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执法卡片     
以部分履行骗取对方全部履行的合同欺诈行为合同欺诈与合同违约的区别合同欺诈行为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合同违约是指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合同欺诈与合同违约的区别:1.主观目的不同。合同欺诈是利用合同形式进行欺骗活动,目的是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合同违约则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而是希望通过合同的履行来获得实际经济利益,其违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无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是合同欺诈与合同违约的本质区别。2.未履行合同的原…  相似文献   

2.
(一)合同诈骗罪的含义及构成要件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其构成要件是:1.主体是合同一方当事人。包括法人、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和公民个人。2.主观方面是故意的,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3.侵犯的客体是对方当事人的财产权和市场管理秩序。4.客观方面实施了利用合同进行的诈骗行为。其表现形式为: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它虚假的产权证明担保的;没有实际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前,合同欺诈方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从我们查办合同欺诈案件情况分析,合同欺诈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具体表现形式:1.假冒或盗用合同当事人主体资格,骗取财物。欺诈当事人不具有签订合同的主体资格,采取伪造手段,虚构合同主体或者假冒、盗用他人名义与对方签订合同,进而骗取对方  相似文献   

4.
打击合同诈骗等违法合同行为,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督管理经济合同的主要职责。在实践中,台同诈骗行为由于往往和民事欺诈合同纠纷等交织在一起,因此较难认定。本专题刊登国家工商局公平交易局过推同志一组文章,就合同诈骗行为的构成及其界限作些探讨,供参考。专题主持江林合同诈骗行为,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合同诈骗行为的构成要件是:(一)行为主体是无履约诚意和无履约能力的单位和个人。无履约诚意,是指行为人根本不想履行合同或不想全部履行合同。如不做履行合同的准备,…  相似文献   

5.
《致富天地》2006,(7):7-7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何谓诈骗罪     
《致富天地》2006,(5):7-7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犯罪构成:  相似文献   

7.
执法卡片     
发布虚假广告和信息,利用合同骗取财物的行为盗用、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欺诈行为发布虚假广告和信息,利用合同骗取财物,是指行为人利用虚假的广告和信息,诱人签订合同,骗取中介费、立项费、培训费、服务费及其他各种费用的行为。这类合同欺诈案件具有以下特点:1.行为人先发布虚假广告,在广告中进行虚假宣传和承诺,引诱不特定的相对人与之签订合同;或者由中介人传播虚假信息,介绍并撮合他人与行为人签订合同。2.行为人往往与中介人串通,相互勾结,共同实施欺诈行为。3.这类案件既有虚假广告行为,又有合同欺诈行为。通过虚假广告进行要约引…  相似文献   

8.
王甜 《中国商办工业》2010,(18):234-235
诉讼欺诈行为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的一种新的犯罪手法。诉讼欺诈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以提起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为手段,提出虚假或伪造证据,欺骗法院,通过法院的错误判决骗取他人财物或财产性利益。现在诉讼欺诈现象越来越多,其严重社会危害性日益突出。对于诉讼欺诈行为能否以诈骗罪定罪处罚,以何罪处罚,已成为当前刑事司法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诉讼欺诈行为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的一种新的犯罪手法。诉讼欺诈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以提起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为手段,提出虚假或伪造证据,欺骗法院,通过法院的错误判决骗取他人财物或财产性利益。现在诉讼欺诈现象越来越多,其严重社会危害性日益突出。对于诉讼欺诈行为能否以诈骗罪定罪处罚,以何罪处罚,已成为当前刑事司法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当前,利用经济合同进行欺诈的情况比较严重,有的伪造营业执照或盗用他人名义,虚构主体资格,签订合同骗取钱财;有的以紧俏商品为诱饵,乘人急需引诱对方上钩,骗取全部货款或货物;有的把他人的货物说成是自己的,使对方信以为真,签订合同,骗取货款;有的恶意串通,签订合同,非法套取国有资产等等。 合同欺诈行为具有隐蔽性、预谋性、智能性和欺骗性,因而具有较大的危害性。骗方为了实现骗取财物的  相似文献   

