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机构投资者凭其所持有股权介入上市公司治理,通过改善公司治理,提高公司绩效,可以促进股价上涨,从而使机构投资者获利,这使得机构投资者成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力量。本文从分析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重大意义入手,指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和障碍,并在此基础对如何提高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效率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动机与障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构股东是否有强烈的意愿参与公司治理,一直是公司治理研究领域讨论热点之一。机构投资者是否参与公司治理,主要取决于其参与公司治理的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机构投资者有足够的动力介入公司治理,并对被投资企业产生积极影响。但由于机构投资者本身参与能力、管理体制、公司治理的外部环境、机构投资者间的个体差异等成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障碍。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能促进被投资企业的绩效,但也需要公司治理外部机制的完善、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3.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决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动机,并采用相对监督收益的标准,考察投资策略、目标公司股权结构对机构投资者参与治理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采取长期投资策略利于其参与公司治理,而采取短期投资策略则不利于其参与公司治理;目标公司如果只存在一个机构投资者会有利于其参与公司治理,当存在若干个持股比例相当的机构投资者时,则不利于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4.
中国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恒  刘力昌 《经济管理》2005,(10):31-36
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模式符合管理层与上市公司的长期利益,相对于控制权市场能显著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中国机构投资者正处于发展初期,目前所能发挥的治理作用相当有限。本文着力探讨中国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条件、动力来源及策略等。  相似文献   

5.
机构投资者参与的控制权竞争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了解决我国目前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第二类委托———代理问题的理论模型。本文认为,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争夺与公司治理,通过形成制衡的股权结构,有助于减少大股东控制权私人收益,减少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侵吞与掠夺,提高企业的业绩。但是,机构投资者参与的公司治理效果受到股东持股比例、法制环境与机构投资者竞争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彭玉洁 《时代经贸》2011,(10):126-126
机构投资者凭其所持有股权介入上市公司治理,通过改善公司治理,提高公司绩效,可以促进股价上涨,从而使机构投资者获利,这使得机构投资者成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力量。本文首先对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其次对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的阻碍因素进行了剖析,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机构投资者如何更好地参与公司治理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机构投资者凭其所持有股权介入上市公司治理,通过改善公司治理,提高公司绩效,可以促进股价上涨,从而使机构投资者获利,这使得机构投资者成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力量.本文首先对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其次对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的阻碍因素进行了剖析,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机构投资者如何更好地参与公司治理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我国社保基金将成为证券市场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所投资公司的公司治理尤为重要。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其意义在于能使社保基金等做到保值增值,对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及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吴国鼎  鲁桐 《经济论坛》2013,(12):100-103
以2012年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状况.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股权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偏低,而在创业板这一比例比中小板要高.机构持股比例高的企业的公司治理得分也越高,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成正比例.为使机构投资者更好地参与公司治理,应该采取包括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展参与公司治理深度和广度、改变参与公司治理方式、完善机构参与公司治理相关法规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改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的绩效,并促进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政府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机构投资发展政策和措施,机构投资者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对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的作用受到质疑。通过构建理论模型,采用监督绝对净收益的标准,分析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决策情况。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会参与到公司治理中。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中国监管层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力量,机构投资者的规模稳步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在此背景下,如何让机构投资者有效地参与上市公司治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研究课题。通过对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现状和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推动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论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为背景,在阐述机构投资者发展及其投资运作方面的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最后在借鉴美国、日本两个国家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经验,提出了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3.
一、机构投资者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一般而言,中小股东在监督制约上市公司问题上普遍存在“搭便车”倾向,而机构投资者既有动力也有能力参与上市公司治理。随着机构投资者持有上市公司股权数量的增多,公司发展与其自身利益日益休戚相关,他们将摈弃传统的“用脚投票”的“华尔街准则”———通过出售股票来保护其资本的价值。因为他们所持有的大量股份不可能在不引起股价下跌的情况下抛出。因此,机构投资者转而进行长期投资,并积极介入企业战略管理,从外部向公司董事会施加压力,迫使董事会对经营不善的公司,用更换总裁的方法,彻…  相似文献   

14.
闫菲 《经济论坛》2010,(11):202-205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机构投资者的发展面临一个转折点。在全流通时代,机构投资者作为流通股的主要持有者,在参与上市治理方面更加具有动力和能力。本文基于股改完成的大背景,在解决互为因果内生性问题后,实证检验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绩效影响。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深度与公司治理绩效之间显著正相关,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对公司治理绩效产生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不断上升,其对待公司治理的态度从消极的间接治理逐步转为积极的直接治理.但由于机构投资者自身的治理结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以及证券市场存在缺陷,导致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不高,监督效果也不理想.为此,要发挥机构投资者的和谐治理作用,必须优化机构投资者自身的治理结构及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并进一步完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6.
基于代理理论,检验了机构投资者能否作为一种公司治理机制,降低管理层的代理成本,激励上市公司管理层增加R&D投入、追求上市公司的长期价值。结论显示,机构持股与上市公司R&D支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机构持股能够激励企业进行长期投资。以上发现表明,机构投资者已经能够作为一种公司治理的机制参与到公司治理中,并对公司的经营运作发挥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的现状出发,首先对"一股独大"股权结构下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对"一股独大"情况下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影响进行了剖析,最后结合实际对如何更好地促进机构投资者在"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下参与上市公司治理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作为资本市场的新兴力量,共同机构投资者的治理作用备受关注。从共同机构所有权的视角,实证考察了共同机构所有权对上市公司超额商誉的影响。研究发现:共同机构所有权能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的超额商誉。进一步研究发现:共同机构所有权对超额商誉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规模效应机制与退出威胁机制实现的;共同机构所有权能降低企业并购后的商誉减值风险。因此,上市公司要积极引入共同机构投资者,完善公司治理,优化并购目标,抑制超额商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2013~2017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机构投资者调研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调研能够显著提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制造业公司和信息环境较差的公司中,机构投资者调研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升作用更明显;机构投资者调研能够促使公司规范其经营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而促进内部控制合规目标和报告目标的实现。本文的研究结论为进一步优化投资者调研制度,积极发挥机构投资者的治理作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力量不断壮大,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也已初见成效。然而我国机构投资者在参与公司治理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实情指出了如何完善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