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都兰热水乡吐谷浑古墓群中,先后出土彩绘棺板画多幅.这些画的内容极为丰富,有很强的记实性,形象而又生动地再现了墓主人的社会地位,生前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从而也就蕴含了吐谷浑民族的社会形态、宗教信仰、刑罚方式、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所透出的大量史学信息,为我们研究古代西北地区的民族史,社会经济、民族习俗、绘画艺术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地区是蒙古、藏、汉、回、土、撒拉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是多民族文化交融之地.当中央做出西部大开发的决策,我们在着手设计柴达木开发计划的时候,要高瞻远瞩,不仅要做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准备,而且必须从文化的视角进行深层次考察、分析,为柴达木的开发和海西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充分的文化准备,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吸取现代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营养.因此,深刻认识柴达木地区多民族文化的特点,找出民族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的结合点,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海西州都兰古墓群的发掘成果问世,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墓群的外延不断扩大,现已覆盖了全柴达木地区,古墓总数已愈两千;出土文物也愈加丰富多彩,其文化蕴含也愈加深厚.凸现了青海古文化的灿烂、博大和独特.但令人遗憾的是古墓发掘已有了廿多个年头,古墓群的文化归属至今还悬而未决.是吐蕃墓还是吐谷浑墓?事关科学研究的宗旨,古墓群史学价值取向及偌大一份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因此,不避浅陋,再三陈叙一得已见,以求各方同仁赐教.  相似文献   

4.
2002年8月初,青海考古研究所接到海西州民族博物馆报告,称在德令哈郭里木乡的古墓遭到不法之徒的盗掘,我们立即派人赴柴达木,与海西州民族博物馆人员一道,对两座古墓进行了清理和发掘。被盗墓葬位于东距德令哈市30公里处的巴音河南岸,属郭里木乡。其中一座为木椁墓,另一座系竖穴土坑墓,但用柏木封顶。两座墓葬的  相似文献   

5.
7月28日,第三届柴达木民族文化艺术节在海西州体育中心隆重开幕。 此次民族文化艺术节是以展示海西艺术成果。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柴达木旅游品牌,引领现代文明风尚为主题,以歌颂祖国。繁荣文化创作,弘扬柴达木精神,宣传大美海西,推进“两区”建设为目的。以弘扬民族文化为抓手.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进一步展现柴达木“自信、开放、...  相似文献   

6.
如何看待吐谷浑历史贡献,是近代至当前乃至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颇有影响的问题,正确评价吐谷浑历史贡献,须建立在基本了解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即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各民族团结,友好往来;认同汉文化为主的多元共生。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悠久的历史,灿烂辉煌的文明,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华夏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吐谷浑民族立马中原,驰骋青海高原,吸纳了汉文化丰厚的营养,坚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在青藏高原创建了一个卓尔不群的文明古国。其历史贡献彪炳千古,光辉灿烂,正如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说:“在青海建立起的吐谷浑国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光辉标志。”  相似文献   

7.
驼铃声声     
南北朝时移牧柴达木的吐谷浑人开辟了柴达木通往西域的吐谷浑道即丝绸辅道。它的诞生使柴达木与外面的世界有了连接的契机。虽然它早已被风沙鞭笞得残缺难辨,但是。只要提起丝绸之路,驼铃声依然从遥远的天边悠悠而来,不绝如缕。近代已驼铃依稀,柴达木西部被国外的探险者视为月球。也有阿吉等传奇商人时而带着骆驼队穿行柴达木,用声声驼铃提醒八百里瀚海不要沉睡。那无数驼铃声串起的岁月,铺就了开拓前行的漫漫长路。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抓住机遇,把民族教育搞上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柴达木地区的民族教育,不言而喻,是民族教育的一部分,有着民族教育所具有的特定的内涵和特点,这是大家所共知的事实,不必赘述。我们在这里所要讨论的主题,则是特定的柴达木地区的民族教育的发展问题。它既有普通教育的一般规律和要求,也有民族教育所必须具备的特点和内涵,同时,还应该具有柴达木开发这个特定环境、特定历史任务的时代特征和现实的直接效应。为此,  相似文献   

