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外国投资者沉思中国经济的健康以及演变中的中国奇迹的最终持续性,其中一个焦点就是中国最大的银行的坏帐水平。  相似文献   

2.
中央对股市的政策调控,目标是要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以防止资本市场出现过热。由于这些政策目前尚处在开始实施阶段,所以效果还不明显。但一旦实施到位,证券市场将会出现较大的结构性调整。未来央行采取的利率政策和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是影响股市的重要因素,虚拟经济过热将会直接导致实体经济过热,因此,政府决策部门不仅要以CPI作为调控经济的目标,还要监控资产市场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3.
张丽 《特区经济》2011,(4):289-291
马克思在19世纪就对虚拟资本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国内学者结合当前世界经济与金融发展的新情况重新定义了虚拟资本的内涵与外延,并提出了以研究虚拟资本运动为核心的虚拟经济学说。虚拟经济的理论研究包括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虚拟经济活动中的制度因素、虚拟经济中风险的产生和防范、以及虚拟经济的评价体系等。大量经验分析证实虚拟经济的运行存在独立性,虚拟经济通过影响货币流动性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虚拟经济的稳定性对整个经济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艳会 《中国经贸》2009,(24):108-108
本文认为,虚拟经济在吸纳过量流动性的同时创造流动性,流动性配置失调又进一步推动了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非均衡发展,虚拟经济中的流动性由过剩到崩溃是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因此,流动性配置应以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均衡为前提,避免流动性在虚拟经济中过度扩张的治本之策是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危机管理应重点关注流动性管理。  相似文献   

5.
对人民币汇率和通货膨胀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发彬 《亚太经济》2007,(6):31-35,30
2005年7月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兑美元呈现加速升值的走势。与此同时,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扬,人民币国内购买力呈贬值态势。物价的上涨使大多数劳动者无法从人民币汇率升值中受益,也将使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现象难以持久。本文认为在当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仍存在升值预期下应未雨绸缪,积极疏导流动性过剩,稳定物价水平。  相似文献   

6.
黄金非货币化为美国向世界提供大量美元敞开了大门,美国持续的经常项目逆差,导致了全球流动性迅速膨胀。全球流动性膨胀推动了虚拟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而全球化的虚拟经济爆炸又进一步推动了全球性的流动性膨胀。世界进入空前的经济繁荣时期,也会很快进入空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7.
流动性储备是流动性概念的延伸,考察对象是虚拟经济部门中的货币滞留量。虚拟经济的运行离不开滞留在股市、债市、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以及银行间市场和黄金等市场上的资金,这些资金按照某种规律在虚拟经济部门之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流动不已,影响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这些部门的资产交易量,从而影响着货币政策的效果以及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本文以中国虚拟经济主要部门的数据为基础,对虚拟经济的流动性储备数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虚拟经济中的流动性储备近年来已占M2的10%~15%,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则是虚拟经济中流动性储备最主要的两个部门。虚拟经济的“流动性储备池”功能在相当程度上可作为外部货币冲击的缓冲器,利用好虚拟经济的流动性储备池功能可以更好地进行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高度依赖出口的状况短期内不会改变,这就意味着持续双顺差导致的资金大量流入的状态不会在短期内改变。在中国金融资产数量和品种有限的情况下,外部输入的流动性膨胀必然引起资产价格上升,加上流通中的人民币缺乏退出机制,持续的流动性膨胀将逼使中国经济走向经济泡沫化的途径,并使得紧缩、扩张、再紧缩、再扩张的循环周期越来越短。吸取日本泡沫经济的教训,借鉴美国经济虚拟化的有益经验,建立以数量和品种扩张为主的虚拟经济系统,充分发挥其流动性储备池的功能,一方面有利于建立人民币的输出渠道,从而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另一方面也能建立消除流动性膨胀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认为虚拟资本是在信用基础上产生的对资本或资本收益的索取权凭证,并说明以资本化定价方式来定义虚拟资本存在缺陷;指出房地产、知识资本、无形资产、各类艺术品和其他收藏品并不属于虚拟资本;虚拟经济是只涉及虚拟资本的生产和交易而与现实资本的流动无关的经济活动,它的内容与金融活动完全相等。与金融活动相比,虚拟经济更侧重于对经济活动的本质性把握;阐述了泡沫经济并不是虚拟经济的特有现象,现实经济也会出现泡沫。  相似文献   

