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具有平原、丘陵和山地多地形的宜都市为例,基于2010年度和2018年度两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核密度分析方法,从数量结构和空间分布上探究宜都市土地利用演化过程,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宜都市园地和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变化速率最为强烈,其中,建设用地与耕地、园地和林地之间的转变速率最为强烈。(2)耕地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宜都市的东南方向;园地高密度聚集区为红花套镇和高坝洲镇;林地和草地变化不大;建设用地高密度区主要沿着长江带分布;水域和未利用地在空间分布变化不显著。(3)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程度显著,其中人口密度、复种指数和地区生产总值是其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2.
友刊信息     
理性增长模式:中国城市的选择罗伯特·瓦特森在《中华建设》2006年第6期中撰文指出,中国城市发展需要“理性增长”。尽管中国拥有比美国略大的土地,但中国的可耕地面积比美国要小,人均可耕地面积还不到世界平均值的43%,要养活13亿、并仍在不断增加的人口,中国浪费不起土地。而目前中国城市建设的速度惊人,用地量大,已到了对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效率进行反思的时候。美国目前的开发以蔓延扩张为主,土地消费的速率远远超过人口增加的速率,从而形成了相对低密度的城市发展格局。其后果是,高度依赖高速公路和私人轿车及卡车来运送人和物品,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企业、产业链(群)和政府土地行政管理部门的角度,对土地利用数字化影响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作用机理及效率提升路径进行了逻辑推演.研究发现,城市土地利用数字化将赋能土地利用信息治理,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提升,但不同的土地利用主体,其数字化发展的赋能内容及其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渠道存在显著差别.企业层面土地利用的数字化主要通过赋能企业市场信息、客户特征信息、空间产品供给信息及空间资源利用状态信息治理等方式来扩大市场需求,提升企业占地规模对消费需求变化的动态适应能力,引导消费需求配置及减少管理摩擦等渠道来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产业层面土地利用的数字化主要通过赋能上下游企业(或产业链)的生产经营信息治理,优化产业链(或产业群)的信息链接结构,提升其链接效率,增强上下游企业(或产业链)间的协作水平等方式来促进产业链(或产业群)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此外,事前土地行政管理部门的数字化主要通过赋能土地利用规划信息治理,改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信息环境,提升土地利用规划的包容性和预见性等方式来促进城市土地配置及利用效率的提高;事后土地行政管理部门的数字化则主要通过赋能土地执法信息治理、提升土地执法效率、威慑违法用地行为和规范土地利用秩序等方式来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发展的土地代价过高表明,需要考察经济增长效率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影响的跨期响应,动态地评估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绩效。基于城市建设用地与经济增长效率的互动机制,采用面板VAR模型,动态地评估了中国省际层面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效率的互动影响。结果表明:短期内,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会抑制经济增长效率,但长期影响不显著。经济增长效率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不显著。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效率的改善取决于自身的完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对其并无显著影响。应重视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使用,并增加经济增长效率在官员考核指标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典型性山地城市重庆市南岸区为例,利用RS和GIS对南岸区近7年的城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筛选,并建立空间数据库,在时间和空间上分析建设用地扩展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城市扩展的建设用地范围内主要是低植被覆盖度区域和较低植被覆盖度区域,同时新增建设用地的植被覆盖度较低,但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向上一级植被覆盖度转移;城市扩展的方向主要在正东方向,与低植被覆盖度和较低植被覆盖度区域扩展的方向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对于促进山地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维护生态安全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为建设生态城市和城市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1-2013年的281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土地供给对房价的空间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中国房价快速上涨的成因。研究发现:首先,从全国来看,房价对土地供给的总弹性为-0.0532,说明土地供给减少推高房价;土地供给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若不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将会高估土地供给对房价的直接效应。其次,土地供给的空间效应还存在时空差异,2003年后东部土地供给的空间效应大于中西部地区,表明土地供给政策向中西部倾斜导致东部地区房价进一步上涨。此外,研究还发现工业用地面积占比对房价也有重要影响。因此,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需要深化土地供给侧改革,增加东部土地供给总量,并调整土地供给结构,防止工业用地过度扩张。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城镇规模扩展用地是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热点之一,对城镇规模扩展用地驱动性因素进行分析及趋势预测有利于现阶段的土地集约利用与规划。研究方法:运用扩展模型,对湖南省2000~2012年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未来湖南省城镇建设用地需求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在研究期内,地区人口数、产业结构变动、城镇化水平是湖南省城镇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因子;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2015年、2020年湖南省城镇建设用地分别增至1663.20平方千米、2030.01平方千米,城镇建设用地年扩展率为6.57%。研究结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区生产总值对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促进作用较弱,政策性因素和人口年龄结构对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则有一定制约作用;在"十二五"背景下湖南省两型社会的构建与城镇土地集约化使用将会存在一定压力。