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重心及其研究范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陆军 《城市问题》2001,(5):13-15
城市经济学是以城市综合体的经济运行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由研究对象本身固有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动态性所决定 ,城市经济学自产生以来即成为一种具有典型兼容性的边缘学科研究。由不同的研究角度、不同的研究目的以及所运用的不同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所致 ,学科内部长期以来未能形成较为一致的理论研究逻辑和有效的理论研究工具。作者谨以本文对关系城市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的学科研究重心及研究范式这两个基本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对城市经济学理论研究重心的重新认定  由学理而言 ,真实世界发生的现象在学…  相似文献   

2.
以现代物流视角研究城市体系空间结构与城市内部空间,在对相关的城市地理学、空间经济学、交通地理学及物流管理学等领域文献综述基础上,提出现代物流放松了原有城市空间理论"到最近处购买"的前提假设,由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到最终消费者构成的传统销售渠道已被改变。作者认为应从基于现代物流的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研究、基于物流园区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基于批发市场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三个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3.
从城市经济学角度来说,城市功能是城市作用于外围经济地域系统的能力,产业发展引起了城市功能的变化。本文从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视角分析了城市主导功能、城市功能的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功能的区际协调。  相似文献   

4.
一个单中心城市内部企业与居民的区位决定城市的空间结构与体积,而企业与居民的区位因与CBD地区不同距离时土地与房价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而形成围绕CBD的圆环状分布。由此可知,研究一个大都市的房价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和城市的增长具有密切的联系;加之近年来中国城市出现房产价值与价格严重背离现象,城市房价成为关系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因此,本文以广州市为例,运用调查和统计年鉴数据以及据此整理的大量图表,根据城市房地产经济学理论和城市房价在短期内需求和供给弹性具有刚性的特点,对广州市房价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和决定因子进行了理论上的定性分析和经验上的定量分析。其主要结论是:近十年来广州市房价具有先缓慢上升后急剧上升的时间变化趋势;广州市房价的空间分布梯度曲线由CBD向城市边缘递减且有两级拐点,其反映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两条分界线。  相似文献   

