从商品生产所有权理论中得到说明。商品生产所有权理论应当成为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所有制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现在是重新挖掘《资本论》中关于商品生产所有权理论的明珠,让它大放异彩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0月我国第一部《物权法》开始施行,并在第六章中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进行了专章的规定,但其在立法中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本文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出发,通过分析《物权法》条文,指出其中一些缺陷,并提出部分改正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