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绿色绩效近几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围绕企业绿色绩效的内涵、理论基础、影响因素、评价等四个方面,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发现:企业绿色绩效的内涵尚未统一,但可以从绿色特征、绿色行为、绿色结果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对企业绿色绩效相关问题的探讨多以自然资源基础观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绿色政策、经济环境、企业管理行为、社会公众需求等因素均会影响企业的环保决策;企业绿色绩效评价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呈现出评价维度多元化、评价尺度差异化、评价方法精准化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结合国内外实际情况,从四个方面对企业绿色绩效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世纪,环境保护已成为涉及每个企业和个人生存发展的问题。环保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得绿色包装逐步成为现实的选择。树立环境意识,跟上国际绿色包装的潮流,发展绿色包装,是我国企业迎接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发展潜力,从而推动企业绿色发展。基于企业外部制度环境的视角,采用2010~2021年省级层面营商环境指数与上市企业微观数据进行匹配,考察营商环境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够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在使用地形起伏度作为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与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营商环境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会因绿色专利类别、企业产权、企业所属行业、企业所处地区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机制分析表明,营商环境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实质性绿色技术创新与策略性绿色技术创新。基于此,各地区应着力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降低制度性成本,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以缓解融资约束,制定绿色发展激励措施以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4.
企业绿色经营及其相关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解决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把环境作为经营的重要内容。进入21世纪,绿色经营能力已成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没有绿色经营能力的企业(或者不注重环境保护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可能真正立足乃至取胜。因此,绿色经营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创新的必然选择,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新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全球环境不断恶化,人类正在面临一场长期的环境危机。许多政府都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场危机,企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从社会责任和法律的角度来看,降低环境成本是企业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从经济手段的柔性调解角度看,这也是企业提高产值所面临的机遇。企业应从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物流四个方面降低环境成本。  相似文献   

6.
本文围绕我国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研究现状,阐述了资源型企业、企业战略转型、绿色转型等相关概念和当前有关企业绿色转型的动因、影响因素、实现路径及绿色转型行为对企业的影响等主要研究成果,表明:已构建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基础理论框架;影响因素方面,以外围的环境规制和企业自身产业数字化融合等因素的研究为主,实现路径呈现综合多维度的趋势;基于资源型企业自身战略管理和行业异质性视角的研究较少,对于绿色转型行为对企业的影响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最后,文章对现有文献成果进行了述评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实施绿色工程,创建绿色企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靡全球的绿色浪潮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也促使企业经营环境向“绿色化”变化。如何通过实施绿色工程,创建绿色企业,推进企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也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和试图探讨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晓宁 《价值工程》2011,30(17):67-68
绿色企业文化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必然选择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为企业绿色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绿色文化建设,要求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生态价值观,并依据"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企业绿色管理制度和绿色施工管理制度,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企业利润的取得,有时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如对大气、水源的污染,对外再生资源的掠夺性开采等。其结果,不仅损害每个消费者的利益和人类的生存空间,也对企业的再生产活动的进行和发展产生制约作用。反映到市场活动中,消费者对企业经营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给予了愈来愈多的关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环境意识与市场营销相结合形成的"绿色营销"已成为现代企业营销的一个重要内容。绿色营销对企业选择生产技术的要求绿色营销要求企业在选择生产技术的时候必须考虑减小从生产原料的取得到成品的产出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可能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即必须作出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生态乎衡的技  相似文献   

