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与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是由若干区域所组成的,区域相对于国家而言,既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要求,又承担国家整体发展的功能,因此,科学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对于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家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区域发展战略在战略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必须兼顾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和地区发展特色。  相似文献   

2.
经济发展区域化是世界经济格局发展演化的一种潮流。在这一潮流中,东北亚区域经济如何发展正为世人所瞩目。本文从界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及类型入手,以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为依据,对东北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构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选择实施“两国一城”战略模式是实现此项战略目标的关键。“两国一城”战略从根本上说是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分为优惠关税区、个别商品的一体化、自由贸易区等八种类型。黑河市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一体化发展最理想的模式选择是自由贸易区模式中的自由边境区模式。  相似文献   

4.
区域集成创新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集成创新路径选择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相适应,区域集成创新模式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与质量。提高区域集成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一方面,可以选择与区域环境相适应的区域集成创新模式;另一方面,可以优化环境以适应特定的区域集成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杨学峰 《特区经济》2008,(6):184-185
改革开放以来,信阳区域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基于对信阳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因素的科学、合理分析,应该选择"靠农业强基,靠工业腾飞;开放与开发并重,开放带动"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  相似文献   

6.
海南区域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配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南建省办特区20年来,经济取得巨大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醒认识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以及现实、潜在与后发优势,客观分析海南经济发展及其战略设计的缺陷与不足,对于海南区域发展模式选择与产业结构战略创新,经济又好又省发展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地区发展战略必须接受国家区域发展总战略的指导 ,又必须具有地方特色 ;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在处理二者关系时 ,应遵循全国一盘棋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 ;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建设的原则 ;开放的原则。要按照这些原则 ,建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体系。  相似文献   

8.
1979—1991年间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原因及其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9-1991年间,中国实施了以内地为重心的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向以东部为重心的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伴随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展开,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出现了经济重心向东部沿海倾斜的显著特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迅速拉大,由此形成的效应决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从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要在同质化中突围、升级和持续发展,建设区域品牌是必然的战略选择.依托产业集群,利用群体效应形成的区域品牌,已逐渐成为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福州区域品牌培育与建设显得滞后,区域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不高,缺乏应有的影响力,必须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开展区域营销,发展区域品牌;建立区域品牌建设的内生机制;营造区域品牌建设的外部环境;增强区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模式、路径与动力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有特定内涵,并在实践中可形成不同的主导模式和演进路径。区域品牌建设又隐含着若干动力机制的综合作用,它们构成区域品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驱动力。各地应结合自身的产业现状和特点,灵活运用区域品牌理论,选择合适的区域品牌发展战略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基本上经历了非均衡发展战略一协调发展战略一统筹发展战略三个阶段。区域发展战略的嬗变,既体现了作为发展战略必须具有的继承关系,反映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决策层不断总结区域发展的经验教训,对区域发展内在规律认识的逐渐深入.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12.
区域工业循环经济近期战略重点和战略转型模式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慈福义 《特区经济》2006,(2):276-278
我国各地区在积极进行工业循环经济试点,但由于对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时间短,各地对工业循环经济近期战略重点和战略转型模式的选择还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该文尝试探讨区域工业循环经济近期战略重点的选择原则及其在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地带的应用、中国三种主要生态环境类型区的工业循环经济区域战略转型模式。  相似文献   

13.
区域发展的要素耦合模式是一种效益兼顾、协调发展的优化模式,锦州市作为辽宁五点一线战略一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目前还没有起到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而经济—环境—旅游耦合模式是其实现诸要素良性互动,相互支持,破解发展瓶颈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人口空间分布与资源环境条件匹配度不高,区域发展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区域优势发挥不充分,特色化发展态势尚不明显。"十三五"期间,必须紧密结合区域特点和优势条件,突出区域主体功能,紧抓区域发展着力点,加快推进区域特色化发展,才能实现安徽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相似文献   

15.
李宪建 《改革与战略》2008,24(12):123-126
推进海峡西岸环三都澳区域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环三都澳区域发展现代服务业还存在着思想观念转变滞后、城乡结构转变滞后、制造业发展方式转变滞后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等方面的障碍。文章指出,要加快环三都澳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其路径选择主要包括夯实市场基础、加强规划引导、放宽市场准入、优化生态基础、健全行业规制等方面。现代服务业事关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正确处理若干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杜鹰 《中国西部》2012,(13):19-21,18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区域发展战略是国民经济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好区域问题,不仅关系到不同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关系到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区域发展问题。“十一五”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大积极变化,但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区域差异与中国经济发展之路密不可分。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战略的改变旨在缩小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迅速扩大的区域差异,平衡中国经济发展。将来,中国将继续贯彻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运用资本流动、加强区域经济和制度引导的手段进一步缩小各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各区域经济共同稳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和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决定区域经济格局的基本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从产业非均衡,转变为区域非均衡模式。由于人口流动因素的存在,区域不平衡格局还会进一步扩大。正确的战略选择,不是逆自然趋势而动,而是在淡水丰富的东部地区按照都市圈(带)的设想来推进城市化。因此,中央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上负有重要的协调、规划和组织实施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陈栋生 《浙江经济》2007,(10):14-15
区域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平稳、健康、高效运行的前提,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与任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要不断加深对区域发展规律的认知与把握,贯彻落实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并以实践中积累的新经验、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不断充实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地区普遍繁荣共同富裕的新格局终将实现。[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由非均衡发展进入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甘肃只有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总体框架内,充分利用好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后危机时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和宏观环境,善于利用好资源优势,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形成"新能源产业——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三位一体式发展模式,才能推动和支撑甘肃的区域发展战略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