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依据DPB原理,在SBR体系中,对以NO2^-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聚磷菌(DPB)进行筛选与富集,分离出一株高效的短程反硝化聚磷菌,并命名为菌株Gi。对其进行生化指标的鉴定,并分别通过好氧聚磷实验和缺氧反硝化聚磷实验研究反硝化聚磷菌Gi的脱氨聚磷效能。结果表明:①鉴定Gi菌属于肠杆菌科的细菌。②Gj菌不产氨、硝酸盐还原和亚硝酸盐还原均为阳性、有异染粒,证明Gi菌为可利用NO2^-为电子受体发生反硝化作用并产生氨气的短程反硝化聚磷菌。③Gi菌不仅在好氧环境下有聚磷效果,其中磷去除率为12%。而且能在缺氧环境下吸磷的同时把硝酸氦还原为氨气,从而达到高效的脱氦除磷效能,磷去除率为40%,氦去除率为46%。进一步证明Gi菌为高效的短程反硝化聚磷菌。  相似文献   

2.
《价值工程》2015,(28):251-252
畜禽废水含高浓度有机质和氮,其任意排放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为了有效治理有机质和氮对环境的污染,研究畜禽废水除碳脱氮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当前主要的畜禽废水除碳脱氮技术,如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厌氧氨氧化技术、产甲烷反硝化技术等,阐述了各种处理技术的工艺原理、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指出了畜禽废水除碳脱氮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王丽萍  李心海 《价值工程》2010,29(35):38-38
本文介绍了城市污水过程中氮的去除和转化规律及处理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在处于好氧阶段的反应过程中,在去除有机物和进行磷的吸收的同时,进行硝化反应并且控制硝化反应进行到亚硝酸型硝化结束,然后进行缺氧反硝化,以达到脱氮的目的。在去除有机物的同时,氨氮也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在反硝化的过程中,硝化氮被转化成氮气,通过硝化和反硝化,使总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去除。  相似文献   

4.
李俊峰 《价值工程》2012,31(5):293-294
采用预曝气—水解酸化-硝化反硝化工艺处理明胶生产废水,水解工艺对进水悬浮物去除效果和有机氮的氨化作用明显,硝化反硝化可将水解产生的NH3—N全部转化。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在进水COD为2500mg/L、氨氮为200mg/L的情况下,系统出水COD<60mg/L,氨氮<10mg/L,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5.
《价值工程》2016,(13):12-15
当前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状况不容乐观。生物反硝化技术作为修复硝酸盐污染的地下水有效方法之一,最为研究者所青睐。而在生物反硝化过程中碳源、C/N比、硝酸盐浓度、温度、p H值及水力停留时间(HRT)等是影响反硝化有效进行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研究者对影响反硝化因素的研究,同时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曹政柳 《价值工程》2022,(21):81-83
本文通过分析反硝化深床滤池的工艺原理,以无人值守为原则,合理的设计反硝化深床滤池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仪表系统,并设置相应的PLC控制程序,使得反硝化深床滤池可以全自动化运行。反硝化深床滤池的自动化运行极大的减少了人力的投入,提高了滤池的运行效率,有效的达到了水质排放标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去除饮用水中的硝酸盐,是水质净化的重要内容。生物反硝化法优点突出被广泛应用。而如何将电化学产氢与氢自养生物反硝化方法更好的结合必定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热点课题。  相似文献   

8.
去除饮用水中的硝酸盐,是水质净化的重要内容.生物反硝化法优点突出被广泛应用.而如何将电化学产氢与氢自养生物反硝化方法更好的结合必定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热点课题.  相似文献   

9.
《价值工程》2018,(16):201-203
详细介绍了印染废水中氨氮和COD的去除原理,并通过中试试验进行验证,证明了某印染企业生产废水在水解酸化后,利用同步硝化反硝化原理可以对水中主要污染物进行有效处理,使得出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以短程硝化-反硝化为主体的强化A/O处理工艺采用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不仅可以高效地去除焦化废水中的酚类物质,也可同时满足氨氮及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是一种较完善的焦化废水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1.
张国宁  吴世晗  蔡广潞  吴培 《价值工程》2011,30(14):313-315
为更好地实现好氧反硝化菌的脱氮性能,本研究基于前期筛选的一株好氧反硝化菌pseudomonas putida AD-1,从脱氮效率及产酶角度考察其不同CODcr/TN和DO下的反硝化脱氮性能。在一定CODcr/TN范围内,CODcr/TN与培养24h后的菌株脱氮效率及ORP的减少量均呈正相关。当CODcr/TN为20.7时,脱氮效率为59.68%;当CODcr/TN为2.1时,脱氮效率仅为7.53%。培养过程中NO2-N浓度虽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却呈上下波动状态。AD-1菌的ODO在4.82 mg/L左右,与大多数的好氧反硝化菌相比具有更高的氧气忍受浓度。通过SDS-PAGE蛋白电泳可以明显看出不同DO下菌体与反硝化相关的蛋白表达差异性,为进一步研究好氧反硝化菌产酶特性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页岩炼油废水主要来源于干馏水盆废水、瓦斯脱水、冷却系统废水、洗涤系统废水及少量生活污水。由于油母页岩干馏工艺的独特性,致使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SDN工艺处理页岩炼油废水的工程采用强化反硝化-硝化工艺(简称SDN)工艺处理页岩炼油废水,使废水经处理后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三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3.
常规A2/O工艺处理低碳源污水时,在厌氧段,聚磷菌无法与外回流回来的硝酸盐氮竞争有限的碳源,影响其放磷,直至影响到好氧段的超量吸磷,需要投加药剂以辅助除磷。BCFS[1]除磷工艺同样要化学辅助除磷,并且也不适用于现行的A2/O工艺建筑构造。以肇庆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工艺运行管理为例,大量试验表明,改变A2/O工艺运行参数,在厌氧段,反硝化除磷菌可以利用有限碳源同时进行反硝化和除磷,好氧段的硝化功能没有改变,如此处理低碳源污水,可以达到国家一级A的排放标准,并且,能耗大大降低,污泥的产量也减少三成。  相似文献   