10.
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环境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企业环境管理中存在的环境管理目标与职能虚置、管理方式落后以及绿色需求不足等问题,依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指出我国企业在环境管理过程中应通过采取确立环境管理在企业中的战略地位,实施源头控制的环境管理方式和增强绿色意识、引导绿色消费等措施来降低环境管理成本,取得经济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品牌生态商业系统是由环境、品牌、企业、供应商、顾客、相关组织与群体等成员组成的复杂系统,是社会商业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本文借鉴系统理论,探讨品牌生态商业模型的构建理论基础,指出品牌生态商业系统应具备完整性、多层次性、差异性和循环性等特征;同时,对生态商业系统的开放性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完整的生态商业模型———动态开放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多层次系统,期望对生态商业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福建民营企业经历了将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形成了一大批知名度和认知度较高的品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环境的变化对旧有的营销模式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环境的剧变要求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能够不断地引入新思维、新理念、新举措,以适应市场的发展。文章分析了福建民营企业传统营销模式存在的弊病,并对福建民营企业的营销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孙雅玲  孙华平 《价值工程》2009,28(10):28-30
在当前绿色贸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绿色营销是中小企业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与差异化战略并赢得一定生存空间的现实选择,也成为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但是宁波大多数中小企业并没有树立起科学的绿色营销观念。营销观念的演化离不开特定的制度环境与需求环境。针对绿色贸易背景下宁波中小企业的营销观念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拓展国际市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支撑移动电子商务的相关技术与平台的逐一分析,比较传统电子商务和传统市场环境下的互动营销的运作模式,分析移动电子商务技术与平台条件下的互动营销价值链,根据移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互动营销真实运作过程构建出移动电子商务技术与平台条件下的互动营销模型。而对基于移动电子商务互动营销过程的分析,发现目前市场中存在移动二维码、短信网址、移动商街等多种移动电子商务互动营销应用模式。对互动营销模型和互动营销应用模式进行分析,有利于促进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5.
聂梦琰 《价值工程》2012,31(16):118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对消费者行为和市场营销环境都产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影响。正确认识这些影响,对于企业适应新环境,更好的细分市场、采用先进的营销手段和方法、满足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社区化、个性化的营销模式正是微观市场营销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体现和深化。  相似文献   

16.
白酒营销渠道模式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见平  单丹 《价值工程》2010,29(31):14-15
探索和创新营销渠道模式是白酒企业为了适应新的内外部环境,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分析现行白酒企业主要营销渠道模式弊端的基础上,讨论了白酒营销渠道模式创新的动因与机理,得到的结论是白酒营销渠道系统外部环境的变迁引起渠道内部机制的创新,在这些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驱动下,营销渠道模式向着主体创新型、关系型、扁平化及复合型渠道模式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中国绿色营销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庆卫 《价值工程》2010,29(5):52-54
面对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绿色营销已不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市场营销观念的革命。它已涉及到企业、消费者、环境三者利益的和谐统一。通过对绿色营销进行系统地分析,提出了政府调控、企业协助、公众监督的战略组合建议,这有助于我国绿色营销的实施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8.
Marketing strategy in performing arts organisations has becom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e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arts operate. Since the late 1980s there has been a necessary shift in focus to audience development away from product development. This change in focus is being encouraged to ensure the long‐term viability of performing arts organisations (PAOs) and micro‐economic reform. While government reports have recommended strategies aimed at building audience‐based recognition, this is an expensive approach for many PAOs and does not produce short‐term returns.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building enduring relationships with existing audiences as a way of having a more dramatic impact on PAOs' long‐term viabil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is theme through relationship marketing and the implication of retaining existing audiences. The paper identifies the changing cultural environment which has led to the importance of marketing. It then explains the concepts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 and its pertinence to PAOs' viability by presenting a loyalty ladder. The structure is modelled as a dynamic conceptualis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audience and organisation) to assist arts managers to decide whether to focus their efforts on catching or keeping customers to maximise earned income. Copyright © 2002 Henry Stewart Publications  相似文献   

19.
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及壮大,人们逐步转变观念,将以往处于从属地位的物流服务业上升到一个新的市场战略高度。文章对通过改善物流环境来促进营销作一定的论述,将作为营销后续服务的传统物流运输业提升至与营销同等位置的市场战略高度  相似文献   

20.
Although arts organisations are often said to be underdeveloped in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areas, it is unclear whether this is actually an intentional response to the atypical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y exist, or simply a result of limited skills and resources. This paper looks at performing arts presenters (PAPs) in two Australian States, profiling what they do in the way of marketing, how sophisticated they are at it and the reasons they behave the way they do.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marketing managers indicated that PAPs are confused about the role of marketing, relying instead mainly on public relations. While it was widely acknowledged that marketing would be beneficial, the marketing that is executed is generally ad hoc and basic. This lack of marketing action is due primarily to a paucity of skills and resources and a historical preference for public relations, not as a considered response to the arts environment. Copyright © 2002 Henry Stewart Pub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