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内蒙古1985-2008年能源消费总量数据为基础,分别运用ARMA模型、趋势外推与ARMA组合模型进行能源消费的拟合,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二次抛物线趋势外推与ARMA(2,1)组合模型能更好地模拟内蒙古能源消费情况。文中运用此模型进行预测,其结果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等特点。通过对未来能源消费的预测可以为有效制定相关政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预测理论,结合我国历年能源消费的相关数据,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灰色预测、指数模型方法建立我国能源需求的单项预测模型,并对各单项模型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和检验,然后采用误差平方和最小法进行权重分配,建立了我国未来能源需求量的组合预测模型,最后,应用该模型对我国未来10年的能源需求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组合预测的精度要远远优于单项预测;我国未来10年的能源需求仍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3.
黄祖宇 《中国外资》2013,(14):269-269,271
江苏是一个经济较为发达、人口众多的省份,与之形成的鲜明对比的是能源资源的稀缺。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1991年至2010年的GDP总量、能源消费总量及其主要能源消费项目进行ADF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研究江苏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以及当下江苏省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比全国与深圳地区2006~2015年能源、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状况,还有深圳地区三大产业变化情况,预测深圳地区未来对能源需求规律,以期望对政策制定者提出建议,保证深圳地区能源消费合理需求,达到高效利用能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能源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会带动能源消费的迅速提高。江苏省既是能源消费大省,也是能源输入大省,能源供需之间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因此国内外能源价格的波动会影响江苏省经济的发展。本文基于2005年到2010年的数据,研究我国能源价格的波动、国际能源价格的变化对于江苏省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产生的影响,探寻高能源价格时代如何兼顾物价水平的稳定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6.
2008年末,能源化工产业已占陕西省工业产值的50%左右,能源对GDP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并且2010年“两会”中重点支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强产业结构重组,因此预测能源供求及其组成结构对陕西省能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利用单位产值能耗法、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法和人均能耗法对陕西省能源消费进行预测;其次,利用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法预测陕西省能源产量,通过人均产量来预测原煤、原油、天然气和电力产量;最后,分析能源供给结构并提出指导陕西省能源发展方向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人均粮食占有量序列是一组依赖于时间变化的随机变量.可用ARIMA模型予以近似描述。文章运用1950-2007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数据建立ARIMA模型,对我国未来人均粮食占有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0年的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可以满足未来十年内人均消费量。通过对未来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科学预测,以期对国家合理规划未来粮食生产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对当前背景下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十年来山东省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总体特点,对山东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了计量分析,基于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对未来五年山东省居民消费趋势进行了定量预测,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改善拉动消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消费量也在不断上升.能源消费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保持能源的稳定供应,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是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为了分析影响能源消费需求的因素,本文选取了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生活电力消费、能源加工转换率、年末总人口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作为主要的参考指标,利用EVIEWS3.1进行分析和检验,并建立最终的数学模型.根据最终的数学模型可以对能源消费进行分析与预测.最后,本文在做出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城乡依旧存在较大差距的背景条件下,基于江苏省城乡消费支出差距的历史和现实分析,来探究本省城乡消费支出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所选择的是城乡居民收入比等6个解释变量、江苏省十三市十年面板数据(1995-2009),通过设定固定影响模型进行估计分析。结论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对本省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有显著的正效应;消费环境和基础设施状况、就业结构对城乡消费支出差距有显著负效应;并且,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收敛性不稳定。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城乡依旧存在较大差距的背景条件下,基于江苏省城乡消费支出差距的历史和现实分析,来探究本省城乡消费支出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所选择的是城乡居民收入比等6个解释变量、江苏省十三市十年面板数据(1995-2009),通过设定固定影响模型进行估计分析。结论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对本省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有显著的正效应;消费环境和基础设施状况、就业结构对城乡消费支出差距有显著负效应;并且,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收敛性不稳定。  相似文献   

12.
省级终端能源消费的分解及需求预测分析表明,区域经济发展对终端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都有显著影响。本文以湖北省的数据为例,首先采用LMDI模型把湖北省1996~2012年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效应进行分解,结果表明产出效应是促进能源消费增长的最主要的因素,而效率效应对能源消费增长的抑制作用是湖北省近年来能源消费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由于产业结构的特殊性,结构效应对能源消费增长的抑制作用还未凸显。其次,运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回归模型对湖北省终端能源消费需求总量和结构进行预测。这些分析方法和结果,不仅可以为湖北省制定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提供科技支撑,也为其他发展中的中西部省区提供了方法学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中国1987-2015年能源消费、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统计数据,本文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自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和经济增长关系展开了实证研究。从研究结果来看,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依赖性过强,未来发展将遭遇碳排放阻碍,想要取得经济转型发展需要加快推进能源消费的清洁化进程,在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间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14.
《青海金融》2005,(10):15-18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与世界上以石油为能源消费主流不同,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是主要能源。有关专家预测未来20年内这种情况仍不会改变。近年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强,能源建设越来越成为国家产业发展的重点。海北州作为青海省煤炭的第二大产区,将如何对煤炭资源进行大规模科学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并做到有序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ARIMA模型型对1974年~2003年我国能源消费量的年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RIMA模型不但适合于我国能源消费量的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特点,并且可以用于未来值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财务重组以后,一个崭新的工商银行已经诞生,江苏省分行的主要经营指标基本达到“好银行”的标准,但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本文结合江苏省分行过去几年的信贷经营实践,对未来2~3年信贷经营战略进行了十个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加快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并提出要实行优惠的财税、投资政策和强制性市场份额政策,鼓励生产与消费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生物质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是增加能源供应、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我国生物质能利用取得了很大的  相似文献   

18.
外刊扫描     
《证券导刊》2009,(20):9-10
国际能源署:石油投资下降将推高油价国际能源署在一份最新报告中警告说,由于经济衰退,能源投资正在大幅下降,这为未来三年内油价的飙升铺平了道路。位于巴黎的国际能源署是全球主要能源消费国的市场监测机构。它说,近几个月来,  相似文献   

19.
未来十年,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投资、出口和"人口红利")的衰减趋势不可避免,所以国家将把扩大消费、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作为促进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将由以前的需求约束型向需求和供给双约束型转变,即在需求动力不断衰减的同时,受资源能源环境约束加剧、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大宗商品进入高价时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孟雪 《财会学习》2018,(20):159-160
酒类饮品是当今社会人民不可缺少的饮品及社交工具,酒类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也成为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利用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进行拟合,利用差分运算、ADF检验、ACF、PACF图等方法,得到一个与时间相关的拟合方程.该模型通过了白噪声检验.预测未来三年的酒类产品人均需求量,2007年~2009年,酒类产品人均需求量在(2.389372,2.526629)、(2.360950,2.555051)、(2.339141,2.576860)区间内.故酒类产品人均需求量在未来三年内平稳且不下降的可能性较大,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应采取较为适中的销售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