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于移动营销而言,3G的到来虽然会让手机成为更重要的媒体,也给了手机媒体更自由的展现形式,但依然并不意味着移动营销就可以替代互联网以及其他传统营销平台。”  相似文献   

2.
《成功营销》2014,(1):40-43
正移动互联网时代,表面上是技术的革新,实质是用户生活方式的变革。移动互联对媒体提出的要求绝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每个媒体都应该根据移动化的媒体形态改变自身内容的生产方式。"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即《娱乐至死》作者,曾经这样说。媒介不再只是精英传播,互联网不再是"虚拟世界",它已成为同水和电一样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瓦解了原有的媒体格局,传统  相似文献   

3.
随着3G/4G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移动终端的大范围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炙手可热,目前,蕴含巨大商机的手机互联网应用当属手机二维码了。近两年,手机二维码备受媒体、大众、企业的青睐,其"扫一扫"创造的价值也备受瞩目。  相似文献   

4.
一切迹象表明,移动营销正在不可阻挡地走向爆发的临界点。手机传播以其对于消费者碎片时间的规模化渗透与整合,即将开创营销的最大蓝海。据最新资料,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9.3万亿元,中国互联网市场规模也达到1375亿元,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853亿元,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3.38亿人,这是一个庞大的待开发的市场。随着市场的变化,手机作为媒体功能的发展速度也令人吃惊。从性  相似文献   

5.
正营销者说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的生活习惯、购买决策习惯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对于联想手机而言,从传统营销向互联网营销思维的转变势在必行。对于联想手机营销来说,2013年最重要的创新就是从传统营销向互联网营销思维的转变。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的生活习惯、购买决策习惯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这对各个行业的营销都造成了影响。折射到联想手机的营销上,首先我们必须清楚传统营销模式已经遇到了瓶颈。例如,传统营销模式并不能及时地应答用户的反馈意见、不能迅速跟消费者沟通,掌握消费者需求等等。但是在互联网上,透过社交平台、品牌社区却可以做到与消费者实时沟通。而从联想内部来看,相较于其他传统行业,联想更熟悉了解互联网行业,先天就更具备互联网基因,因此"转变"成为了我们2013年营销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6.
《成功营销》2010,(10):I0012-I0013
长期以来,《成功营销》关注移动营销领域,我们采访了一系列圈内名人.从广告主到广告代理商,从移动媒体平台到移动广告网络,再到第三方监测机构。以下摘录其中的要点,希望能从他们的经验中洞察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即将进入移动互联网营销领域的你,提前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7.
张云 《电子商务》2014,(10):39-40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移动终端技术功能的不断升级,为旅游业的商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改善了旅游业的营销和服务模式。手机作为移动媒体终端的典型代表,在旅游消费过程中,提高了旅游企业和旅游者之间互动营销和服务的方便、及时、有效性。本文主要基于旅游过程中,手机媒体推动旅游企业对旅游者的营销和服务创新研究,体现手机与旅游结合的移动电子商务最大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华筠 《广告大观》2011,(8):98-98
随着手机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使用手机上网。据了解,中国有8.6亿手机用户,普及率高达66.2%。手机作为信息时代的枢纽,也是大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终端,随着移动互联网传播模式的日益完善,其影响力也逐日扩大。3G门户调查报告显示,移动互联网用户每天有53%的时间用手机在家上网,碎片时间渐变主流时间,获取资讯更加依赖于手机,移动互联网已成为时下主流媒体。在这样的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的增长速度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9.
童斌 《广告大观》2011,(8):101-102
广告的发展随承载媒体不断演进,从早期传统媒体到互联网媒体,至2000年左右中国移动引入DoCoMo的iMode模式,搭建移动梦网并开启移动增值及WAP媒体时代,广告进一步从平面、桌面向移动时代演化。在WAP网站广告的基础上,手机广告运营商进一步发展出短信/互动营销广告、彩信/手机报刊广告。今天,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大屏触控移动终端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广告》2012,(7):62-72
当科技与创意奇妙融合,就能引领营销与广告的方向。作为中国互联网广告营销行业的领航者,十多年来互动通控股集团携手中国所有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网站及90%以上的优质垂直媒体资源,跨越互联网、手机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等所有数字领域的媒体平台建立最优质的技术架构。2012年是富媒体发展10周年,富媒体主要是一种应用,这种应用采用了所有可能的先进技术,以最好的传达广告主的信息,并与用户进行互动。富媒体本身并不是信息,富媒体可以加强信息,当信息更准确的定向时,广告主会获得更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商》2012,(10):23-23
曾经何时,对于手机这样的"硬"货,互联网大佬们都没把其当作自己盘里的"菜",不过,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互联网大佬们仿如大梦初醒:智能手机不仅是自己的"菜",而且是道"主菜"。  相似文献   