11.
王越 《商》2012,(12):97-97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手段,使他人陷入错误,而骗得他人财物或财产性利益,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行为。诈骗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一个行为发展历程,即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受骗人陷入或继续维持错误认识——对方基于认识错误处分(或交付)财产——行为人取得或使第三人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本文兹对诈骗罪的客观构成要素予以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12.
金融诈骗犯罪是指在金融活动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金融法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进行诈骗,从而骗取公私财物或者金融机构信用,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的行为.本文论述了金融诈骗犯罪的特点,分析了当前金融诈骗犯罪的特点及原因,提出了防治金融诈骗犯罪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3.
执法卡片     
其他利用合同欺诈对方当事人的行为其他利用合同欺诈对方当事人的行为,是指除《关于查处利用合同进行的违法行为的暂行规定》规定的七种合同欺诈行为以外,其他利用合同欺诈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实际生活中,合同欺诈的形式和手段花样翻新,经常变化,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从执法实践来看,这些手段有:虚构产品销售渠道或假称包销、回收产品,引诱他人与之签订和履行合同,从中骗取财物;提供虚假但保,即以虚假的财产、权利、保证人作担保,骗取对方信任,进行合同欺诈;以联营、合伙为名订立合同,骗取对方投资;把虚假的或者没有实用价值的所…  相似文献   

14.
王晶 《中国市场》2008,(5):58-59
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诈性手段骗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本文通过对贷款诈骗罪的概念,贷款诈骗罪的犯罪构成的分析,对于贷款诈骗罪的立法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党颖 《中国商办工业》2008,20(3):238-239
合同诈骗罪的实质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设定骗局无偿攫取他人财物。非法占有目的与诈骗手段相比较,因为没有明确、具体的立法判定标准,所以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准确判定成为认定合同诈骗罪的难点。在司法实践中,正确运用刑事推定规则,综合分析行为人特定的诈骗手段、方法等客观因素,推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目的性,对合同诈骗罪的成立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6.
合同违法行为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牟取非法利益为目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利用合同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依法应受行政处罚的行为。构成合同违法行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要件:(一)合同违法行为的主体是合同当事人,包括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在与合同当事人共同实施合同违法行为的情况下,可以成为共同违法主体,但第三人不能单独成为合同违法行为主体。(二)合同违法行为的主观方面是故意的,行为人的目的是牟取非法利益。为牟取非法利益,行为人往往希望并积极追求…  相似文献   

17.
李英凯  李大为 《现代商业》2007,(29):272-272
盗窃罪是一种刑法实践中最常见的犯罪。所谓盗窃,一般是指采取秘密手段将他人财物据为己有的行为。使用盗窃则是一种在司法实践中新出现的危害形式,即这种行为并不是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而是以游乐、刺激等目的暂时占有他人财物,日后返还的行为。这种行为并不一定轻于普通盗窃罪,它可能会给当事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8.
盗窃罪是一种刑法实践中最常见的犯罪.所谓盗窃,一般是指采取秘密手段将他人财物据为已有的行为.使用盗窃则是一种在司法实践中新出现的危害形式,即这种行为并不是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而是以游乐、刺激等目的暂时占有他人财物,日后返还的行为.这种行为并不一定轻于普通盗窃罪,它可能会给当事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9.
坚决打击利用经济合同进行的欺诈违法行为,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经济合同的主要职责,也是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几年来,漳州市工商局合同管理系统,认真开展打击合同欺诈违法行为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剖析合同欺诈行为的表现形式和严重危害性,坚定打击合同欺诈行为的决心合同欺诈行为,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签订、部分履行合同的形式,骗取对方当事人钱财的行为。这种行为的构成要件有四个方面:一是行为主体是无履约诚意和无履约能力的单位或个人;二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三是侵犯…  相似文献   

20.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的《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第60号令),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原则精神,对商业贿赂的定义是“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依据这个定义分析,构成商业贿赂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要件:第一、行为人实施了贿赂。就是说行为人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了对方单位或者个人。所谓“贿赂”,《辞海》解释:贿是指“财物”,赂是指“赠送财物”,贿赂就是指“私赠财物而行请托。”撇开“私”字,通俗地说,赠送给别人财物,让别人为你办事,就是贿赂。《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