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雄安新区的设立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能全力吸纳和集聚高端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对于打造全球化、区域化的地方创新生态体系具有重大意义。京津冀三地政府在助推雄安新区产业聚集过程中应该摒弃零和博弈思想实现正和博弈,构建京津冀政策协同机制,实现雄安新区产业园区带动作用。本项目结合京津冀内在协同机理,分别从京津冀三地政策协同的外部保证条件、京津冀三地政策协同的具体实施机制两个方面探讨了京津冀在助推雄安新区产业聚集过程中的政策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2.
设立雄安新区既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又是贯彻落实五个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示范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从京津冀内部发展格局来看,雄安新区设立的现实逻辑是解决京津冀区域差距过大,多种区域病并存,区域内部不同行政区域间利益矛盾与冲突不断,要素流动不合理等协同发展问题,进而实现构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和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从区域发展生命周期规律来看,雄安新区设立的理论逻辑是促进北京和天津成为典型的高水平要素净流出区,河北成为典型的要素净流入区这种京津冀协同发展理想目标的具体安排。而实现雄安新区战略目标需要处理好十个关键问题,即雄安新区设立的主要意图,主要定位,建设规模,将承接的功能,建设速度,建设模式,人地协调,行政建制,政策支持,以及对雄安新区未来的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3.
"环京津贫困带"问题的破解关系到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以往文献从多个方面阐述了"环京津贫困带"的形成原因,而本文则发现京津冀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产生的"集聚阴影"效应是"环京津贫困带"形成的重要原因。在此背景下,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采取"以地为主"的政策,构建新的增长极,实施城市群层面的多中心空间战略。针对中国13大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实证研究也证明多中心是城市群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要抓住雄安新区建设机会,使之成为破解"环京津贫困带"问题的空间载体。为此提出三个方面的思考:第一,雄安新区的成功与多中心战略能否提高整个区域的绩效密切相关;第二,雄安新区需要进行科学定位,摆脱对北京的依赖,成为一个独立的中心城市;第三,雄安新区发展要将坚持政府积极引导和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雄安新区建立的目的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树立区域发展的典范。要依靠创新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社会、生态可持续协调,其核心是发展创新型产业。北京与雄安新区在创新方面具有基于产业分工的协同互补关系和竞争合作关系,二者的创新合作应围绕"产业"这个关键点展开,在产业政策制定、产业服务、创新要素流动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5.
保定市有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雄安新区建设的重要机遇。应借助国际班列的开通,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推动区域优势产品走出国门、走进中亚及欧洲,推动保定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深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大开放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心区域特色小镇建设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雄安新区国家重大战略的提出,京津雄围合的三角区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中心区域。特色小镇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创新,也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心区域特色小镇建设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心区域为对象,通过态势分析法辨析了中心区域建设特色小镇的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研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心区域的定位和特色小镇的建设路径,提出了中心区域的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雄安新区获批设立以来,国内官员、学者和国外机构围绕新区的优势条件、功能定位、规划建设与未来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国内外经验借鉴、问题风险等方面发表了看法,许多观点对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与发展具有指导或参考价值(1)。通过对这些观点的分析、梳理和总结,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雄安新区的发展条件、发展定位、规划建设、内生发展及现实问题和潜在风险,同时也可以看出国家开发建设雄安新区的战略意图和紧迫性。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和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雄安新区必将肩负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引领时代发展,带动京津冀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加快京津冀人才协同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目标的智力支撑和重要保障。本文在对京津冀人才协同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京津冀人才协同发展具体对策:顶层设计引领人才互通;载体建设加强京津冀人才集聚;健全京津冀人才服务体系;打造雄安新区人才合作交流示范区。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设立雄安新区是党中央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雄安新区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是河北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区。自成立以来,雄安新区高点定位、高起点布局,过去六年取得了一个良好的开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为雄安新区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强大势能。雄安新区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使命和新任务,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需要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构建自身的产业体系,以数字城市建设为目标助推数字经济发展,加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推动有吸引力的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投融资机制,构建精准的承接转移与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0.