12.
胡伟 《广告大观》2011,(4):84-85
本文从技术创新和应用的视角来研究移动营销.首先回顾了手机领域的技术演变历程.在技术推动下,手机发展成为手机媒体和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传媒生态,并使移动营销开始兴起.但是技术应用、环境和理念机制上存在的问题,阻碍了移动营销的应用.本文最后提出要构建一个整体的创新系统,重视技术创新,更重视技术背后的相关力量,以推动移动营销发...  相似文献   

13.
传统媒体时代的营销是"躯干型营销",媒体都拥有海量级的受众;门户互联时代的营销则是"胳膊型营销",品牌像打出一拳一样可以维持较大声量;而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则是"手指型营销",不仅搜索、视频、手机端各类营销方式需要细分,广告主在实操层面上也需要花更多心思,广告投放信心不足,电视时代覆盖90%以上用户已很难完成。互联网流量像黑洞,让广告主陷入了不  相似文献   

14.
冉禾 《广告导报》2006,(2):128-128
随着我国手机普及率的快速递增和无线互联网的高速成长.一种以手机为主要载体的新兴媒体已经悄然产生.这就是——手机彩铃。  相似文献   

15.
手机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使用,手机媒体具有即时性、移动便携性及"去中心化"等独特的传播特点。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群体文化认同是一把双刃剑,可以从重塑大学生媒介素养、利用手机媒体交互平台,构建大学生群体文化认同宣传格局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德国世界杯比赛期间,中国移动全方位打造了一系列手机媒体业务,如短信快报、掌上世界杯、彩信画报、手机电视等,这些业务创新了球迷们的手机媒体感受方式,为球迷们带来一个格外精彩的世界杯。一项名为“星光奥运”的旨在利用奥运契机,盘活“手机媒体”的计划引起了业界人士的关注。当人们刚刚适应互联网对传统媒体模式带来的;中击时,一场由手机媒体化带来的移动业务模式转型而引发的媒体和娱乐革命正在发生手机媒体化将引发新一轮娱乐业、企业营销和风险投资的洗牌。  相似文献   

17.
李欣 《成功营销》2013,(8):22-23
移动化时代,移动媒体和用户消费形态产生了巨变,诸如微信、资讯App等移动互联网产品怎样与无线营销和用户洞察结合,营销界怎样应用移动互联网思维创造新营销机会?如今中国网民上网的主流行为已偏向移动化,用户的媒体消费形态也逐渐向移动端转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9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  相似文献   

18.
刘娟 《中国广告》2012,(1):30-31
互联网、新媒体和社会化媒体的跨平台合作,将成就娱乐营销新的爆发力。不管对于品牌、媒体还是娱乐营销本身,这都是一个新的机遇。娱乐营销面临着一个大拐点:"限娱令"和"限广令"的提出,让传统的、作为主流的电视娱乐营销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打击。但是反过来似乎也可以这样理解:政府这样的一种举措,也是变相地在以官方的身份向整个社会传达出娱乐势不可挡的信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与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以手机为载体的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对新闻传播的媒体产业格局巨大改变。手机媒体因其便利性迅速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上网了解新闻资讯,且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媒体传播新闻速度更方便快捷,以手机为载体的"第五媒体"时代到来。  相似文献   

20.
杨猛 《广告大观》2011,(2):101-102
中国最大、最早、最好的Ad Network数字媒体广告投放平台是hdtMEDIA,互动通对这个平台给出了关键词:覆盖度最高(包括权威门户网站和跨媒体的手机平台)、精准度(基于上网行为、关注内容及物理的地域的精准投放,正确的媒体时空组合)、移动互联网(可统一手机平台的广告投放)、双屏打通(电脑屏、手机屏)、三屏打通(电脑屏、手机屏、数字电视屏)、频次控制(有效投放及引导投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