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5个方面分析了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户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同时利用1985—2003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率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但经历了阶段性的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利用辽宁省农调队2001-2004年4年农村固定农户跟踪调查数据(每年有1890户农户、6580个劳动力),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打工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有农户家庭中,女性是否外出打工对家庭收入的影响是不显著的,但在只考虑有女性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家庭中,女性的外出打工收入对家庭收入的影响是显著的.说明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打工虽然能提高家庭的收入,但并不是决定农户家庭收入高低的关键.导致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一是外出打工的农村女性劳动力比重少;二是农村女性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情况较差,影响了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打工及打工收入:三是由于外出打工女性劳动力大部分没有专业特长,就业渠道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服务业.就业层次低且以体力劳动为主,收入低且不稳定. 相似文献
3.
4.
《南方农村》2021,37(3)
农业补贴在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以往研究较少关注生态脆弱地区的农业补贴政策效果。以湖北省鄂西山区四县385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为例,研究分析了投资受制地区农业补贴的增收效应。研究表明,对丘陵山区而言,农业补贴每提高1%,非农务工的可能性降低24%-29.4%,对应农业收入增加3.353%,而非农收入减少3.348%,家庭总收入减少0.31%。进一步地,该地区农户的农业收入的增加,可能不是化学要素投资引致的,但极有可能是土地规模扩张导致的。政策建议是:农业补贴政策要因地制宜,不断强化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适度开发生态脆弱地区的非农产业,多渠道拓宽农户收入来源。 相似文献
5.
边疆民族自治地区农户收入影响因素分析——以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农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其居住环境、社会发育程度等的特殊性,西南边疆民族村的农户行为有别于其它地区的农户,影响农户收入的因素可能存在差异。本文基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3个县(市)、223个村、2280户农户收入的微观数据,使用两水平农户收入函数模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结果发现,在农户资本要素禀赋中,农户生产性资本、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劳动力是否接受过培训对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农户劳动力数量对收入的影响不显著;在农户生产经营结构中,种植结构对收入具有显著影响,而农户是否兼业及非农就业对收入的影响不显著;村庄的外部环境对农户收入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理及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保险能否肩负起提高农户收入的历史重任仍存在争议。为此,首先从理论层面理清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理;随后,利用2007~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检验农业保险及保费补贴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有显著负效应,说明投保农业保险可能会导致农户管理水平下降,农业保险发展中还可能存在门槛效应、排序效应或排斥效应。另一方面,保费补贴对农户收入有显著正效应,说明保费补贴有助于增加农户收入。因此,必须加强农业保险宣传,优化农业保险供给,充分发挥保费补贴功能。 相似文献
7.
种植业结构调整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以环北京地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环北京地区140公里圈层以内(北京10个区(县),河北25个县)50个村的490位农户的随机调查分析,研究了该地区近年来种植业结构调整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业结构调整显著提高了农户家庭的种植业收入,而对农户家庭总收入并没有显著影响.研究同时发现,耕地面积、非农就业和户主受教育水平也是目前影响我国农户收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作为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农民收入来源的重要依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至今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传统经营方式弊端日益显现,农民种粮收入难以实现有效增长。[目的]为了达到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小城镇建设等目的。[方法]通过选取产粮大县公主岭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对不同土地经营规模下的种粮成本及利润水平进行比较,并运用c-D生产函数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从种植成本来看,5~20hm~2中等经营规模投入的综合成本低于5hm~2以下小规模和20hm~2以上大规模经营;从利润来看,5~20hm~2中等经营规模无论是自有承包地还是转包地所获得的每667m~2平均利润均高于小规模和大规模的经营规模。[结论]公主岭市农户土地经营面积为5~20hm~2的中规模优于其他土地经营规模。同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其对农户种粮收入的影响程度,进一步证实土地经营规模对农民种粮收入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从而提出推进公主岭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户是否采纳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对绿色农业的推广与发展至关重要。对陕西省主要粮食产区农户的绿色生产技术采用行为情况进行了调查,运用二元Probi t模型对影响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了农户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外部环境等因素对农户的绿色生产技术采用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多变量回归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利用1994—2008的统计数据,对广东农业科技投入的绩效进行评价,分析发现:从事农业科技活动的人员数、农业科研机构的经费支出以及农业科研机构的业务费支出,对农户人均家庭经营收入有显著影响;农业科研机构数、农业科研课题投入经费以及科研课题数无显著影响。改变目前农业科技投入方式,将科研机构的体制创新与项目管理的目标导向结合;将金融创新模式纳入农业科技投入体系,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茶叶新品种技术扩散在技术采用户和非采用户之间的收入分配效应,并运用福建省茶产区农户数据对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茶叶新品种技术扩散引起了茶叶收入和其他农业收入向技术采用户集中,而非农业收入则向技术非采用户集中;在家庭总收入方面,技术采用户的收入显著高于非采用户,茶叶新品种技术扩散引起了收入在两类农户间的不均等分配。 相似文献
12.
退耕还林对西部地区农户收入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陕南地区291个农户的调研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定量评估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对当地农户收入的影响,以期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评估提供重要依据。研究认为户主身体健康水平越好、受教育程度越高、参加过农技培训、农户家庭所在位置离城镇越近等能够显著提升农户家庭收入。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推进及配套政策措施的出台,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非农就业和改善农民生计都产生了较为显著的正效应。最后提出了退耕还林背景下进一步提高农户家庭收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秀水乡287份农户调研问卷为样本,对农户参与现代烟草循环农业的意愿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烟叶收入占种植业收入比、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是否了解循环农业、是否接受过专业服务对衣户参与循环农业意愿有重要是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农户参与循环农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林地流转不仅是我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对优化林地资源配置、提高林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户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19年对浙江省4个县(市、区)228个农户抽样调查数据,采用了DID模型实证分析了林地流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林地流入对农户人均林业收入、林业收入占比和人均收入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林地流出对林业收入占比存在显著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15.
绿色农业技术是适应绿色农业发展需要、满足人们高质量农产品需求的重要手段。由于现阶段绿色农业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不能完全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导致绿色农业发展速度迟缓。文章从农业社会化服务视角出发,运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得出:农业社会化服务能促进农户采用绿色农业技术,且知识密集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作用大;受教育程度、种植年限、周边户绿色技术采用等因素对绿色农业技术采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技术信息对小农户节药型技术采用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因此,应着力优化绿色农业技术推广的“供给侧”,加强对绿色农业技术的政策支持,促进农技站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合作,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农技推广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利用2007年CHIP住户调查数据,根据农村家庭外出从业成员的不同界定方式,讨论了不同的外出从业收入核算方式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纯收入核算实践过程中,各地对农户成员外出从业收入的核算方式并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外出户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将核算方式统一调整后,收入差距的估计结果也会发生变化。具体而言,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略有上升,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及全国收入差距有所下降。因此,在农户成员外出从业收入核算中,需要选择统一而合理的核算口径。这对于准确估算农村居民收入和分析收入分配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20.
贫困农户外出就业研究——以甘肃省会宁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采取典型访谈、农户调查等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和探讨了贫困农民外出就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外出就业对贫困农户家庭、家庭经济、农业生产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