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廖奠坤 《宁波经济》2007,(11):41-44
宁波市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解决城市贫困采取了切实措施,成效明显。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贫困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和解决城市贫困问题,不断探索和完善城市扶贫帮困、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的新路子,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境内的弄拉村,是典型的石灰岩地区,连绵不绝的突兀山峰之间,有四个状似锅底的弄场,四个“锅底”加起来的土地面积是23亩。23户弄拉村民因地就势居住在弄场边沿。我国西南石灰岩地区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这样的自然环境,普遍存在偏远闭塞、耕地破碎、旱涝灾害频繁。人畜饮水困难、水土流失严重、温饱问题十分突出的问题。但是,弄拉人在这块土地上,用他们独特的文化创造f一个世外桃园,成为镶嵌在石灰岩地区腹地的一颗珍珠。1990年初夏,我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即有机会随扶贫办高鸿宾主任前往弄…  相似文献   

3.
肖萍 《魅力中国》2010,(33):264-264
反贫困问题是当代中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在正确掌握现状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这样才能够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反贫困政策。本文针对我国农民贫困的现状,分析农民贫困的基本原因,提出解决农民贫困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一、对贫困本质的一个界定对于象中国这样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显著的欠发达国家来说,“脱贫致富”无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改革开放以来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面临的共同的发展主题。如果说发达地区主要面临的是贫富差距拉大所导致的相对贫困问题,那么目前欠发达地区总数达6500万的贫困人口所面临的就是年人均纯收人不到530元的绝对贫困问题。就反贫困的历史任务来说,可谓任重而道远。我国政府于1994年制定并开始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计划目标是从1994年起,用7年时间,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数千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  相似文献   

5.
郭宝 《新西部(上)》2009,(10):21-21,18
西部农村作为我国贫困的集中地区,贫困人口数量庞大,最低生活保障的水平很低。当前,要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的重点放在西部农村,扩大覆盖面,提高救助标准,真正有效解决我国西部农村的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6.
有效地解决民族地区反贫困问题是关系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因此深入探讨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民族地区贫困的特征、成因、解决方案、措施和政策等几方面内容出发,对民族地区反贫困问题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客观全面地认识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要在本世纪内消灭绝对贫困、实现小康生活水平,西部是重点,农村是关键,中国的贫困问题主要是中西部农村贫困问题。西部作为中国的半壁江山,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资源基地这一经济层次。解决西部的贫困问题,将是中国政府本世纪末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我国脱贫进展的不平衡基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西部作为最不发达地区,与东部的经济差距已经迅速拉大。我国西部、中部、东部三个地带农民收入差距系数从198o年的1:1.06:1.28扩大到1995年的1:1.32:2。西部经济增长率低,其脱贫速度也慢。1993和1994两年全国脱贫人口中,东部占40%…  相似文献   

8.
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有六分之一的人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中国也有大面积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列入《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贫困县有592个,到1998年底,仍有4200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邓小平同志一直十分关注贫困问题,并在贫困实质、反贫困思路及对策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这些反贫困思想对指导我国反贫困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关于对贫困的认识问题社会主义中国有没有贫困问题?如果有,贫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贫困是不是社…  相似文献   

9.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与保障,但广大农村地区农民贷款难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存在。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小额信贷,有助于改善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贫困农户解决贫困问题,对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探讨如何实现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文章就农村小额信贷实践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与扶贫问题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国敏 《开发研究》2005,(5):14-17,9
农村贫困问题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新的历史阶段农村贫困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同时并存;农村贫困向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粮食主产区集中;农村特殊群体的贫困发生率高;“三无农民”成为新的贫困群体等。因此,加大政府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城镇化率和发展第三产业、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调整贫困地区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投入,是我国新阶段解决农村贫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贫困农村地区"三农"问题是河北省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农村金融的资金支持。本文结合贫困农村地区的"三农"现状及农村金融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河北省贫困农村地区金融支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由来已久,并且贫困人口大部分生活在农村,解决好农村贫困问题是以人为本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也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3.
广大中西部农村仍然存在大量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对于这些地区,如何摆脱贫困,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首要问题。本报告根据对贵州毕节地区的实地调查,提出以生态移民解决资源型贫困、重视退耕还林后续补偿、继续进行坡改梯工程、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适度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强化劳动力转移与培训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南岩溶地区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策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卢良恕教授中国农学会副秘书长沈秋兴高级工艺师中国农学会学术部主任苟红旗农畜牧师一、西南地区石灰岩分布的概况石灰岩山区属岩溶地域(Karstterrain),简称岩溶地区。中国西南岩溶地区是典...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区域性扶贫开发始于三西地区,“三西”之两西在甘肃。甘肃的贫困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的深切关注。解决甘肃的贫困问题,关系到甘肃省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我国扶贫攻坚的全局。从1983年的三西建设开始,到今天,甘肃的扶贫开发已走过了15年的历程。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甘肃的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绩,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近日,就扶贫开发的有关情况,记者在兰州采访了分管扶贫工作的甘肃省副省长贝小苏。记者:多年来,甘肃的扶贫开发一直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经过15年的三西建设,曾经是“贫困甲天下”的中部干旱地区已发…  相似文献   

16.
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有六分之一的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许多国际组织、政府和研究机构都提出了种种反贫困理论和发展对策。作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一直十分关注反贫困问题,并在贫困实质、反贫困思路及对策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这些反贫困思想对指导我国反贫困实践,具有巨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关于对贫困的认识问题社会主义的中国还有没有贫困问题?如果有,贫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贫困是不是社会主义?这些问题构成对贫困实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贫困问题仍然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大难题,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则必须把扶贫开发置于市场的框架之下。本文以安徽南翔集团创办光彩大市场的扶贫开发实践为例,着重分析了其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和启示,展示了“光彩模式”这种市场化开发扶贫机制的优点,以期对我国其他地区的扶贫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企业家社会创业逐渐成为解决某一地区社会问题的创新渠道。文章对企业家社会创业以及其解决贫困问题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结合相关案例,基于市场扶贫法的视角对企业家社会创业模式进行研究,并且针对我国现存的贫困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是当前我国扶贫攻坚亟待攻克的堡垒,也是我国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关键所在。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结合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现状,提出了信息贫困锁定假说:第一,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存在严重的信息贫困问题;第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信息贫困与当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基层治理等相互耦合、相互影响,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出现路径依赖,陷入贫困锁定状态。基于信息贫困锁定假说,分析了互联网对于破解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信息贫困锁定的内在机理和实现形式,并针对我国互联网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制定互联网扶贫规划、充分发挥知名平台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普及进程、完善互联网扶贫监管体系、完善互联网扶贫的融资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人口大国,扶贫政策的制定关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发挥扶贫政策最优效果,关键在于结合农村地区贫困人口认知度差、参与度低与情感共鸣少三大特征,并从文化贫困论视角下提出建议以逐步解决贫困问题,帮助农村贫困人口树立正确的贫困文化价值体系,走文化扶贫之路,已期达到扶贫政策的最优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