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一个农户劳动力模型及有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一个农户劳动力模型及有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实证研究刘建进中国农村存在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各专家学者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有不同的看法和估算方法,估算的数值也从4000多万[1]到2亿多[2],相差甚远。然而对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2.
现在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6—1.8亿多,1993年农村劳动力在城镇打工的约为3865.5万人,如果按照目前的状况,预计到本世纪末,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3亿多人。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春节民工流动总量已超过1000万人次,等于在一次春运期间  相似文献   

3.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劳动力目前的总体情况是剩余数量大,整体素质低。据新华网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人口总量达127627万人,农村人口达到79563万人,农村劳动力达43801,60万人,其中乡村从业人员比例为67.20%。据统计,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总量约有1.5亿,若无重大举措,到2015年将增至2.5亿,而我国农村中占90%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大约在1.5亿左右,“十五”期间,我国农村每年将新增劳动力850万人,比“九五”时期多增加近200万人,不仅总量供过于求,而且素质较优,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直接制约农业的发展,影响农民富裕和农村稳定,也阻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由此看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也是一个长…  相似文献   

5.
2001年末,楚雄州10个县市128个乡镇,1331个村委会,15323个村民小组有总人口252.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7.98万人,农户数54.1万户,劳动力资源总量为137.99万人,占总人口的54.67%,占农业人口的63%。除农、林、牧、副业等用工外,全州有剩余劳动力35.2万人,占全州劳动力资源总量的25.5%;外出打工约22.87万人,  相似文献   

6.
虽然广东省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经济增长迅速,但经济增长过程中就业需求和供给在总量及结构上的矛盾和冲突一直存在。特别是近几年来,城乡劳动力供需平衡的局面已经被打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据测算,“十五”时期广东省城镇劳动力供给年均136.6万人,但劳动力需求仅为73.1万人,供给严重超过需求。加上全省45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以及近1000万外省劳动力对广东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广东省在城乡就业冲突方面和内地省份有着很多不同的特点,分析这种特点及其变动趋势,有助于分析中国劳动力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农业“人口红利”及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随机成本前沿分析中投入需求函数,根据1990年~2009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对四川省农业劳动力的使用效率和剩余情况进行了估算。估算结果显示:四川省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增长非常显著,从1990年的28.77%上升到2009年的65.9%,但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仍存在较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计731万人。在四川省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进一步分析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省内第二、三产业转移,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以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等服务业。最近几年,省内制造业和建筑业对劳动力的大幅吸纳逐渐取代了早期较大规模的劳动力省外流出。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宏观经济影响呈现较大波动,对政府合理引导以及防范农村劳动力回流都是很大挑战。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劳动力到底剩余多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会随着劳动力的转移而发生变化。本文通过计算农业从业人员和当前农业生产所实际需要的劳动力之间的差距,估算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并从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方面分析了其结构。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力大约剩余1.1亿,其中,40岁以上的占50%,女性占55.37%,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的占42.96%。中国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已难以满足当前非农产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阶段和特点,我国劳动力跨地区转移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行政和计划性色彩,政府通过“看得见的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引导”和限制。整个社会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这一城市就业群体的称谓也经历了从“盲流”、“农民工”到“民工”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的“不自由”是我国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能否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纳入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已经成为我国今后劳动力有效转移的一个重要问题。据此,本文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一、辽宁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阶段分析,辽宁省地处中国东北,属三大地区的东部地区。总人口为4155.4万人,土地总面积14.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4万公顷,人均耕地1.49亩。总人口中按受教育程度分类,小学以下占39.46%,初中占42.25%,高中占12.25%,大专以上的占5.79%。(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按农业与非农业分类,非农业人口1943.7万人,占人口总数的46.8%;农业人口2211.777人,占人口总数的53.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14%。同年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4%。农村劳动力生产率水平低,存在大量需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工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一项实证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文又揭示了农民工工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本文的计量分析表明,农民工工资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当前应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经过综合测算,本文认为,当前农民工工资水平应至少提高1/3。  相似文献   

