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4 毫秒
1.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国未来一段时期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但长期以来难以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进行量化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程。本文从科学发展理念出发,以经济效益、民生福利、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为核心,构造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地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以辽宁省为典型省份,分析了辽宁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的优势以及不足。  相似文献   

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是产业结构调整,其中的关键又是技术的创新、品牌的创建、市场的拓展和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最终则要依靠人才.因此,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必然要求改革职业人才培养方式,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这就必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机制,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优化,促进区域经济的调整,同时又以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推进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和优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之一是推动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发展模式转型。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色,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成果为基础,构建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溢出模型,分析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机制,通过实证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溢出的吸收能力,并依此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发展模式转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对策。  相似文献   

4.
通过梳理国内有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文献发现,目前对于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的已有研究多局限在对于经济发展方式内涵、类型的界定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难点和路径的角度,从优化产业结构、承接产业转移的视角系统探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成果非常鲜见。本文试图引入协同演化理论,从研究承接产业转移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协同演化特征、方程和路径的角度入手,探讨承接产业转移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5.
韩宁 《经济研究导刊》2011,(23):46-48,54
金融支持海南循环经济发展,是海南在其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矛盾的资源供求关系下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完善的金融支持机制体系是海南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保障,因而需要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完善的体制机制体系,促进海南循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推动海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构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机制的构建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必需条件。分析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宏、微观机制的构建,探讨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进而提出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与对策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7.
财税机制体制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引导和调节作用,为此,“十二五”时期的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体制及政策措施.本文主要探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财税体制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赵青 《经济论坛》2011,(7):58-62
以科技创新加快河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本文通过对经济协调发展运行机制和转变机理的分析,阐述科技创新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而提出加快经济协调发展的运行模式、构建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从而为推动中原快速崛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从理论上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性根源于约束其发展的条件不同,任何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约束条件,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实践模式可供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转变增长方式为基础,但发展方式的许多问题属于经济的外部性范畴,不能仅仅用资源配置的效率来衡量;还要用发展的协调性、公正性、可持续性来衡量;不仅要靠完善市场体制来解决,还需要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强化政府经济权威的基础上,构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利益制衡机制。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战略的简单调整,而是关系到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的创新,实质上是解决如何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10年年会的学术研讨活动。这次会议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中国企业管理为主题,与会学者围绕经济发展的目的与企业扮演的角色、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创新、经济发展转变背景下的企业治理机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管理活动等问题展开学术交流。会议实现了在企业管理层面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成功转变出策献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论“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推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五"期间我国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突破传统的发展观念,注重转变发展方式的价值取向;必须从实际出发创新思维,在扩大需求和增加供给两个方面拓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培育、运转和完善深层次的动力机制,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提供动力;建立与经济发展新理念相匹配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科学地考量和评估已经实施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项举措。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增长动力机制的转换和经济发展体制的改革,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韩国、日本、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与大陆文化相似、国情相近,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验对中国具有尤为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这些典型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验的总结,我们得出以下四条基本启示: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二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干预相结合;三是经济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方向;四是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3.
韩宁 《经济研究导刊》2014,(2):199-200,214
发展低碳经济是海南省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海南省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使其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利因素。海南省同样需要构建一系列适应其发展的机制体系,以更好地推进海南省低碳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观念的更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思想前提,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再到科学发展观。观念的变化必然会带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影响中国国民经济未来发展的因素已扩大和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因此,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现实依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15.
谢倩 《当代经济》2016,(35):146-147
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总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途径与办法.本文侧重从经济发展阶段的角度来看其对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过程的影响,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指标评判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运用了一套评价发展方式转变的指标体系,最终得出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如何使发展方式适应发展阶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17.
姜伟 《经济研究导刊》2012,(26):118-119
构建完善的绿色发展模式投融资机制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建立绿色税收体系,完善我国绿色信贷机制,发展绿色金融市场,建立绿色证券制度,进一步探索和开发绿色保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转变目标、转变动力、转变约束、转变成果依次递进的逻辑构建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测评的指标体系。依据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转变过程的相似性,将全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划分为5级,并分别对2000—2011年5级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质量和提高水平进行测度,结果发现:5级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趋势总体向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高低,其中发展阶段较高的一级和二级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质量呈现分化的趋势,发展阶段较低的三级、四级和五级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质量呈现均衡化的趋势。各级区域在转变成果方面的差距都相对较小,差距主要体现在转变动力和转变约束方面,其中区域随着级别的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差异性表现出由主要体现在转变约束方面向主要体现在转变动力方面转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既包含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迫切要求,又发挥着巩固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功能。因此,从政治安全的角度审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意义、丰富内涵和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20.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意味着超越原有经济增长模式,也意蕴着良善政治价值,彰显对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基于中国自身发展逻辑,无论是超越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意蕴的良善政治价值,都离不开政治体制改革及社会道德体系支撑。因此,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逻辑内涵不应囿于经济系统,还应着眼于政治系统等更宽广的视域,从而找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进而构建一个美好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