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对外贸易对于推动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自始至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成长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近些年来,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一直是众多经济学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山东省的实际出发,通过计量分析来探讨山东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对外贸易由于其自身所涉及的因素内容很多,而且这些因素几乎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是从增加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制度创新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浅谈对外贸易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韩猛 《时代经贸》2012,(22):101-10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一直是重要研究课题。作为一个加入WTO的发展中大国,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作用日益凸显。本文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对进出口与GDP值进行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其次,用实际GDP,实际进出口额代替名义GDP和名义进出口额,剔除了物价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贸易、进出口是否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并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出口,进口的扩大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但经济增长是出口、进口扩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从贵州省对外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对近十几年的贵州省生产总值与进出口贸易额进行了分析,并利用SPSS11.5软件,得出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但相关性不太强。进而提出努力发展贵州省对外贸易的相关建议,以更好地发挥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且进口的产出弹性相对较大,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项的因果关系。因此,中国经济增长还是处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同时在加大出口的同时,要重视进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红 《现代财经》2003,23(11):45-48
建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通过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证明对外贸易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应加强对外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伴随着这一过程,我国经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综合国力完成了由弱到强的过渡;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社会基础工程得到了完善等等。文章从不断扩大的贸易规模和翻天覆地的经济变化之间的依存关系入手,通过规范与实证分析,得出对外贸易是促进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决定因素的结论,并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主要对我国1985年~2002年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对基于菲德(Feder熏G.熏1982)推出的出口扩展型总量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分别实证研究了进口、出口及进出口总额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并针对我国的经济运行及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利用VECM模型和时间序列横截面数据模型,从资本积累和提高生产效率两个角度从发,分析了对外贸易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一些"公认"的增长传导机制在中国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经济制度安排、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影响机理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分析了经济制度安排和贸易流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该国经济增长以及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的影响。在九个经济制度安排变量中对一国贸易流量影响作用最大的经济制度安排变量是该国的贸易政策,对一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影响最大的经济制度安排变量是该国的产权保护程度。从对影响经济增长的渠道分析发现,在所有的经济制度安排变量中,一国产权的保护程度对该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最大;同时产权保护的程度和政府干预对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关于贸易开放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经济学界一直存在分歧,尤其表现在Rodriguez和Rodrik(2000)的评论中。在过去的十年中,数据的丰富和数据质量的提高,新的工具变量的发现以及新的计量方法的运用,使得该领域成为国际经济学的热点领域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贸易开放的内生性表现,然后从工具变量法、倍差法、配对法和其他识别方法等四个部分展开介绍近年来在这些领域中控制贸易开放的内生性方法,重点关注新的工具变量的构造。应用这些控制内生性方法的研究表明,贸易对于人均收入具有显著地正效应,并且实证结果具有稳健性。全球化对收入的总体影响中,约有一半的效应是来自于纯粹的货物贸易的影响,另一半是来自于全球化的其他因素,如自然人的流动、FDI等。寻找贸易开放的时变的工具变量是该领域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3.
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经济增长:以中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本文在协整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在总体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但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目前这一结果还不是很明显.因此,就政府的对外投资管理而言,应该以促进对外投资作为其未来政策制定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安徽省加工贸易现状的总结、归纳,文章利用安徽省1999-2009年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加工贸易增值系数法、加工贸易对GDP拉动度和线性回归三种实证方法,分析了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95,自引:7,他引:295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这种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外商投资分布的不平衡密切相关。本文利用 1 985— 1 999年时间序列和横断面数据 ,对外商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在这期间 ,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之间GDP增长率的差异 ,大约有 90 %是由外商投资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滞后原因及路径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琛影 《现代财经》2007,27(6):46-50
中国的外贸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外贸增长方式的优化。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滞后的原因复杂,主要归于指导理论的不适用、市场不完善与政府政策失调等三大方面。我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滞后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实现此种转变是个长期过程。只有在解决了制约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滞后的问题之后,外贸增长方式的路径研究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区域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莉 《现代财经》2006,26(2):51-55
利用1987年-200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国内现有研究未能解决的地区间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厦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和通过多变量VAR系统的研究表明,贸易开放度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在各地区的因果关系不一致。其中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是贸易开放的格兰杰原因,而中西部地区则是贸易开放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这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有直接关系,中西部地区应该立足于本地区情况,加快贸易结构的优化,形成规模经济。  相似文献   

18.
有限赶超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杨汝岱  姚洋 《经济研究》2008,43(8):29-41,64
本文考察一国经济发展中对外贸易格局与经济发展绩效的关系。文中提出了有限赶超的概念,并在Hausmann et al(2005)的基础上,重新定义贸易商品技术复杂度和一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构建并测算112个国家(地区)在1965—2005年间的有限赶超指数。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发展经验以及中国、印度、阿根廷发展现状的对比,充分表明有限赶超的成功。跨国回归分析表明,有限赶超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显著正的影响,且短期效果大于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频繁遭遇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其他发达国家(地区)相比,对外贸易的发展之路仍很漫长。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自身素质不高等因素给中国对外贸易带来了干扰和阻碍,尤其是在后危机时代,由此引起的贸易摩擦已成为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过程中的一个难以回避且需要谨慎处理的主要障碍。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对外贸易摩擦,并有效跨越贸易壁垒,进而实现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大难题。本文首先从外部层面和内部层面入手分析了中国频繁遭遇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接着提出构建和完善应对贸易摩擦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并分别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等不同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有效应对并跨越频繁遭遇的贸易壁垒,进而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Skill Intensity in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Growth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link between trade structure, trade specialization and per capita income growth. It is argued that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export specialization patterns has a positive long-run growth effect, while the effect of structural change in industrial import patterns is in principle ambiguous. A standard empirical growth model is augmented by various measures of structural change. The hypothesis that not trade per se matters, but that various types of trading activities impact differently on economic growth is tested on a sample of 45 countries (OECD members and selected Asian and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over the period 1981–1997. The data set comprises exports and imports for 35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t the 3-digit level of the ISIC classification which are grouped according to skill intensity. The results of the dynamic panel estimation point towards a positive long-run growth effect arising from trade specialization in medium-high-skill-intensive industries. Further, important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 skill intensity of export and import patterns and their respective influence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between the group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OECD members are observed in this relationship.JEL classification: C23, F43, O19, O41, O57The author is grateful to Michael Landesmann and Robert Stehrer (wiiw), Neil Foster and Jesús Crespo Cuaresma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Vienna), Michael Peneder (Austrian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 and two referees for valuable comments.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Jubiläumsfondsprojekt Nr. 8954, financial support by Oesterreichische Nationalbank is gratefully acknowledg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