12.
农民外出就业及遭遇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本项研究发现 ,农地经营依然是中国农民就业的主要途径。但受农村人地矛盾趋紧的影响 ,离土离乡外出就业越来越成为当今农民实现充分就业和增收的主要渠道。农民外出打工的实质是农村人地矛盾激化的一个反映。外出就业不仅使农民初步实现了其收入增长的梦想和充分就业的目标 ,还开阔了农民的眼界 ,使他们学到了技术。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作后盾 ,自发外出使农民在打工过程中经常遇到许多的歧视与非礼 ,使他们在经济与精神上受到的伤害十分严重。这一伤害已严重影响到中国农民市民化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3.
农业在耕地资源约束下,劳动生产率提高却造成了劳动力的大量富余。这些劳动力滞留于农村,不仅是一种资源浪费,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劳动力报酬的提高,影响城乡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而且会导致许多社会问题。通过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积极和负面效应,指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仅是生产要素支配者追求报酬收益最大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现城乡共同利益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从总体上看,一方面,这种转移给农民工的父母的养老保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诸如繁重的农业劳动损害了他们的身体健康,经济上拮据,生病得不到及时周到的照料,文化生活方面供给薄弱,等等。另一方面,受农民工的自身文化程度、农民工对就业地区的文明的认同程度以及他们的经济能力的增强与对参加养老保险的愿望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未来(近10年左右)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所起的积极作用不容低估。本文通过对这双重效应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务输出产业化刍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农业以外流动规模的扩大,农村劳动力输出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即由以政府推动为主,逐步转向以市场推动为主。农村劳动力向农业以外、区域以外乃至海外输出而产生的各种劳务服务需求,正推动着各种劳务服务企业的蓬勃兴起,并有望使其形成新兴产业。本文根据这一发展新趋势,分析劳务输出产业化的可能性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龙江省是个农业大省,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农民生活并不十分富裕。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出现。如何有效解决他们的转移问题依旧未能很好地解决,在客观分析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出路,力求实现现阶段农村刺余劳动力平稳、有序、科学、健康地转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成都市进城农民工为研究对象 ,从人力资本的收入回报机制上分析了非正式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现状。研究表明 :①进城农民群体的教育收益率很低 ,他们参加劳动的年限甚至具有负作用 ;②对进城农民来说 ,城市生活本身具有人力资本再生产的意义 ,而务农经历可能导致消极的影响 ;③非正式劳动力市场并没有改变女性在收入上的弱势地位。可以认为 ,由于非正式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体制障碍 ,从而难以实现人力资本的配置功能  相似文献   

18.
对农民工进行就业培训是提高其人力资本和顺利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依据北京和宁波两地农民工的实证调研资料,运用Linear probability model对农民工就业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表明:农民工个体差异会影响其培训需求,农民工的迁移意愿对其培训需求的影响更为突出。进而分析了我国现行的制度因素对农民工迁移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影响,提出了几点制度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对城镇劳动力的替代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对城镇劳动力市场进行细分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模型来分析农民工对城镇劳动力就业的替代性,并运用北京市的统计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农民工不会对一类劳动力市场上的城镇劳动力产生替代关系,相反,从动态看,由于规模效应的存在,农民工还会促进其就业。农民工对二类劳动力市场上的城镇劳动力既存在替代效应,也存在规模效应。至于总效应,则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对比。如果替代效应大于规模效应,则总效应为负值,二类市场上的城镇劳动力就业减少;反之,如果替代效应小于规模效应,则总效应为正值,二类市场上的城镇劳动力就业增加。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工资歧视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本文利用最新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当前农民工和城市工的工资歧视问题。本文认为,农民工和城市工的平均工资收入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44.8%的工资差异是由个人特征不同形成的,55.2%的工资差异要归结于歧视性因素。歧视性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农民工的直接歧视,占到工资差异的36.2%;二是对城市工的制度性保护,即对农民工产生的反向歧视,占到工资差异的1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