10.
虚拟经济从字面上讲是对立于实物经济的,但人们对实物经济的理解是不同的,目前许多人把信息(网络)经济和经济中的货币化部分理解为虚拟经济,虽然这种理解可以突出虚拟经济的特征,但并不能把握虚拟经济的本质,问题就在于是否真的存在一种“实物经济”。在这一问题上,传统的经济学给人们造成很大的误解,使人们误以为人们所追求的只是一种物质生活,其中生产物质产品的“技术”是最重要的,但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因为人们所追求的快乐并不只是来自于物质生活,而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史论坛”2 0 0 1年 12月在北京召开“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讨论会 ,主要就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中国传统经济的研究进行了热烈讨论。会议由《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和首都师范大学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历史所、近代史所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等单位的 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下面就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一、关于中心论吴承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认为 ,批判欧洲中心论而创立一个中国中心论 ,这是不健康的。柯文和弗兰克都有这种倾向。不过柯文主要是要求…  相似文献   

12.
张捷 《环球财经》2010,(9):69-73
在面对通胀的风险下,笔者呼吁,我们需要的不是加息而是降息,同时更快地发展资本市场,促成更多企业IPO进入资本市场吸收流动性,减缓通胀压力,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消化过剩的流动性。而在这其中,如何使普通老百姓收入得到提高,而不是置他们于通胀下首先被掠夺的困境,是问题的焦点。如何保护本国资源与实体经济企业,是问题的核心 ,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入手,结合虚拟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提出了优化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工业、投资、进出口、贷款几项指标的高幅增长引起了有关部门和经济学界的关注,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过热一时成为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5.
发达国家刺激经济中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金融危机中,传统货币政策在主要发达国家已失去了操作空间,为了维持虚拟经济的稳定,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被大规模使用。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是在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时的一种非传统货币政策,也是虚拟经济高度发展背景下的一种必然选择。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对未来经济却存在着诸如通货膨胀风险等负面作用,同时这一政策的平稳退出也将是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发展存在"资源之咒"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是否存在"资源之咒"现象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资源禀赋、政府干预度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地区层面的面板数据,对中国经济是否存在"资源之咒"的问题进行了经验检验。研究发现:(1)在控制住海港距离、政府干预等因素后,"资源之咒"在中国并不明显;(2)资源禀赋与政府干预因素在中国不是正相关关系,而是呈现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王瑞 《中国经贸》2011,(14):205-205
目前全球虚拟经济总规模大约超过实体经济200多倍,虚拟经济正反馈机制的杠杆效应以及投机性套利性等特性对公允价值的计量、会计预测职能的增加提出了新的思考;对我国经济安全、国民财富的保值增值提出了新的挑战。保持清醒头脑,如何在过度虚拟经济的“繁荣”中立于不败,是需要我们思索的。  相似文献   

18.
王岩光 《发展》2007,(8):63-63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近三十年的历程的确取得了惊人的成绩,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改革是对待重大问题的必然选择,而改革自身也会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与一项改革相关的其他配套改革是否同步直接关系到这项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对日本泡沫经济的再反思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曾经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和大加颂扬的“东洋奇迹” 在世纪往往之末却掉了萧条的陷阱,而且至今仍未看到其真正走向复苏之路的迹象,与经济兴衰与共的“日本模式”也受到了先扬后贬的礼遇,“日本模式”真的过时了吗?本文试就对导致日本萧条的根源-“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崩溃的过程及其产生的原因做一简略的分析,并对发展中国家在推行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所应注意的问题做些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李晓红 《特区经济》2009,(2):210-212
流动性过剩问题是近几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头痛的问题之一。有关流动性问题的研究一直是我国宏观经济研究的热点,国内学者对流动性问题进行了大量的阐述。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流动性过剩在我国的表现及根源,指出我们解决流动性过剩除了传统使用的"堵"的方式外,关键还在于疏导,用好过剩流动性以促进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