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同法》第286条规定了工程款优先受偿权,由此,工程款优先受偿权在法律上得到了确认和肯定。但对其条款的理解和适用问题还存在争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解决了此争议,这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司法支持。  相似文献   

2.
合同法为保证债权人的债权实现即为防止因债务人的责任财产不当减少而给债权人的债权带来危害,而赋予债权人以撤销权。但是行使撤销权的债权人不具有优先受偿的权利。如果行使撤销权的债权人冒着给自己增加额外负担的风险向法院提起诉讼,能够优先受偿追回的财产或利益,就会极大地调动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积极性,以达到立法设立的初衷。同时,笔者认为在债权人有证据证明债务人与受让人具有恶意,侵害了债权人的利益时,是否可以依据民事诉讼法“两便原则”的精神,在主张撤销权的同时,直接向受让人主张代位权?对此,立法者似乎没有考虑。建议在修改合同法时,债权人在行使撤销权时,可以依据合同法第73条的规定,直接要求受让人代债务人向债权人优先偿还其个人债务,使撤销权之诉与代位权之诉合二为一,以增强合同法第74条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立法背景和实践难题,探讨了相关司法解释的可操作性和须注意的问题,对其现实意义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4.
胡梦迪 《现代经济》2013,(4):108-111
伴随着房地产业的繁荣发展,建设工程价款拖欠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条确立了建设工程承包人工程价款的优先受偿权。但法律未对其性质加以规定,且该权利在实践中与抵押权、消费者的商品房买受人权利等其他权利冲突。随后出台的相关司法解释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权利冲突问题。建议法律明确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属于优先权,并建立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预告登记制度,保障承包人与第三人的合法利益,完善该项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5.
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作为法定抵押权,其主体为建设工程施工承包人;担保范围仅限于承包人的实际支出费用;担保标的仅限于与建造工程债权有牵连关系的不动产标的物。同时,“不宜折价或者拍卖的建设工程”包括消费者已支付全部价款或者大部分价款的商品房和涉及国家根本利益的建设工程。该权利不以登记为其成立生效要件,成立于建设工程竣工之时,且承包人须向法院提起确认享有该权利的确权之诉。借鉴我国台湾地区承揽人法定抵押权制度,建议在以后的立法中明确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为法定抵押权,明确实际支出费用的范围以及引入预为抵押权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6.
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制度是解决工程款拖欠问题继而解决农民工讨薪问题的一剂良方,《解释二》的出台,必能更好发挥法律的评价和指引作用,对解决当前建筑业矛盾频发的问题行之有效。本文首先对《解释二》中关于优先受偿权条款的亮点尤其是对受偿主体的限定和代位权的规定进行解读,分析了此次解释在具体实务适用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并从国情出发,提出应该界定优先受偿权的性质,适当延长权利行使期限,强化优先权公示公信力等建议,为完善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制度提供合理的构思。  相似文献   

7.
建设工程承包人优先受偿权是立法直接赋予承包人的法定抵押权,具有物权的性质与效力,优先于约定抵押权,但不得对抗经登记的商品房买受人及已支付了大部分房款的消费者.对消费者的认定方面宜采相对宽松立场.承包人行使该权利时,应受合同内容是以工程为完成物、工程应属可折价或拍卖性质、履行催告义务等限制,但不受工程是否竣工及交付影响.在权利行使方式上,承包人可直接通过民事诉讼执行程序主张其优先受偿权.  相似文献   

