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外企业文化》2003,(5):51-51
我国今年首季经济增长创造新高,GDP摸高9.9%,这是我国自1997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季度。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5%,第二产业增长12.3%,第三产业增长7.6%。就6年来增长最快的季度,经济学家如是说: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姚景源:相当数量的经济学家认为一季度国民经济增长达到9.9%,意味着中国经济将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时期,我赞成这个观点。我们之所以取得这样良好的经济成就,我想主要有四个重要的原因,第一,过去五年实施的扩大内需的基本方针,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为我们今年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魏雅华 《企业研究》2012,(13):10-14
中国经济增速在拾级而下。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0中国GDP比上年增长10.4%。2011年中国经济比上年增长9.2%。下跌1.2个百分点,从两位数跌回一位数。2011年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三季度增长9.1%,四季度增长8.9%。2012年一季度GDP为8.1%。而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增长7.5%。这是一根拾级而下的曲线。那么,中国经济会有失速的危险吗?  相似文献   

3.
1.一季度GDP同比增长8.1%,增幅比1999年第四季度提高1.9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1%。经济增长是否从此进入新一轮的景气状态,尚待观察。从1998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长的过程来看,国债投资明显地刺激了经济增长,并有一定的时滞效应。当这种效应逐步消失时,经济增长速度将出现下滑的态势。1999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呈现了逐渐降低的过程,2000年一季度经济增长的态势能否维持,关键仍在于国债投资能否活跃整个社会的投资,使社会投资进入持续增长状态。 2.一季度不包括城乡集体和个体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5%,比1999年第四季度  相似文献   

4.
要闻     
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德国经济环比小幅增长0.3%。尽管相比今年一季度0596的环比增幅略有下降,但相比欧元区其他国家,德国经济的表现尚佳。不过,经济学家警告称,从一系列经济数据和调查来看,这种温千口的经济增长不会持久。目前欧洲以外地区的经济增速正在放缓,从而降低了对德国出口商品的需求。而欧元区债务危机对市场信心的削弱效应也将最终影响到德国,德国的出口市场正在逐渐缩小。中国、美国等较大的出口市场都在第二季度显露出一定程度的疲软迹象。  相似文献   

5.
要闻     
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德国经济环比小幅增长0.3%。尽管相比今年一季度0596的环比增幅略有下降,但相比欧元区其他国家,德国经济的表现尚佳。不过,经济学家警告称,从一系列经济数据和调查来看,这种温千口的经济增长不会持久。目前欧洲以外地区的经济增速正在放缓,从而降低了对德国出口商品的需求。而欧元区债务危机对市场信心的削弱效应也将最终影响到德国,德国的出口市场正在逐渐缩小。中国、美国等较大的出口市场都在第二季度显露出一定程度的疲软迹象。  相似文献   

6.
《上海企业》2010,(5):92-92
一季度GDP同比增11.9%,是否意味着当前经济已过热,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未直接回应。李晓超表示,从去年一季度以来,经济增长呈现一个季度快于一个季度的势头。对于一季度经济增速较快的原因,李晓超解释称,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1.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刺激的结果,也有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原因。他表示,去年一季度GDP增长6.2%,如果以2008年一季度为基准,近两年GDP平均增长9%,这个速度比2000年到2009年平均增速低1.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动向一直吸引着全球的目光,经济增长放缓让国家提出了深化改革的要求。没人能准确预测这轮经济放缓会持续多久,决策层也将年度GDP增长目标调降至7.5%。许多经济学家甚至更为悲观,指出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可能将像日本那样结束。他们认为,日本经济实现了超过2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但在1973年后的40年中,日本年度经济增长超过  相似文献   

8.
日前一份对11位首席经济学家的一季度宏观经济调查显示,经济学家们对当前宏观经济景气度一致性判断为“偏冷”,并预期二季度出台刺激政策;甚至有银行机构经济学家开出降准和降息的药方以刺激“萎靡不振”的中国经济。  相似文献   

9.
《辽宁经济统计》2008,(11):37-37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于2008年9月进行的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显示,2008年三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3.81(取值范围在1-9之间),比二季度低0.74点,创2004年一季度以来新低,与达到近年来最低点的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走势相一致。调查表明,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恶化、国内经济明显降温等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学家对经济出现趋势性下滑表示了忧虑。  相似文献   

10.
由于美国陷入了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能否短时间内出现反转目前存在比较大的争论。导致大多数机构调低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如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最新预N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为3.7%。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人们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也出现了忧虑。同时,在美元大幅贬值的背景下,以美元计价的全球资源价格大幅上涨,  相似文献   

11.
经济增长不仅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更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家们就一直在研究和探讨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以后主要逐步形成了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学者们对经济增长的源泉也从劳动、资本扩展到技术、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等,而技术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因此,探究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技术因素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胡少维 《经济界》2000,(2):19-26
1999年,在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下,中国经济仍保持了稳定的增长,但经济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200O年,在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下,加上外部环境的好转,经济增长有望止跌回升,但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尚需在多方面作出努力。一、1999年经济增长可完成计划目标,但内在增长动力仍显不足1999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6%,从静态看,与全年7%的计划目标相比,这一增长速度尚能令人满意。但从发展动态看,一季度GDP和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增速已明显减慢,二、三季度减缓趋势进一步增强,国民经济已从1998年下…  相似文献   

13.
美国、日本、欧洲等世界三大经济支柱同时陷入衰退,在过去是罕见的。全球经济在风雨飘摇中渡过2001年,而中国经济却一枝独秀,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之后的第一年,我们会面临什么形势?中国经济是否仍会持续稳定地增长? 为此,笔者采访了多位著名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14.
资汛     
《企业文化》2010,(5):4-5
一季度GDP同比增11.9%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1.9%,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一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2%,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1%,居住类价格上涨2.9%。  相似文献   

15.
《英才》2013,(5):91-92
中国特色经济增长能否持续?中国的未来需要应对的挑战又有哪些?"谁能给我一个只有‘一只手’的经济学家?"美国前总统杜鲁门这样抱怨道,因为经济学家们最爱叨咕的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与企业家的冒险精神不同,经济学家往往是从更加理性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就难免会出现"两只手"。而在国内,关于"破八"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讨论甚嚣尘上,比如中国特色经济增长能否持续,中国的未来需要应对的挑战有哪些,经济学家们给出的答案可  相似文献   

16.
黄钟苏 《陕西审计》2004,(B10):17-17
2003年是中国经济迈人新一轮经济成长周期的一年。2003年第四季度,GDP的增长出现了几乎两位数的高水平,全年达到了9.3%;紧接着在2004年第一季度达到9.7%,达到或超出了参照值。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过热随之出现。2004年一季度,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8%;。4月,CPI涨幅再度提高,比去年同期上涨3.8%,创下七年以来新高。工业原材料和农产品的价格飞涨,通货膨胀预期陡然出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哪里?如何把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挖掘出来并保持下去?这些问题在当下已成经济学家、企业家、官员们费尽脑筋、冥思苦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著作《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中分析了中国经济在过去一千年的增长表现,重点放在20世纪后半期中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增长表现,  相似文献   

19.
过去的一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已成共识,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大,大家关注是否会出现通缩?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底"或均衡点在什么地方?经济增长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挑战?挖掘未来增长潜力的着力点在哪里?3月21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年会之经济峰会上,来自境内外的经济学家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增长把脉。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引擎"过去的一年,中国经济最重  相似文献   

20.
雪舞银蛇,中国迎来了2013年。经历了2012年的经济低迷,2013年中国经济将呈现出什么样的增长态势呢?为此,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