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本文采用了1990-2013年间美国对世界各国反倾销调查的数据,运用面板负二项模型对各项影响美国对世界各国反倾销调查的宏观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面板数据模型中,美国失业率、进口比重、贸易国吸收外商投资额、贸易国对美国的反倾销调查以及贸易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因素对美国实施反倾销调查有不同的影响。本文根据多国面板模型和对华时间序列模型的回归结果,得出应对美国反倾销行为的一般性改进和针对我国具体情况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由于反倾销规避使得反倾销的效果受到减损,很多国家对反倾销规避行为用法律的手段予以规制。本文分析了出口商规避反倾销的主要方法,对美国、欧盟和我国的反规避立法作了分析,指出企业在应对反倾销时一定注意规避问题,遇有外国企业规避我国的反倾销措施时,也应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由于反倾销规避使得反倾销的效果受到减损,很多国家对反倾销规避行为用法律的手段予以规制.本文分析了出口商规避反倾销的主要方法,对美国、欧盟和我国的反规避立法作了分析,指出企业在应对反倾销时一定注意规避问题,遇有外国企业规避我国的反倾销措施时,也应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国际反倾销报复表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先从国际反倾销国别分布的总体情况出发分辨出可能存在反倾销报复行为的国家和地区,然后利用两两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反倾销数据,以绝对数量、相对数量和实施最终措施比率三个指标来判断主要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反倾销报复行为。分析表明,国际反倾销存在报复表象,这在印度、美国和欧盟等9个国际反倾销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得到较显著的反映。但总的来看,国际反倾销还只是存在一定程度且范围不太大的报复表象。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反倾销会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经济全球化背景出发,针对面临的"反倾销"问题,从理论层面上论述我国财务会计准则与欧盟、美国等主要西方国家及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与沟通,为加快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步伐作出探讨.同时,在实务上,针对我国"反倾销"环境及"反倾销"在会计领域所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对策,以提高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诉讼的成功机率,为改善企业会计环境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6.
对美国反倾销的微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美国反倾销调查的微观分析 (一)美国学者对反倾销的看法及美国政府在反倾销工作中的定位 1.美国学者对反倾销的看法.美国学者Bruce Blonigen和Thomas J.Prusa(1983)认为:"‘反倾销'是一种现代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可以断言反倾销立法不是为了阻止‘不公平的竞争',恰恰相反,它是为了阻止竞争本身."J.Michael Finger(1993)则认为:"反倾销是让政府可以以反倾销法的名义采取行动的一种手段."道格拉斯·A·欧文认为:"反倾销法令不是用来防止掠夺行为或维护竞争,它只是保护国内工业免受外国竞争的压力."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许多美国学者都认为反倾销的本质是一种贸易保护工具.  相似文献   

7.
完善我国反规避立法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倾销与反倾销冲突衍生的规避反倾销(简称规避)措施与反规避反倾销(简称反规避)措施正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所谓规避是指出口国对某项已被征收反倾销税的产品,通过改变出口方式或原产地等手段,继续向进口国倾销该产品的行为。反规避则是指进口国针对规避行为而实施的相应救济措施(仍是反倾销措施)的法律行为。我国在《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中对反规避进行了规范,但与对此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的美国和欧盟的反规避立法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因此应借鉴欧美反规避立法经验,完善我国反规避立法应提高对反规避措施科学的认识,明确规定规避行为的种类,健全实施反规避措施的程序和明确反规避规则的空间效力。  相似文献   

8.
文媛  赫楠 《商业时代》2006,(26):40-41
本文使用经济学中倾销、反倾销的经济模型分析了美国对华纺织品出口采取反倾销措施对于美国经济福利的影响,并对以反倾销税为主要政策工具的反倾销模型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美国纺织品反倾销税率的经济学最优解,为我国企业和政府在应对美国对华纺织品反倾销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市场化认同、贸易报复与反倾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反倾销的文献大多从调查国的角度出发,考虑哪些因素会引致一国反倾销调查。文章从被调查国的角度出发,利用美国对华反倾销数据和泊松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中国的市场化改革降低了美国对华反倾销频度,但其经济显著性不明显;美国对中国贸易依赖指数提高会降低对华反倾销频度;美国对华FDI增加和中国加入WTO反而提高了对华反倾销频度;中国反倾销立法的制定对美国对华反倾销频度的影响没有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0.
反倾销会计中的"结构价格"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加入WTO以后 ,中国面对的国外反倾销形势更加严峻。本文研究了反倾销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 ,同时也是国内生产企业在反倾销调查中非常棘手的出口商品结构价格CV的理论含义和具体组成 ,并分析了在实际的成本还原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难点 ,从理论和实务层面给出了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1.
The U.S. currently levies over 250 antidumping duties, and many of these duties fluctuate as a result of administrative reviews. Administrative reviews occur when antidumping duties are recalculated for the purposes of adjustment or revoca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administrative reviews influence U.S. antidumping duties. The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forces that give rise to administrative reviews as well as the factors that produce changes in antidumping duties.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ffects of a temporary increase in tariffs on the performance and behavior of U.S. manufacturers. Using a dataset that includes the full population of U.S. manufacturing plants, I show that an appare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ntidumping duties and traditional revenue productivity is likely misleading. For the subset of plants reporting quantity-based output data, increases in prices and markups artificially inflate the effect of antidumping duties on revenue productivity, while physical productivity actually falls. Moreover, antidumping duties allow low-productivity plants to continue producing protected products, slowing the re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rom less productive to more productive uses.  相似文献   

