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中西部在实行赶超式发展的过程中,遣成了巨大的生态破坏,从而陷入了落后-生态破坏-差距扩大的怪圈.本文通过分析产业生态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间作用的内在机制,创造性的提出了通过发展产业生态化,来实现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的和谐统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态水网具有一定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促进了邯郸市区域经济的发展.邯郸生态水网对区域经济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对邯郸生态水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几大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旨在促进邯郸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指出应正确认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确定文化经济对促进泛珠三角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应抓住机遇,迎接文化经济挑战,积极探索泛珠三角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西部区域生态破坏的外溢效应和生态区位的特殊性,决定了西部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构建合理的区际生态补偿机制,调整相关利益主体生态及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获得区域整体生态状况的优化,并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区域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兼论十堰市生态经济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一个较大的缺失就在于:基本未涉及生态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忽视了经济一体化经济效应的产生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应建立在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之内。鉴于此,本文将基于区域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框架,探讨生态经济发展的模式。认为十堰市只有通过"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生态民生共同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才能解决解决生态、民生、城乡和区域等方面的矛盾,走出一条生态协调发展的道路,实现整个区域的生态与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薇 《商业时代》2012,(20):139-141
北京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京津冀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循环过程与小区域的循环相互联系与交织。区域发展循环经济要注重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分析问题,将京津冀区域作为整体构建,以全面提升整个区域的资源利用效率及生态经济效率。基于区域生态经济学理论,本文构建了包括水资源循环系统、能源循环系统、生态产业循环系统、交通循环系统、环境循环系统和信息循环系统六大部分的京津冀生态经济圈,并提出了区域生态合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态经济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高成本产业,需要强有力的科技依托.本文在对协同商务理论阐述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协同商务在区域生态经济发展中的经济效益、资源配置和信息共享等优势,从生态企业内部的网络化管理、生态产业的协同商务体系和区域层面的协同支撑体系三方面探讨了区域生态经济的协同商务模式.  相似文献   

8.
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也是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当前区域生态经济的研究现状以及构建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进行分析,建立了区域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重点指标进行说明,使其能够较好的分析区域生态经济建设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区域的生态经济效益,加快推进我国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性环境恶化问题的日趋严重,生态安全已经成为现代任何一个国家环境政策实施对象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构成要素.区域生态安全是构成国家生态安全的个体,保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问题是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实现区域生态安全不仅要以社会、经济、文化、道德、法律和法规为手段,还要因地制宜.以其独有的区域特性作为研究区域生态安全的基准,以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新需求为目标逐步进行.本文从区域生态安全的概念、特性、研究意义及保障体系等几方面人手,提出了一些关于区域生态安全保护措施及法规的建议,以促进区域生态安全保护的立法和实施.  相似文献   

10.
森林旅游生态补偿的生态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是以生态价值补偿、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理论基础.森林旅游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在开发利用森林旅游资源的同时,必须要对其进行生态补偿,并通过生态伦理规范的约束,达到森林旅游区社会、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同时,构建生态伦理与实施生态补偿,也是森林旅游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构建和谐旅游,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海南热带观光农业与民宿旅游业的结合对提升海南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水平极具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海南热带观光农业与民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从生态经济视角进行农业与酒店旅游业耦合关系的分析,希望可以对海南区域农业生态修复、海南区域民宿产业和海南区域经济发展构成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财贸研究》2020,(3):43-48
通过深入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内部经济发展情况与外部发展环境,结合区域自身禀赋和发展优势,研究发现:淮河生态经济带整体经济实力弱,内部发展差距大,产业升级空间大;外部有多个省会城市及经济强市环绕,是区域经济的洼地。在区域特征方面,淮河生态经济带地理区位优越,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但也存在行政分割严重的问题。未来,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转变区域发展导向,从经济主导转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推进;转变区域发展动力,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核心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转变区域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变区域空间格局,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大庆市作为资源型城市,随着石油资源产出的调减,导致产业结构逐渐失衡,缺乏接续替代产业等问题日益凸显,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相关产业政策的助力、区域一体化资源共享的带动、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以及在生态保护前提下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共赢来解决目前大庆市产业结构优化存在的问题,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个经济区域的范围内,以人为中心的主系统和自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协调发展关系。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问题。本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循环经济理念和系统论、生态学理论以及生态足迹理论,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从而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态经济模式是一种涉及经济、社会、生态和区域经济协调等多种因素的发展模式。湖南西部是一个生态脆弱,但同时又是一个生态区位极为重要的区域。文章探讨了湖南西部生态经济建设制度机制创新的需求,分析了该区域生态经济建设制度机制创新的障碍,提出了湖南西部生态经济建设的宏观和微观制度机制创新,即宏观中的法律约束、政府协调、市场价格、生态补偿和转移支付机制,微观中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生态经济联系机制。  相似文献   

16.
潘悦 《现代商业》2014,(11):57-58
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成为影响或制约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协调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区域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追求的目标。延庆县位于北京市西北部,处于城市生态涵养区,其生态环境状况不仅对当地而且对北京的生态质量和社会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延庆县为例,分析生态经济问题,并试图寻求对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全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在显著提高社会财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由于在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结构性政策缺位,造成了生态和经济建设利益相关者的分配不公平.这种生态保护和经济利益关系之间的扭曲,解决的关键是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调整相关利益者的分配关系,促进生态经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樊昀瑛 《现代商业》2012,(36):113-114
在社会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传统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更加节约的生产模式,正在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而在当前情况下,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普遍重视,尤其是在区域经济和生产经济的视角下,产业生态对产业和产业中企业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本文基于这样的思想,对区域经济视角下产业生态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为了区分,对生态产业与产业生态的含义进行了解释,然后,讨论了产业生态和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联,最后,从不同的视角对给出了基于产业生态经济思想的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区域经济生态资源的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提到了一个高的、全新的角度来思考,区域经济怎样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认清当前形势,找出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提出构建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区域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地方行政分割,造成重复建设,区域同构;单一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社会效益等.应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加强宏观调控;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打破区域间的市场分割,逐步建立全国性统一市场;进一步发展各地区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形成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