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美利 《魅力中国》2014,(8):103-103
《穆桂英挂帅》是中国豫剧一代宗师、马派艺术创始人马金凤先生的最具代表性的演出剧目,是我们洛阳豫剧院演艺有限公司的打炮戏、看家戏、保留剧目,是中国豫剧的一部经典之作,是我最下功夫从马老师那里学来的一部流派名剧,是我最喜欢主演的一部作品,是观众最喜欢欣赏的一部好戏。  相似文献   

2.
关美丽 《魅力中国》2010,(27):227-228
1998年,我从洛阳文化艺术学校毕业,很幸运地分配到了豫剧大师马金凤领导的洛阳市豫剧团工作.由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条件,能够长期与马老师同台演出,耳濡目染,近距离地接受豫剧马派艺术熏陶,加上自己刻苦好学,有一定的艺术潜质,艺业也算有了较大的进步,我的表演在观众中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 1998年,我从洛阳文化艺术学校毕业,很幸运地分配到了豫剧大师马金凤领导的洛阳市豫剧团工作.由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条件,能够长期与马老师同台演出,耳濡目染,近距离地接受豫剧马派艺术熏陶,加上自己刻苦好学,有一定的艺术潜质,艺业也算有了较大的进步,我的表演在观众中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关美利 《魅力中国》2014,(10):84-84
《花打朝》是中国豫剧一代宗师、马派艺术创始人马金凤先生的又一部代表性作品,是中国豫剧的一部经典之作,是洛阳市豫剧院的一部保留剧目,可谓久演不衰,深受全国豫剧观众的喜欢。 这部戏讲述的故事内容是:大唐贞观盛世年间,奸臣苏定方为了实现独霸朝纲、唯我独尊的政治野心,趁着北国的石建王进犯大唐疆土之际,保奏少年小将罗通挂帅扫北。其目的是借刀杀人,断绝被他害死的大唐元勋罗成的后代,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豫剧发展的鼎盛时期,形成了以演员姓氏命名的流派艺术,其中最为重要的有常香玉创立的常派艺术、陈素真创立的陈派艺术、马金凤创立的马派艺术、阎立品创立的阎派艺术、崔兰田创立的崔派艺术、桑振君创立的桑派艺术、唐喜成创立的唐派艺术、李斯忠创立的李派艺术、牛得草创立的牛派艺术、王素君创立的王派艺术等.以这些大9币为代表的老一代豫剧工作者为豫剧艺术在全国的兴起与发展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孙志成 《魅力中国》2014,(17):96-96
豫剧六大名旦是中国大师级戏曲艺术家,其唱腔有不同的艺术特色:高亢激昂的常派、悠长天籁的陈派、委婉含蓄的阎派、大气响亮的马派、缠绵委婉的桑派、韵味淳厚的崔派,对豫剧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对豫剧六大名旦的唱腔特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许琳 《魅力中国》2014,(8):92-92
豫剧六大名旦是中国大师级戏曲艺术家,其唱腔有不同的艺术特色:高亢激昂的常派、悠长天籁的陈派、委婉含蓄的阎派、大气响亮的马派、缠绵委婉的桑派、韵味淳厚的崔派,本文对于豫剧六大名旦的唱腔特色进行了言简意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李西峰 《魅力中国》2013,(14):89-89
在中国豫剧的发展史上,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前,是男角戏统治舞台的时代。当第一批女演员,如陈素真、马双枝、司凤英以及再稍晚一些的常香玉、马金凤、阎立品等登上舞台之后,便形成了旦角戏统治豫剧舞台的时代,时至今日越演越烈,男演员大多沦为给旦角配戏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赵全民 《魅力中国》2011,(1):101-101
在2010年12月25日,现代中国人普天同过的西方圣诞节里,我收到了一份十分贵重的礼物——《中国豫剧唐派艺术演出剧目选》一书。这本书是由我的师弟、中国豫剧唐派艺术第二代弟子、唐派艺术研究者、河南省优秀青年剧作家、《魅力中国》杂志社的编辑/记者董顺卿历经两年的时间编辑,并自筹资金出版的一本唐派艺术方面最具价值与权威的珍贵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0.
我出生于戏曲之乡--山东曹县,这片沃土,孕育了像崔兰田、马金凤等一代豫剧大家.受环境的熏陶和家庭的影响,使我从小喜好戏曲,痴迷于戏曲,一致于走上了戏曲艺术之路.而今,已近不惑之年的我,在戏曲舞台上已经磨练、实践了许多年,回首我所经历的艺术历程,对戏曲这门独有的民族艺术有一些个人的感悟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我出生于戏曲之乡--山东曹县,这片沃土,孕育了像崔兰田、马金凤等一代豫剧大家.受环境的熏陶和家庭的影响,使我从小喜好戏曲,痴迷于戏曲,一致于走上了戏曲艺术之路.而今,已近不惑之年的我,在戏曲舞台上已经磨练、实践了许多年,回首我所经历的艺术历程,对戏曲这门独有的民族艺术有一些个人的感悟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姚荣 《魅力中国》2014,(6):88-88
开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戏曲之乡,尤其是豫剧祥符调的发祥地。开封市豫剧院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祥符调的代表和传承享誉华夏大地。开封市豫剧院以其独有的艺术风格—豫剧祥符调,主城中原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开封市豫剧院位居与河南豫剧一流院团之列,豫剧皇后、豫剧祥符调创始人、著名表演艺术家陈素真、马金凤、桑振君、王素君、关灵凤、朱巧云等表演艺术家名噪一时,红遍省内外。  相似文献   