5.
《价值工程》2013,(23):15-16
都市圈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日已呈现出蔓延现象。蔓延现象由多种因素推动形成,用城市经济学观点建立动态模型,分析都市圈城市蔓延的演化复杂性,辨析出都市圈城市蔓延的经济学因素,研究了都市圈蔓延过程的异速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6.
多城市空间组合体是21世纪最为重要的区域经济现象和经济力量,包括城市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区域与城市规划学等多学科分支的区域科学,对多城市组合体的界定、成长和空间结构演化等进行了很多研究,但在区位差异、城市功能互补以及各学科理论整合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行政性分权下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空间结构一直是城市规划学科研究的核心,地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也均从不同角度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国城市的空间结构在共有国际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特点的同时,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正是对这一特征的探索,亦成为中国特色城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分权视角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正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本文在对分权和行政性分权做出界定的基础上,从权力的空间配置和政府的空间生产两个方面探讨了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内在机制和外在动力,并总结了行政性分权下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8.
基于城市经济学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型,利用1993-2006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数据,引入数理统计方法,借助于Gls分析工具和SPSS统计软件,以住宅用地为例对市场改革进程中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的演变表现出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城市的一致性,理论模型能较好解释土地市场建立以来的演变过程;与理论判断相同,基础设施扩张尤其是交通条件改善,引致1999年之后住宅用地容积率空间变化梯度明显变缓;土地一资本替代弹性系数的上升说明,市场力量正在影响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的形成,且市场效率逐步提高,作用深度逐渐增强,将促进空间结构的优化和空间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城市空间结构均衡理论及在我国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洪 《城市问题》2004,(5):66-68
论述了西方城市空间结构均衡的静态模型及其经济学涵义,并通过我国城市地价和地租空间变化的实证研究成果,探讨了该理论应用于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内部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北京市和深圳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经济普查和人口普查数据,对城市就业居住空间分布与特征以及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匹配)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就业与居住空间分离是基本态势,总量上的就业—居住匹配度在27%和53%,而划分第二和第三产业后的就业—居住匹配度下降到22%~36%之间。将就业和居住分别来看,两个城市在总体上均呈现出就业的空间集聚度高而居住的空间集聚度相对较低的特点。从不同产业空间的集聚程度分析,则呈现出第三产业集聚度高于第二产业的特点。这些共性规律对于认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一般规律具有重要的启示。而两个城市空间结构的差异则与城市性质、产业结构以及劳动力结构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1.
区域空间结构优化重组政策研究——以长江流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经济转型中区域空间结构动态演进过程的角度,分析了长江流域区域空间差异形成的多重因素,认为促进长江流域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应积极推进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重组。针对引起长江流域空间结构差异化的具体原因,提出现阶段应结合不同层次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特征和空间关系机制,以城市区域为空间结构重组的基础性功能单元,构建集区域空间价值最大化、空间联系优化、空间竞争力重塑和空间创新能力挖掘等目标于一体的区域空间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居住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不同居住区域类型的空间组合形态。近年来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 ,市场经济迅速发展 ,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居民的收入差距日渐扩大 ,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此同时 ,伴随住宅商品化的全面推行 ,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和居住分布也发生了分化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分异日趋明显。目前迫切需要对我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居住地域空间分异进行研究。本文对上海市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作了初步分析 ,以期为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一、开埠之初…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土地空间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及其演变一直是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学、土地利用学等学科研究的核心与热点问题.当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开端,在未来近半个多世纪的时期中,将一直处于急剧突变进程之中.加强对我国城市土地空间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的根源分析问题.本文简要概括了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分析了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在空间上的两种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主体、驱动力和驱动机制,以期为更好地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作为“大城市病”中的一项顽疾,城市交通拥堵已困扰社会各界多年。近年,相应的政策措施的出台并没有从根本上治理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究其原因,是没有从城市空间结构的角度分析城市交通拥堵的成因,并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文章基于“多中心”城市不同职住空间关系和不同交通模式,对多种情景组合进行模拟分析,探寻城市“空间结构—交通模式”的耦合关系,更好的解释了“多中心”城市“空间绩效”的作用机理。进一步以北京市为具体案例,构建交通模型,进行多情景模拟研究和分析,解释北京市“空间结构—交通模式”的动态关联和城市“空间绩效”的形成。模拟结果表明,高职住平衡度(65%以上)—低小汽车出行(20%)模式是最理想的城市空间规划模式。本研究有助于提升追求“多中心”、“空间绩效”的大城市交通规划决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融合校正的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衡量2001—2017年中国地级市空间结构,考察了城市空间结构对经济增长及城市内部均衡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空间结构对经济效率及内部均衡的影响在不同规模城市(城市群)存在异质性,当人口规模低于600万人时,单中心结构能够实现效率与均衡的双赢,而当人口规模高于1000万人时,多中心结构更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并实现城市均衡发展。对于人口规模介于600万—1000万人的城市而言,实施单中心结构规划的城市可通过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多中心结构规划的城市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助力其实现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及城市内部均衡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中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以梧州为例陈宏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是以城市各物质要素空间区位特征及其组合规律为范畴的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世界上城市发展过程不同,表现形态各异,但具体到每一个城市而言,其产生、形成和发展存在内在的规律,呈...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方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城市边缘区及其空间扩散方式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地域实体,是城乡相互渗透,城市化发展迅速,城乡矛盾尖锐,自然、经济和社会特征介于典型的城市与典型的农村之间的城乡过渡地带。城市边缘区又可划分为内部边缘区和外部边缘区。内部边缘区和外部边缘区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和空间结构特征。 1.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结构类型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圈层形结构模式。其特点是内部边缘区、外部边缘区以主城区为核心,依次环绕  相似文献   

18.
城市社会空间是社会群体在地域空间的分化表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不同。为明确长时间序列上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以西安市为例,采用因子生态分析法对近代社会时期、计划经济时期及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近现代以来西安市社会空间类型变化显著,影响因子逐渐增多;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由近代社会时期的"单核"演变为计划经济时期的"圈层+扇形",演变为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圈层+扇形+马赛克式";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是传统驱动力(城市发展基础、经济发展和产业更替、社会阶层变迁、要素集聚和扩散)与新型驱动力(宏观政策制度、"新经济"模式、开发区建设等)共同驱动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匹配——基于城市经济学角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发展中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匹配问题是国际上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前沿课题.综述了就业与居住空间关系的城市经济学基本理论,并对国际学术界有关本问题的研究思路和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从中提炼关键的科学问题,并结合目前我国城市中就业和居住空间分布演变的现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前景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内部控制执行的理论基础是指为内部控制执行机制的建构及其作用的发挥指明方向和提供各种支持的理论。目前内部控制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经济学和管理学,分别从行为学角度和控制方法论角度研究内部控制理论。对于内部控制执行的理论基础研究较缺乏,本文主要从经济控制论、新制度经济学和执行力理论的视角探讨内部控制的执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