14.
STS Denite~反硝化滤池系统使用物理分离工艺清除污水屮的悬浮物。滤池包含一层厚的粗石英砂过滤介质,可将悬浮物从被处理的污水中去除。每个滤池设进水电动碟阀、排水电动碟阀、出水电动调节碟阀、气冲电动碟阀、水冲电动碟阀、排气电动碟阀、超声波液位计和用于计算水头损失的出水管压力仪各一台。整座滤池设2台罗茨风机、2台反冲洗水泵。滤池工作过程一般为:过滤-气冲-气水混冲-水冲-静置、滤层恢复-过滤。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污水中氮素的去除效率,本研究自某大学微生物实验室开发的处理大豆乳清废水厌氧出水的CAAC(Continuous Aerobic-anaerobic Coupled)反应器污泥中筛选出1株高效好氧反硝化菌AD-1,经16S rDNA序列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初步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通过摇瓶批次培养考察菌株AD-1对以硝酸盐为唯一氮源的DM反硝化培养基的脱氮性能。48h时AD-1的TN和NO3-N去除率分别达到63.31%和63.35%,NO2-N浓度虽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却呈高低波动状态,培养后期CODcr/TN下降是限制AD-1反硝化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AD-1处理大豆乳清废水厌氧出水时NO3-N去除率接近100%,具有较高效的反硝化特性。结果表明,该菌株可作为处理大豆乳清废水厌氧出水及其它含氮废水的生物强化剂。  相似文献   

16.
指甲油的主要成分为65%-80%的挥发性溶剂,15%左右的硝化纤维素,还有少量的油性溶剂、樟脑、  相似文献   

17.
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为污水处理处理系统中硝化菌群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提高了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稳定性。目前用于污水处理系统中硝化菌群分析的分子生物技术主要有FISH技术、PCR技术及SIP技术等。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对这几种分析生物技术进行分析,希望对污水处理系统中的硝化菌群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A2O工艺是一种比较简单易操作的同步脱氮除磷工艺技术,对于生活污水处理具有着重要帮助.本文首先对A2O脱氮除磷工艺进行介绍,针对生活污水开展相关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A2O工艺对COD的去除及其脱氮除磷性能与反硝化除磷特性.  相似文献   

19.
张丽杰  曲红瑛 《活力》2004,(7):216-216
一、含氨循环水的特点 在正常情况下,氨进入水中,首先发生离解,使水中的PH、碱度增大。但氨作为无机氮化合物,同时又是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会促进微生物生长。而微生物同时又参与了化学变化,主要是将氨根离子转化成了亚硝酸根和硝酸根离子。这些参与NH4^+化学变化的微生物主要是氮化细菌(包括氨化菌、亚硝化菌、硝化菌、反  相似文献   

20.
某南方地区垃圾渗沥液处理厂采用“一级反硝化——一级硝化——二级反硝化——二级硝化”的生化工艺流程,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2.66、3.78、1.25、1.5 d,处理量约100 m3/d。该生化系统的脱氮效果不理想,出水总氮不能稳定达标。为提高该系统对总氮的去除性能,向系统进水中投加某复合型微生物菌剂,投加比例为菌液:日进水量=1∶10 000。投加菌剂后系统的脱氮率逐渐由80%左右提高到90%以上。经实践证明,生物菌剂能够有效提高垃圾渗沥液处理系统对总氮的去除效果,且不受系统进水碳氮比、进水量(HRT)和温度的影响,可以在不改变渗滤液系统运行参数的条件下实现脱氮性能的提升。但投加的微生物菌体不能在系统中稳定生存,停止投加一周后,系统对总氮的去除效果恢复到投加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