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传统增长模式的进行根本变革,寻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的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按照一定的生态规律运行、能够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形态.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把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利用,从而把经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尖锐冲突,也是一种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张戈 《河北企业》2009,(4):59-60
生态经济理论要求发展经济不能损害环境结构和功能,不导致环境质量的退化,经济发展的过程应是环境质量更符合人类生态学要求的演化过程,是环境质量与人类健康、舒适、美化的价值取向相一致的过程。生态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应该如何进行才能和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相协调.以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青华 《企业文明》2012,(10):85-86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力争提高资源生产率,合理消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保持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和谐一致,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保护采运技术则是以"森林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以森林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思想,以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的综合性技术。因此,生态采运技术能有效解决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短期利用之间的矛盾,使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长久以来,我国通过高消耗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促使"城市病"和环境污染蔓延,在正视这一问题后,传统的发展模式便被以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取代,生态城市便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重要一步,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6.
祁艳辉 《企业导报》2012,(19):10+116
经济发展除了要求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变之外,它还要求人口、资源和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发展,也就是实现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而在当今这个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动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系统,而以生态化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是其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近自然林业的经营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俊安  黄文斌 《民营科技》2010,(10):150-150
在进人21世纪以后,以保持环境、经济、社会协调状态和连续进程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全球共同追求的发展模式。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该是建立在森林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可持续之上,只保护不利用或只利用不保护都被实践证明是不可持续的。而起源于德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于欧洲并于20世纪90年代传人我国的"近自然林业"思想兼顾森林保护和利用,即在持续保护森林生态健康的前提下让人类能够持久地获取木材的一种森林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科学、经济的发展,森林永续利用概念在不断完善和演变,其变化的趋势形成了森林经营观念和模式的更替。传统林业是以收获木材为主,现代林业强调生态系统经营。在有些地区常常看到的"山上戴帽、山腰系带、山脚穿靴"的做法就是一种生态系统经营的观念。本文阐述了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基本理念,并提出了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理念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一、循环经济新的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种循环经济模式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循环经济是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循环经济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和谐观.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科学、经济的发展,森林永续利用概念在不断完善和演变,其变化的趋势形成了森林经营观念和模式的更替.传统林业是以收获木材为主,现代林业强调生态系统经营.在有些地区常常看到的"山上戴帽、山腰系带、山脚穿靴"的做法就是一种生态系统经营的观念.本文阐述了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基本理念,并提出了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理念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通过将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馈式循环过程,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在物质不断循环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中,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非常严重,因而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事业,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2.
本文构建了浙江省住宅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协调度模型,并从经济、社会、环境、技术四大子系统,就浙江省1990-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其次,利用功效函数构建住宅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协调度模型,对浙江省住宅业发展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住宅业可持续发展总体不协调,社会子系统严重失衡,其协调指数仅为0.2,而技术子系统相对协调,协调指数为0.6;最后,结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预警。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绿色饭店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饭店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走绿色化的建设道路,这既是低碳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饭店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然需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有效平衡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之间关系的新型发展模式,饭店业可通过加强政府立法、关注饭店产品的生命周期、全面推广碳中和技术等措施,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推动饭店业的绿色化进程,从而实现饭店业低碳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发展"的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演变,其内涵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态,另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发展"这一概念的理解与阐释。20世纪发展观的演变经过了"发展=经济增长"、"发展=经济增长 工业污染控制"、"发展=经济、社会发展 环境保护"和"发展=可持续发展"四个阶段。可以断言,21世纪是一个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5.
徐世敏 《价值工程》2011,30(27):273-273
我国的天然草地会对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但是草地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其经济、生态与社会的不可持续性越来越凸显。因此,如何恢复和保护草原的生态功能,解决草原过度放牧,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王靖 《价值工程》2014,(36):1-3
当今社会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首先构建循环经济体系,而城市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综合载体,要解决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就必须构建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因此城市经济的高速持久发展就必须建立并发展城市循环经济体系,这是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然趋势。本文在介绍循环经济原则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构建内容,从而提出了我国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建立要采取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题,是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结果。本文在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机制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动力模型,深入分析了系统的驱动机理。最后,探讨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霍江林  刘素荣 《价值工程》2010,29(14):28-29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企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应追求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三方面平衡发展。文章简要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对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新要求,从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方面设置了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资产管理三重绩效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经济、社会、环境问题之间存在着强烈的互动性。企业社会责任既是企业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构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改进物流体系,通过发展低碳物流来发展低碳经济。文中系统地提出了低碳物流的概念与特点,归纳了现阶段我国低碳物流发展在观念、政策法规、基础设施、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通过树立低碳物流的新理念、完善政策法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等政策建议来发展低碳物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