综合运用区位分析法和历史比较法,通过回顾总结2000-2015年京津冀地区内部主要城市的演变历程,特别是通过比较分析天津市滨海新区和河北省曹妃甸新区发展的经验得失,提出了对雄安新区城市职能定位、发展路径和未来管理体制的思考和建议。主要结论包括:(1)在职能定位上,建议将雄安新区明确为首都副中心,赋予其一定的首都文化和国际交往职能,在空间上与首都核心区(中央政务区)和北京(通州)副中心形成"一体两翼"小三角首都功能区;建议充分考虑京津冀地区发展的现状和历史,重视发挥唐山的作用,打造"京津唐一体化"的大三角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功能区,进而形成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双引擎——"大小双三角核心功能区"。(2)在发展路径上,建议雄安新区走一条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道路,既发挥好中央支持政策和国家战略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同时也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雄安新区于2017年4月1日建立,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国际级新区。雄安新区的地理位置为京津冀三角形的中心地带,但现阶段雄安新区整体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目前,雄安新区正在向高新技术产业、绿色金融方向转型升级,为达到《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总体要求,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加速该地区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以全面的金融服务为支持。对此,我们对雄安新区现有产业及金融服务需求的现状进行了调研,以三地特色企业为样本,进行分层抽样,统计相关数据,绘制相关统计图。对雄安新区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金融需求有了初步了解,并且结合相关文献,为雄安新区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与金融需求提出有针对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雄安新区的设立加之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必然会给河北省改革建设,尤其是经济发展带来崭新的景象,国家必然会对北京企业向河北转移的各事项做统一部署。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在新区建立伊始,就用法律为新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成为雄安新区经济发展议题的重中之重,这对雄安新区的法治尤其是经济法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应把握好新区经济建设中政府调控监管、市场经济与法治之间的辩证关系,结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对新区的经济建设严格要求,尤其注重在立法上对新区经济建设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在梳理京津冀地区国土空间协同治理70年历程的基础上,从协同理念、协同主体、协同对象和协同路径等维度,对城镇空间、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等三类国土空间的协同治理过程特征进行了系统总结;基于对传统城镇化模式下人口和土地增长模式的研判,从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使命出发,分别从区域国土空间功能重构、区域基础设施和雄安新区的发展定位等角度,提出未来京津冀区域国土空间协同治理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雄安新区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对于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与《中国经济人》在2017年8月,从非首都功能疏解、雄安新区对京津冀发展的影响、雄安新区的基本情况判断、雄安新区建设与展望、雄安新区的体制机制创新等5个方面出发,设置25个问题对国内研究经济学的专家及学者群体进行定向问卷调查。调查发现,研究人员对雄安新区的发展与建设普遍持乐观态度,但乐观中也带着审慎,他们并不认为雄安新区的宏大目标能轻易实现,研究人员们普遍认为雄安新区需要经过30年左右的建设与发展时间才能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雄安新区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对于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与《中国经济人》在2017年8月,从非首都功能疏解、雄安新区对京津冀发展的影响、雄安新区的基本情况判断、雄安新区建设与展望、雄安新区的体制机制创新等5个方面出发,设置25个问题对国内研究经济学的专家及学者群体进行定向问卷调查。调查发现,研究人员对雄安新区的发展与建设普遍持乐观态度,但乐观中也带着审慎,他们并不认为雄安新区的宏大目标能轻易实现,研究人员们普遍认为雄安新区需要经过30年左右的建设与发展时间才能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三年来,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13—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由13.7提高到17.1,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未来京津冀要实现协同发展应加快天津、石家庄次级经济中心的培育,科学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打造产业协作平台,实现环境的协同治理。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顺利的进行,需要稳定的制度和行之有效的政策为保障:政策调控手段需要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尽快转变到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实现产业高效协作;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资源环境负荷;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关注交通软硬件环境的提升;提升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能级;尽快建立京津冀利益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为廊坊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廊坊位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中部核心功能区",战略地位独特,创新资源密集,产业基础良好.本文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226"讲话以来,廊坊与京津创新合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挖掘创新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并针对问题提出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城作为解决城市病和探索城市发展模式的有效手段和措施,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西方国家进行了理论探索与实践。国内外经验表明:规划建设新城新区能够疏解大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都市圈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布局转变,提升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总结国内外新城新区的演化历程和建设经验,探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同时结合雄安新区的自身优势,对其如何更好贯彻新发展理念,有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城市发展新标杆进行建设思路分析。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交通一体化水平提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仍面临京津冀占全国经济份额下降、区域内部差距扩大以及区域空间结构有待优化等新问题。下一个十年,京津冀地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最新要求实现新作为,努力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结构优化、联系紧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富裕的、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相似文献   

20.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设立雄安新区的决定,地域包括河北省雄县、安新县、容城县和周边其他地区。雄安新区的设立是党中央的一次重大决策。新区的设立必将给我国经济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雄安新区承担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作用,是党中央为解决京津冀发展不平衡采取的新举措。建设绿色智慧新城、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是建设、发展雄安新区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新区所在地大气环境不容乐观、水环境不理想、生物多样性有待进一步改善。面对以上问题,立法机构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环保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本文在此基础上针对新区的环境问题提出了保护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