13.
美国对中韩彩电回应反倾销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应反倾销在国际反倾销和对中国反倾销中大量存在,美国对中国彩电回应反倾销动因在于保护本国利益的同时,还力求维持当今世界彩电市场的局势。面对欧盟和美国对中国和韩国彩电回应反倾销.我国企业应积极应对才能争取和保护好自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1995-2006年美国对中国反倾销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峰  冷莎 《财贸研究》2007,18(6):73-78
本文对比入世之前6年(1995-2000年)和入世之后6年(2001-2006年)美国对中国反倾销情况,从案件的申诉数量与金额、行业分布和裁决结果三个方面展开,重点分析入世后其变化趋势和可能的原因,并对中国企业在入世后如何应对美国反倾销变化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美反倾销程序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世界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而美国是对华反倾销的主要国家。美国反倾销法与实践备受国际社会的重视,其对华反倾销做法往往为其他国家所效仿。中关两国反倾销程序的比较研究,能详细了解美国的反倾销过程,增加应诉成功的可能性以及有选择性地改进我国的反倾销。  相似文献   

16.
基于美国1998—2007年对外反倾销案的动态面板数据,应用一阶差分广义矩估计方法(SYS-GMM)考察其关税和反倾销对被诉国出口贸易和贸易份额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关税和反倾销措施在被诉国和被诉行业中都存在贸易破坏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其中,对中国反倾销的贸易效应最大;比较关税与反倾销措施对被诉国出口的影响,发现美国实施反倾销措施的贸易破坏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远大于关税,表明反倾销措施已经成为美国取代传统关税控制进口的重要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17.
ITC裁定对华反倾销案件时具有歧视性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旨在考察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在裁定对华反倾销案件过程中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是否具有针对中国的歧视性。通过对1980年至2005年ITC裁定对华反倾销案件结果和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得出结论:案件申诉者的政治势力对裁定结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ITC对于是否构成损害的裁定结果强烈依赖于案件是否专对中国发起;其他政治经济因素均不能对裁定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Subsidizing rent-seeking: Antidumping protection and the Byrd Amendme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argues that a recent U.S. law, which distributes the tariff revenue resulting from successful antidumping petitions to firms that supported the petitions, increases the amount of antidumping protection requested by U.S. firms in two ways. First, by increasing the total benefits accruing to industries filing successful petitions, the law subsidizes rent-seeking. Second, by awarding these subsidies only to those firms that actively support the petition, it mitigates the free rider problem traditionally associated with collective actions. Empirical results provide strong evidence that industries have filed more antidumping petitions under the new law. Moreover, the average proportion of firms in the industry filing these petitions increased under the law, suggesting that the law at least partially alleviates free riding incentives.  相似文献   

19.
美国在反倾销措施中对中国产品的歧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勇 《国际贸易问题》2006,286(10):81-85
据多项指标反映,中国出口产品在美国反倾销措施中受到了歧视待遇。美国对中国产品的歧视是法律、政治、经济等因素交织的结果。美国对中国产品的歧视既影响了中国的出口,也降低了美国自身的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20.
沈国兵 《财贸经济》2011,(9):63-70,135
本文基于分工模式和实证分析探究了美国对华反倾销对中国内向和外向FDI的影响。研究表明:(1)垂直分工FDI在中国建立的下游企业、水平分工FDI在中国建立的投资企业都会放大关中行业贸易逆差,引发美国上升的行业损害抱怨。结果,美国对华反倾销对这些分工FDI在中国的投资意愿产生不利的影响。(2)美国对华反倾销对中国金属制造业、化学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对美出口及其内向FDI产生很不利的影响。2004—2009年中国制造业部门吸收的内向FDI比重出现近20%的:k幅下降,这很好地证实了基于分工模式的理论预测。(3)虽然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呈增加态势,但是中国企业并没有积极地采取对美直接投资的方式来规避反倾销壁垒,而是选择避税地进行外向FDI。这种对外直接投资格局很难形成中国的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