13.
杨艳飞 《魅力中国》2014,(13):101-101
豫剧唱腔有不同的艺术特色:高亢激昂的常派、悠长天籁的陈派、委婉含蓄的阎派、大气响亮的马派、缠绵委婉的桑派、韵味淳厚的崔派本文探讨了豫剧在唱腔特征、润腔艺术和吐字咬字方面的演唱特征;说明了流传在不同地域的同一戏曲,在音乐风格、调式类型、调性变化等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董林 《魅力中国》2013,(11):67-67
京剧大师马连良先生,是著名京剧老生“马派”的创始人。他的艺术道路漫长而又曲折,艺术成就显著而又辉煌,在中国京剧史上创造一个“马连良现象”。认真解读“马连良现象”,对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可以提供理论思考与实践参考的重要价值。本文从“马派”地位独占一席、“马派”艺术独树一帜、“马派”薪火独成一军三大层面。对“马连良现象”及其所创造的“马派”艺术。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赵宝萍 《魅力中国》2012,(29):24-24
清末民初是豫剧红脸艺术的辉煌阶段,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伴随着豫剧女演员的兴起,豫剧旦角艺术即跨人了她的黄金时代,旦角剧目繁盛,流派众多,群星璀璨,迅速成为支撑豫剧艺术的中坚力量,自此豫剧艺术逐渐走向规范化。也使我感受到豫剧艺术的新的探索、新的追求、新的境界,标志着豫剧在走向成熟,以及对美学价值新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吴俊廷 《魅力中国》2014,(5):108-109
豫剧是河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因其唱腔优美动听,地方韵味浓郁,与京剧、越剧、评剧并驾齐驱为中国四大剧种。提起豫剧“五大名旦”常香玉、陈素真、马金凤、崔兰田、阎立品,在河南可称得上家喻户晓。本文将通过对“五大名旦”唱腔的具体分析,总结出她们唱腔的基本特色,为学唱豫剧及民族歌剧提供科学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田金鹏 《魅力中国》2013,(19):124-124
戏剧,我国传统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豫剧是这朵奇葩的花蕊。大锣作为豫剧乐队的主要伴奏乐器,其伴奏艺术和演奏技巧非常重要。我是一名大锣演奏员,自戏校开始就学习和从事大锣演奏,近十几年的伴奏经历,打过传统文武戏、新编创作戏,现将我的经验和心得说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刘云龙 《魅力中国》2014,(24):103-103
从古代农业文明诞生的古老的豫剧艺术,以勃勃的生命力,迈步跨入了二十一世纪之门,这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我想到的对策之一就是要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努力拓展豫剧艺术的表现空间,以多种艺术表现样式、多种表现手段来传播豫剧,开辟更为广阔的市场。  相似文献   

19.
李西峰 《魅力中国》2013,(13):91-91
《穆桂英挂帅》是一曲传统的豫剧老戏,最早的名字是《老征东》,是豫剧“八大征”之一,后来经由马金凤等老艺术家重新演绎定为现名。这处剧目主要讲述了北宋时,西夏犯境,杨家小将杨文广在校场比武,刀劈兵部尚书王强之子王伦,夺得帅印归来。穆桂英深感朝廷刻薄寡恩,不愿再为其效力。余太君见穆桂英犹豫,要亲自带兵去平藩,穆桂英见白发如银的余太君还有当年勇,便决意重整旗鼓,发兵剿灭反寇。  相似文献   

20.
翟艺兵 《魅力中国》2014,(10):85-85
在中国豫剧艺术的发展长河中,豫剧一代宗师唐喜成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唐派艺术,确立了在整个豫剧史上的位置。他曾经创造了一个生行流派与六大旦行流派相抗衡的神话,成为那一时代叱咤豫剧舞台的领军人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派艺术在传承上令人堪忧。我认为,一个流派能不能被较好地传承下去,是以它的演出剧目的多少与社会影响为标准的。其次,就是它的声腔感染力与表演征服力能不能被当今的豫剧观众所接受、所熟悉、所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