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推动苏北平原现代农业的发展,针对苏北平原农业资源进行调查,评价苏北平原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促进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苏北平原农业资源为出发点,利用行政区的划分对各市农业资源展开调查,构建资源丰度指数模型对农业资源进行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苏北平原农业资源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指标权重,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型对农业资源作出评价。[结果]苏北平原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较高,各市的土地资源都较充足,水资源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盐城市水资源最充足,而连云港市和宿迁市的水资源较为缺乏,其丰度指数分别为0.410 6和0.601 2。此外,各市水资源情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现象,而农村生活水平也有待提高。[结论]苏北平原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较高,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整体上都较充足,但存在水资源污染、明显的城市分配不均的现象,农村发展整体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对此,应该立足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加大农村建设力度,促进苏北农业健康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代农业的发展,当然不可否认机械化、化学化在保证农业生产高效运行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地人与自然协调有序发展。为了实现“登博期宣言”的目标和农业可持协调发展,应当在发展现代农业、保障供给的同时,变更农业观念,突破对常规农业模式认识,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非资源型的高科技农业。充分发挥太湖地区同有科技水平和优势,在生物工程技术、核应用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及其农业产品加工、包装、加工工艺技术等领域里优先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分区是指导土地高效利用,实现土地科学管理的重要形式。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结合建设"两型社会"新背景,以实现区域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目的,充分考虑土地利用与自然、经济、社会等关系,建立了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分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了权重,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个方面对评价单元进行了分析,最终将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分为4类:资源节约型开发区;环境友好型开发区;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区;环境友好型生态保护区。  相似文献   

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河南省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河南省的区域特点,依据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要求,构建包含资源、环境、经济、社会4个子指标系统的河南省土地可持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BP神经网络模型;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河南省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是河南省土地利用处于中等可持续水平;对影响河南省土地可持续利用度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耕地短缺、经济水平不高,水资源严重短缺是影响河南省土地可持续利用度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提高河南省土地可持续利用度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业资源配置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农业资源概述农业资源有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之分。农业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四个方面。我国除了生物资源较丰富外 ,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条件均较差 ,尤其是土地资源、水资源人均占有量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此外 ,水资源分布的地区不均也加剧了供求矛盾 ,限制了许多地区光、热和土地资源生产效力的发挥。农业社会经济资源是有效利用农业自然资源 ,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主要包括人口和劳动力 ,农业物质技术装备 ,城市工业、运输、邮电等发展状况 ,农业资金条件 ,农村经济体…  相似文献   

6.
林燕 《山西农经》2023,(1):27-29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生态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求,也是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的保障。发展生态农业可以科学维护我国土地资源,对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具有保护作用。文章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构建,提出了生态农业发展战略,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经济学中经常出现这一现象,在生产要素替代关系相对微弱的情况下,经济总量水平与资源配置效果并非由最优的要素资源所决定,而是取决于最劣的要素资源。为揭示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是否存在"木桶效应",[方法]利用1990—2014年国有农场相关数据,通过对CES生产函数的拓展与改良,分析了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的要素资源配置问题。[结果]"木桶效应"存在于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土地和劳动力成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短板"要素;[结论]虽然新型农业生产要素对粮食增量产生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土地资源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其他要素对劳动力的替代存在边界,使得农业适度规模中的资源配置效果最终由土地和劳动力决定;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并非是追求单一生产要素的扩张,而是实现土地、劳动力、农业资本、农业机械、农资、农业科技等全要素的高效组合。  相似文献   