8.
各金融大国对于金融机构破产时,以存款人为代表的金融债权人是否享有优先受偿权,所持理论观点并不一致,立法实践也各不相同.美国除倾向于坚持破产债权平等之外,还认为应考虑社会整体的直接或间接、长远或眼前的利益,对公平受偿权进行修正,以维持经济的整体繁荣、社会的稳定和信用的良性循环;基于公平原理、社会原理和经济发展、公民权利的保护,应允许存款人等特殊债权人优先于其他债权人获得清偿.同时,支持存款等债权的优先受偿权目的在于通过降低金融机构倒闭及存款人等债权人权益损失的危险性,来促进存款人等债权人接受采取破产清算方式处理问题的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9.
工程项目优先受偿权本应是我国法律赋予建筑单位正确处理工程拖欠款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由于实践中对这条规定的理解与应用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需要从立法的角度对该条法理进行辨析,从而界定其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多元化属性,进而提出在该种权利的适用范围中应注意的两大问题,以便能够促进建设工程优先受偿权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0.
税权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国民之间、征纳主体间、政府机关间和国际之间的税收法权关系之上。协调我国税权运行冲突,直接关系到我国现行税收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宅基地制度由“两权分离”向“三权分置”演进。宅基地使用权是宅基地利用法律关系的核心,推进闲置宅基地的规范有序流转是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重点。入股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宅基地流转方式,对乡村振兴和深化农村改革会产生积极深远影响。然而,现行的宅基地使用权制度与具体的宅基地使用权入股实践存在法律冲突。通过探讨宅基地使用权入股的法律界定及入股模式、政策与法律基础、立法缺陷等问题,提出完善宅基地使用权的界定及入股公司的法律制度、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相关法律、构建宅基地使用权入股企业的破产利益平衡机制等建议,以期将宅基地使用权入股纳入法治轨道,更好实现闲置宅基地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2.
商号权与商标权的冲突和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号权具有知识产权的属性,解决商号权与商标权的冲突应遵循保护在先权利原则、禁止混淆和联想原则、权利衡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通过立法途径及司法途径现实地解决二者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对于现代企业发展而言,商业秘密权是一项尤为重要的财产权利,它类似于企业的知识产权,是企业的巨额无形资产,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在商战中,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非常重要。在我国,企业往往通过与员工签订竞业禁止协议的方式,要求离职员工保守其商业秘密。但是自主择业权是宪法赋予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关系到劳动者的生存及发展,属于基本人权范畴,具有宪法权利的属性,应该予以很好的保护。因此,需要解决好劳动者的自主择业权与企业的商业秘密权二者之间的冲突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介绍了域名的含义和法律性质,解释了域名权与商标权产生冲突的原因,为了减少两者的冲突,可以有司法和非司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实践中,工程款优先权和银行抵押权的冲突造成无法在司法实践中恰当处理,不仅给在建工程转让造成障碍,也极大地影响到了银行抵贷款的安全。在法学理论上,学者多认为,工程款具有法定优先性,应优先于抵押权。最高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也支持此观点。本文从抵押权、法定优先权的权利属性和功能的角度,认为抵押权应该具有优先性,司法解释对工程款法定优先权的解释是错误的,应对《合同法》第286条进行狭义解释。  相似文献   

16.
在多边投资条约破产的情况下,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对促进国际投资的自由流动发挥了重大作用.对"投资"定义的宽窄程度将直接影响国际投资条约适用范围的大小,本文专门讨论中外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中对"投资"的定义,通过对不同的"投资"定义的分析,结合我国外资立法的具体规定,分析我国签订的BIT与外资立法中存在的法律冲突问题,以籍对我国外资立法的完善提出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法律与道德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合法的不合理"、"合理的不合法"的冲突。从哲学角度来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三个: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片面化理解、对权利与义务的二分化理解和把道德与利益进行对立。解决冲突的原则主要有利益起点和分层原则、权利与义务统一和有限性原则、道德分层原则。以上原则都是相对的、具体的、历史的,不能绝对化、抽象化、永恒化理解。  相似文献   

18.
对国家而言,职能行使的基础是物质财富,而物质财富的绝大部分来源于国家税收;对纳税人而言,合法的物质财富是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国家征税,公民纳税,这是一对永远都消除不了的社会矛盾。随着法制的发展和社会权利意识的觉醒,纳税人对自身权利愈益珍视,税权和纳税人权利的冲突也愈益加剧,这必然影响到社会资源配置模式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也必然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因此,如何协调好税权与纳税人权利的关系,是决策者们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多边投资条约破产的情况下,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对促进国际投资的自由流动发挥了重大作用.对"投资"定è义的宽窄程度将直接影响国际投资条约适用范围的大小,本文专门讨论中外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中对"投资"的定义,通过对不同的"投资"定义的分析,结合我国外资立法的具体规定,分析我国签订的BIT与外资立法中存在的法律冲突问题,以籍对我国外资立法的完善提出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地理标志权的棱心是使用权,其实质是符合条件人有权在其产品上使用地理标志。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原本应作为地理标志受到保护的识别性标记被他人作为普通商标予以注册,这就导致同一地名既是商标权的客体,又是地理标志权的客体,从而引发了商标权与地理标志权的冲突。对商标权与地理标志权的冲突,应根据权利行使的合法性原则扣防止混淆的原则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