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短期国债的定期、均衡和滚动发行,需要央行积极创造条件与财政政策进行协调,特别是在央行票据发行数量、期限结构和利率水平方面,都应与国债市场发行相协调  相似文献   

2.
3.
一、凭证式国债发行的总体情况本文以大庆市发行国债为例进行分析。1.利率逐步市场化。2002年三期国债共有三年期和五年期两个品种,利率比较如下:2.免征所得税。虽然票面利率低于同期储蓄存款名义利率,但是扣除利息所得,实际收益高于同期储蓄存款税后收益。3.变现能力强。如急需用钱,投资者可随时到原购买网点提前兑取,也可办理质押贷款。4.发行速度有张有弛。一期国债仅3月10日、11日两天分别销售三年期14953万元和五年期6745万元,占当月任务的38.27%和17.26%,销售异常火爆。二期国债到发行期结束时(8月15日)(农行、建行)还有473万元及1010…  相似文献   

4.
2008年我们接连经历了一些难以预料、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股市、楼市全面低迷的形势下,国债市场的表现可谓一枝独秀。为全面了解情况,现对2008年国债发行市场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5.
1903年国债计划发行期为2个月,即;从3月1日起至4月30日止。但截止4月30日,国债发行情况如何呢?就我盟而言,自治区给我盟的国债推销任务是2,100万元,时至4月底,我盟仅发行500多万元,占推销任务的24%。从全区发行情况看;全区国债发行任务为4.4亿元,现巳发行1亿多元,完成任务30%多。纵观全国形势;今年财政部计划发行国库券300亿元,目前也尚未完成发行计划的20%。去年一度涌现的“国债热”哪里去了呢?国债发行市场趋冷的原因何在?根据我盟国债发行现状,笔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7.
8.
9.
<正>自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和债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国债的作用不再仅仅局限于为政府筹集资金弥补赤字的财政功能,其金融功能作用日益突显。一、国债市场的金融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债市场有助于形成市场基准利率国债由于有政府信用保障及良好的二级市场流动性,  相似文献   

10.
国债期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定量分析,提出了如下的似乎出乎意料的结论:如果采用借新还旧的方法每年发行一定数量(例如1000亿元)的国债用于基本建设,则每年的还本付息额依所发行的国债期限长短而不同。发行的国债限期越长(一般情况年利率也越高),每年的还本付息额反而越小。最后,本文就这一结论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1991年国债工作有两项重大改革,一是全国全面开放地市级以上城市国债二级市场,进一步搞活流通转让,积极采取降低二手债券收益率的措施,增强新券的收益率,促进新券的发行工作,二是财政部对国债发行方式进行了重大改革,引入市场机制,进行了承购包销试点,在发行主体上实行了重大改革。从去年到今年几乎全国各地都发生了排队争购国库券热潮,形势之好始料所不及。  相似文献   

12.
1993年,受“集资热、股票热、房地产热”的冲击,国债发行形势急转直下,出现了十三年来所未有的“发行难”。国债发行任务最终不得不重新采用“行政摊派”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14.
《内蒙古财会》2002,(10):62-62
国债由多种具体形式构成,根据不同形式国债的不同特点,国债可分为若干种类:  相似文献   

15.
<正> 我国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到1990年止,已发行了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财政债券、国家建设债券、保值公债、特种国债等6种国债,金额逾千亿元。十年来,国债发行为国家筹集了大量建设资金,弥补了连年出现的财政赤字,为支援国家能源、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陈巧慧 《会计之友》2002,(11):24-25
本就近年来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国债外资化的必要性并对发展国债外资化要把握国债市场的几个重要原则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19.
1997年初,为了满足广大群众购买记帐式国债的要求,并配台记帐式国债的发行,财政部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在北京推出了个人投资可进行上市国债交易的国债专用帐户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20.
财政部3月14日进行了2005年记账式(二期)国债的招投标。本期国债期限1年,通过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市场贴现发行,计划和实际发行面值金额均为300亿元,其中基本承销额54亿元,竞争性招标额246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