9.
正一、近年来海西州对外宣传工作取得的成效近年来海西州各级外宣工作部门紧紧围绕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和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全面推进效率海西、活力海西、和谐海西、绿色海西建设,积极创新宣传文化工作思路,实现了十二个新突破,为确保实现"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在柴达木历史与文化研究挖掘上实现新突破。首次将柴达木历史与文化作为一个系统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制定《海西州"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以昆仑文化、吐蕃文化、吐谷浑文化、柴达木文化及海西各地区  相似文献   

10.
浅谈西部地区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民族传统文化积淀浓厚的地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西部文化的显著特征,但在西部大开发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其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何才能保持西部地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这是我们在开发西部的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好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1980年齐齐哈尔大道三家子发现鲜卑墓葬,为嫩江流域青铜时代草原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现,揭示了鲜卑民族在嫩江流域的生活轨迹。  相似文献   

12.
海西州域主体为祖国“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故柴达木又成为海西州的代称,地处青甘新藏四省区交汇的中心地带,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打造开放柴达木是青海省委省政府对海西的定位要求,是海西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也是依托国际国内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依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技术创新、推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必然要求。海西具有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进藏入疆通甘连川的区位优势、资源富集产业发展的殷实基础、文化多元风光多彩民族和谐的较强软实力。海西开放的主要路径是培育盐湖、新能源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加快铁路、公路、航空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建设对外开放的支点和载体,进一步扩大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做大柴达木的“朋友圈”。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高度重视大产业、大企业的培育引进,争取建设国家西部自贸区和国际陆港,提高跟南亚、中亚、西亚和北欧的交通到达率,打造昆仑文化、白兰和吐谷浑等国际品牌文化,尽可能地扩大对外籍人员进入海西的开放区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开发研究》经过社会各界和广大作者、编辑部同志一年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值此创刊一周年之际,我代表全州各族人民表示热烈地祝贺! 西部经济,西部文化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而素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的开发和建设,更是引起了国内外的瞩目。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几次来柴达木视察和研究工作,不少专家、  相似文献   

14.
<正>马文章,一个从始祖伏羲之乡和老子故里走出的人高体宽、睿智的中原汉子;一个出生在易经世家、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文化传人;一个频频出资捐助公益慈善、济贫扶弱、传播国学的中华使者;一个经常出入各种参政议政重要活动场所的文化名人。他以一颗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家乡的感恩之心,燃亮了中原文化之火种,传播了中华精粹之国学,根  相似文献   

15.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它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考证发掘资料,论述了辽墓的葬式、葬俗及族属,特别指出墓葬殉猪的这一现象是有待进一步探讨的。  相似文献   

16.
海西历史悠久,早在三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生活在这里,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艰辛地开发着这一地区,丰富多彩的文物,保存于地上和地下.欧亚板块的飘移在这里造就了群山环绕的高原盆地—柴达木盆地.八百里瀚海,茫茫草原,曾是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天地,西羌的牧地乐土,吐谷浑古国的中兴之地,吐蕃政权的广袤疆野,“西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统一青藏高原的腹地,也是通往西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里,勤劳勇敢的柴达木人一代代地开发和建设自己的家园,从而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古迹.这些文物成为我们研究柴达木历史、文化、政治等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1986年,我作为一名民间文艺工作者去柴达木采风,惊异地发现那里真是一个民族民间文化的富矿区,那里生活的蒙古族可以称得起“歌”的民族。  相似文献   

18.
杜元媛 《魅力中国》2013,(14):181-181,183
中原传统文化中凝聚了丰富的人类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在多元化趋势下本文就中国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中渗入地方特色的中原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它的运用有着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理解、提高想象力与创造力、传承中原文化、培养民族审美观与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也是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因此西部地区要改变落后的面貌,必须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充分利用本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政府适当投资和大力支持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西部文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制定正确的战略和规划,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有力推动西部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地区自古就是联结内地和新疆的交通要道之一,交通运输曾很发达,诺木洪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距今2700多年前的车毂,令后人赞叹不已。羌中道、丝绸之路青海道、吐谷浑道等历史上有名的交通线路均从此地穿过,曾几时,这里驼铃相继,商旅不绝。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却变的格外寂寞,只有世居的蒙古族和藏族同胞在这里游牧,人类历史已进入了航空时代,这里却还是骆驼和牦牛在荒原上驮着货物在慢慢走着。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柴达木地区才有了一条公路。这就是民国时期的青新公路,是国民党政府从提出“开发柴达木”口号后的17年在柴达木修筑的唯一的一条公路,也是横贯柴达木的第一条公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