8.
以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研究为出发点,建立起多层次的土地利用生态友好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雅安市土地利用的生态友好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雅安市土地利用生态友好性隶属度为0.406,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研究区土地利用综合水平处于弱度友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其规划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京津冀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以期为该区域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方法 文章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构建京津冀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熵权法确定权重,并运用综合评价法对2010—2020年京津冀及其各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进行评价。结果 (1)2010—2020年京津冀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其中贡献率最大的是环境友好,其次是农村发展和生态保护,资源利用贡献率最小。(2)区域发展相同点:2020年京津冀3地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不大,表现为协同发展趋势,并且3地区均表现为环境友好贡献率最大,资源利用变化趋势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区域发展不同点:3地农业绿色发展变化趋势、变化幅度和变化的时间点不同,河北表现为更大的变化幅度,尤其是生态保护表现为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结论 京津冀农业绿色发展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尤其表现在化肥、农药减施和地膜回收等方面,京津冀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提升。但是也存在明显的短板,如农业水资源和节水灌溉面积不足,水土流失治理水平、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从区域差异看,北京资源利用水平较低,天津和河北生态保护水平较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资源利用仍然是主要短板,其次是生态保护和农村发展,创新农业科技,提高土地生产率,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农业能否持续发展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源,因此探讨分析资源的利用情况对于促进农业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鉴于四川省农业资源的特点,构建合理的四川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评价。[结果]四川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最终得分为62.79,在可持续性利用很好得分范围内;权重结果显示准则层中6个指标的大小依次为水资源(0.284 1)经济资源(0.257 4)生物资源(0.172 6)社会资源(0.168 4)土地资源(0.067 1)环境资源(0.050 4),其中水资源和经济资源对四川省可持续利用的贡献较大。[结论]四川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水平潜力较大,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综合考虑土地资源的监管、环境资源保护以及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从而保持并促进四川省农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受人口、制度等因素制约,为避免这些因素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同时寻找出适合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亟需建立较全面的、准确的关于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河北省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数量依据。文章在明确影响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前提下,从农村人口发展水平、农业经济生产发展水平、农业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农业资源利用水平、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构建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分析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度的基础上提出加强资源、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高科技水平、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控制人口数量、加快劳动力的转移,完善相关法律、建立政府支持政策等方面对策措施,以促进河北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改进的中国各地农业生态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高全国农业资源利用率,推动建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两型农业",对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展开研究发现,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产出,但在当前生态效率研究中未得到充分体现。文章通过量化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利于权衡农产品供需关系,更好以农田生态系统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福利为目标来开展农业生产。[方法]文章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作为期望产出之一,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4个农业效率研究区域。运用非期望产出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计算2014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生态效率,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整体水平良好,平均值为0.945,在空间上表现为东部东北西部中部的空间分布格局。(2)影响全国农业生态效率的关键因素为土地投入、机械投入、化肥投入和水资源投入。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指标与农业生态效率呈正向相关。土地、农药、劳动力、机械、水资源、化肥、农膜和能源投入、农业产值及碳排放均与之呈负向相关。其中农药投入是最为显著的抑制因子,控制农药投入是提升全国农业效率核心因素。(3)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异格局是多层影响因素叠加而成,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的原因主要在于资源要素消耗的过量与农业碳排放过多。[结论]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整体上发展较好,但各省市的农业生态效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仍有上升的空间。从投入产出冗余角度来看,目前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的原因主要在于资源要素消耗的过量与农业碳排放过多。在发展中着重加大区域对农业土地的开发投入、推广机械科学技术、减少化肥等污染物投入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用水技术,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上海是一个拥有2300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而且,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农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缩小,加上环境等资源的刚性约束,上海都市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必须走高效生态之路,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近年来,上海都市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显著增强、农业的多功能性逐步显现,这一成就的取得实属不易,其中,农业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农业是一种能够在提高收入的同时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农业.可持续农业的目标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例如营养循环、固氨、害虫与天敌的关系等自然过程之间的作用,减少非再生资源的利用,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尽量减少投入;大量有效地利用生物能源和动植物品种资源;有效地发掘和使用当地群众的经验和实践,以及在农民和农村中广泛应用的新发明;调整产业结构,处理好作物、产量、投入、环境等限制因素和土壤、地理之间的关系,保证长期持续上升的产量水平;调整农业的综合开发和治理,在高产、高效、优质的基础上,保持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农业是一个十分广泛的主题,在此,仅讨论可持续农业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农业生态文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区域自然生态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农业生态文明的各项支撑要素也存在显著差异。文章在构建我国农业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离差系数原理构建区域农业生态文明协调度评价模型,选取黑龙江、河南、四川作为典型区域,运用2007~2013年统计数据,对3个省的农业生态文明指数及其协调度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各子系统支撑作用的演化特征。研究认为,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以来,3个典型省农业生态文明指数及协调度均得到了显著提升,且均已先后进入"良好协调"阶段,但农业生态文明各子系统支撑作用演化的时空分异明显。因此,在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认识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优势条件及薄弱环节,把握发展规律与特点,因地制宜、因区施策,提高农业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匹配度,改善和提升农业供给侧水平。  相似文献   

16.
山西地处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农业发展面临极为为严重的资源短缺和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尤其是水资源严重超载问题已成为制约山西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通过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得出:全省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衡,水质及水环境较差,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消耗水平高,开发与利用方式落后。从发展趋势看,山西省缺水问题将长期存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煤炭资源作为主要能源之一,支撑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然而,煤矿开采严重损毁了土地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在我国土地资源紧缺和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土地复垦对重新利用农地、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土地复垦基础理论,对山西省阳胜煤业有限公司矿  相似文献   

18.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一切能够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与能量,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获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主要源泉,是发展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自然资源是指能够为发展农业所利用的自然资源,通常包括土地资源、气侯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农村能源,以及其他与发展农业有关的自然资源,如石灰石、钾盐矿、磷矿等。农业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与条件。  相似文献   

19.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简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对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三化”发展的土地资源利用机制不畅,投入增长机制不稳,城乡二元机制未破,严重制约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加快土地资源利用机制改革步伐,提高耕地数量与质量,构筑强大的农村人才支撑,探索支农投入稳步增长机制,夯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水资源、能源及土地资源配置,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下实现区域粮食生产目标。[方法]文章选取吉林省为研究区域,采用水足迹模型和能耗核算模型解析主要农作物的耗水及耗能特点,并以区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为目标,构建以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粮食安全、农业政策作为约束条件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对种植结构进行优化。[结果](1)不同农作物的水足迹、能耗结构以及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2)优化后的耕种总面积略有增加,玉米种植面积比例明显下降,小麦和烤烟种植面积比例基本稳定,其余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3)优化后各类效益均有明显提升,其中水足迹减少5.02%,能耗减少5.96%,生物质能增长26.14%,粮食产量增加5.27%,经济效益提高34.38%,生态效益提高18.69%。[结论]充分考虑农业种植中水、能源和粮食的关联关系以及内外部的多种约束条件,在保障各类作物的最低产量前提下,优先发展低耗水、低耗能、低污染、高收益的作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改善区域农业生产的经济收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