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农村环境治理是实现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由之路。在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下,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明显改善,但农村地区幅员辽阔,污染源复杂,治理难度较大。现阶段农村环境治理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制度供给缺失,治理主体单一,盲目发展经济等困境。进行农村环境治理要以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为准则,加大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强化部门监管,提升民众环保意识,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环境遭到破坏以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现象屡见不鲜。国家对农村环境治理问题很重视,相关文件的出台要求致力于农村环境治理中。本文对农村环境治理引入PPP模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以及PPP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阐述,努力优化农村环境和提高农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依托政府兜底式的封闭式环境治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农村日益复杂的环境治理需求。消解农村环境治理困境的核心在于,一方面通过协商沟通、塑造共识、内外激励,构建主体信任、合作认同与集体行动的农村环境治理机制,提升政社环境合作治理能力;另一方面以党组织、制度、资源要素嵌入农村环境治理场域,为农村环境治理参与主体提供行动基础、行动规范与行动条件。本文运用“政社合作—结构嵌入”的分析框架,基于D县H镇的环境治理案例考察认为,农村环境善治需构建政府有限引导、社会良性参与的环境合作治理格局,重构农村环境治理的嵌入结构,建构“自治、德治、法治”三治结合的农村环境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策略进行梳理,剖析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形势和所面临的挑战。综合已有研究资料和边疆地区农村环境治理特点,提出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需构建政府主导、第三方参与、村民为主体的多元参与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PP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并逐渐被应用于农村环境治理领域。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阐释了当前中国农村环境治理失灵的多重困局以及引入PPP模式的治理优势,并基于全国东、中、西部6个案例从效率、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角度对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有效性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应对农村环境治理失灵的多重困局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现实检验也表明,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缺钱、缺技术和缺人员问题,有利于区域间环境公平状况的改善。但是,PPP模式极为复杂且在实践应用中面临诸多困境,包括欠发达地区市场竞争不充分、项目合作企业过度强调利润导向而忽视社会责任、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弱、农民和村集体被边缘化等。进而言之,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相匹配的治理能力、多元主体有效参与等),PPP才会成为中国农村环境治理的新模式。因此,需客观且辩证看待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其具体实施要因地制宜和审慎推进。  相似文献   

6.
张志胜 《南方农村》2011,27(4):64-68
农村环境决定、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社区建设目标、机制及途径的选择,环境治理因此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建设则是环境治理的合适栽体。针对农村环境恶化导致的社区建设困境,本文认为,只有从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建立社区性环保组织,完善社区管理机制以及规划和建设生态型社区等方面着手,才有可能促使农村社区建设与环境治理互生共荣、同质发展。  相似文献   

7.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为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绿色发展视野下,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环保立法滞后、环保执法力度不足、法律援助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因此,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建立适应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特点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8.
社会资本的信任、规范和关系网络要素对农村环境治理具有重要价值,但这些要素并不总是发挥积极作用。农村特殊信任的存在、制度信任的缺失、社会规范的失效、关系网络异化和缺乏等对环境治理有负功能。农村环境治理要重视社会资本因素,重构农村社会信任体系、复建环境保护共识性规范、构建环境合作网络和制度化参与平台。  相似文献   

9.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环境质量的提升。农村环境污染对农村经济与环境产生了较大的损害,不利于美丽乡村建设。要想快速改善农村污染问题,提升农村污染防治效率,有必要完善农村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但是,针对我国农村污染的法律并不完善,不利于政府、环保部门以及污染主体等各类主体承担环境治理责任,需要基于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主体要求,不断完善农村污染防治法律规范,强化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制与执法监督,提升农村环境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村数量多,地域差异较大,环境治理不均衡,部分农村人居环境令人堪忧。通过走访部分农村,了解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提出优化人居环境的路径,为河南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参考,积极为广大村民创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1.
沈琴 《农村经济》2023,(3):87-97
农村环境治理问题,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与实施,事关农村地区的稳定发展。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倡导由政府、市场和农民等多元主体合作治理。但在实践中,由于政府和市场治理的越位和错位,导致农民治理的缺位,阻碍了各主体合作态势的形成。为此,“三治融合”环境治理模式利用民主力量、强制力量和柔性力量形成合力,以农民自治为基础,以法治和德治为保障,为农民参与环境治理困境提供化解路径,也为创新农村环境治理摸式提供了新视角。构建“三治融合”环境治理模式,需以农民参与夯实“三治融合”的自治基础;以法治建设完善“三治融合”的制度保障;以道德教化健全“三治融合”的价值支撑。  相似文献   

12.
农村环境问题特别重要又特别复杂。当前环境治理体系未能充分考虑农村环境问题的特殊性,无法有效应对环境问题。国家需启动"环保下乡",从法律政策和资金、技术等方面加以引导和支持,确保农村环境治理符合实际,富于实效。  相似文献   

13.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为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要完成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离不开乡村振兴。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国家农村环保立法滞后、环保执法力度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建立适应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特点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14.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主要是针对垃圾污染、水污染、工业污染等问题的治理,从城乡融合的角度来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目标更应注重整体性和统筹治理。协同推进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模式的多样化、治理手段的丰富化,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需要依靠更多的主体参与,同时也需要政策和技术的支持,更加需要通过统筹处理来减低成本,形成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15.
将农村环境治理纳入法治轨道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我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法治化进程中仍存在立法不完善、执法不力、诉讼救济难、法治意识淡薄等障碍,需要从完善农村环境治理法律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健全司法体制、培育环境法治观念等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6.
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体制创新——以浙江省长兴县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上升相对应的是中国农村环境的不断恶化,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日益受到威胁。农村环境所具有的公共产品特性、强外部性、地域性及公共产权属性决定了环境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中国农村环境治理中,普遍存在着治理主体缺失、治理资金投入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浙江省长兴县针对农村环境治理的特点和本县实际,以乡镇卫生为突破口,推出农村“创卫”工程,并通过领导体制、实施体制、监督机制、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创新,在短期内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长兴县农村“创卫”工程对于现阶段的县域农村环境治理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显著,需要政府和居民共同努力,加强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角度下,农村环境治理方案逐渐优化,但由于资金短缺、保护意识薄弱、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导致环境治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因此,需要在现有的农村发展环境下,不断地进行改进和提升。介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构建的联系,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环境治理的对策,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问题日益严峻,甚至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虽然各级政府不断积极探索和解决相关问题,但缺少与之相对应的法律制度上的顶层设计。鉴于农村环境治理法律依据不足的现状,应进一步构建农村环境保护制度框架、完善环境投入、补偿、监督制度,完善相关法律责任制度和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19.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以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基于政策网络理论视角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主体网络,根据人居环境系统模型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目标网络,建立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仍然存在国家宏观政策适应性和调控效果不足、基础政府政策执行有偏差、专业人才匮乏、村民参与度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强化政策顶层设计、优化治理资源配置,完善治理法律体系、健全监督管理体制,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规划建设布局、提高农村景观“颜值”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制约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现实中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更多依赖于行政手段。与行政手段相比,法律手段更具有约束力,且更加严格、明确。构建更为完善的农村环境治理法律机制,能够为环境治理提供方向指导和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