最后结合城镇规模扩展中建设用地驱动因子的边际贡献和预测趋势,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晰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对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张和结构变迁的影响,采用Malmquist指数法对2002—2011年广西各市城市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动态测度,运用信息熵法对城市建设用地结构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对城市经济增长质量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张和结构变迁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广西城市经济增长质量增长幅度较大,提升速度较快,城市间的相互追赶效应较弱,技术前沿面的前向移动效应较强。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显著地抑制了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张,但对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变迁无显著影响。最后提出了提高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西安市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也处于调整期。结合对西安市城市化发展的分析,通过引入"城市化下的边际城镇用地扩张量"指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西安市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得出结论:西安市城市化下的边际城镇用地扩张量总体是一个增大的过程。这说明西安市城镇居民点、工矿用地及交通用地面积扩张的过程比城市化率增大的过程要快,土地资源的缺乏已严重阻碍并将继续制约西安市未来的城市化进程。据此,就协调城市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空间地上权制度在美日等国城市建设中应用十分广泛.然而,我国物权法虽已于第136条规定了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但该项制度的应用实践很不充分,这显然与我国城市化进程很不相称.空间地上权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作用突出.它的导入,对于破解现代城市土地问题,促进土地资源有效利用,提高城市设施一体化水平,保护物业权利人利益以及削减事业费开支、增加国家空间使用费收入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逐渐增加,生态环境压力及土地利用压力逐渐涌现,如何使城市绿色空间用地有效利用并发挥其重要生态效益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城市绿色空间作为城市存量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发挥重要作用。在综合分析梳理城市绿色空间理论基础上,从城市景观生态格局和公共健康两大关键问题出发,通过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分析,系统梳理了城市绿色空间的应用研究情况。现有理论和技术方法不足表现为未能充分实现多学科融合,与数字技术景观等前沿涉及较少。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应从空间规划、数字技术及定量研究深入展开,完善绿色空间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3-2016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5种空间计量模型,通过设置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着重分析了土地财政、金融发展对城市扩张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土地财政对周围城市扩张存在正向"溢出效应",而金融发展对周围城市扩张存在"虹吸效应",上述影响随时间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土地财政与金融发展在推动本地城市扩张方面存在替代关系,但这种替代关系在不同地区层面、不同城市规模层面则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人口集聚是促使城市扩张的主要因素,绿化程度是抑制城市扩张的主要因素;城市扩张具有明显的"时间惯性",即滞后一期的城市扩张会对当期的城市扩张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盘锦市2010年的土地利用图形数据为基础资料,选用生态意义较为明确的景观格局指数,从斑块类型和景观格局2个水平上定量地分析了盘锦市的景观空间格局,并揭示了景观空间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田景观是盘锦地区面积最大、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强的基质景观,其面积比例为45.82%,斑块个数比例为6.54%,斑块分离度仅为0.02;沼泽地和城市用地的面积比例也较大,分别为22.53%和10.66%;水域和旱地的面积比例较小,分别为9.44%和6.17%。(2)盘锦市东部地区的景观空间格局基本呈现出水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景观类型镶嵌分布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以石家庄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石家庄市2000年—2010年的土地集约水平进行评价,然后选取7个省会城市2010年的数据,计算其土地集约水平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2001年—2010年间石家庄市区范围内,土地利用从低度集约进入到集约利用状态,但土地集约利用的效益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在同类城市中,石家庄市土地集约水平较高,主要得益于自然地理及政策因素的影响。最后提出优化产业布局、实施工业入园工程、加快城市绿化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郑华东 《全国商情》2006,29(4):23-25
北京和上海分别作为长三角和京津塘都市区的首位核心城市,其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的扩张受到多方面的关注。作为超大城市,其城市扩张是否带来产出绩效的增加?本文将对1984年以来北京和上海城市用地扩张的变化趋势和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首先对京沪城市扩张的规模和结构变化特点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之上从总体用地规模和用地类型结构两方面入手分析京沪城市用地扩张所带来的产出绩效;最后是简短的讨论和结束语。  相似文献   

16.
中国首都圈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及空间优化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京津冀首都圈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及其空间格局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论为:京津冀首都圈土地利用粗放,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有较大潜力;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明显;土地资源的社会承载力较高,开发建设承载力最低;经济社会承载力与开发建设、生态环境承载力不相一致;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建设承载力有一定开发潜力。为了提升首都圈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应针对不同区域特征进行空间优化。空间优化格局为北部生态屏障建设区、中部都市功能优化区、东部人口产业沿海集聚区、南部绿色空间优化区。首都圈发展应针对空间格局特征,分区配套土地利用政策,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土地利用的区域协调与合作,从整体上提升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  相似文献   

17.
选取2013与2018年城市POI(兴趣点)数据,利用核密度估计法与热点分析法,探究乌鲁木齐商业中心演变与商业空间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3—2018年乌鲁木齐商业空间由单一核心逐渐发展为多核心商圈,各类商业辐射范围扩大、集聚程度增加,但发展速度不均;商业空间呈多中心组团沿交通干道向两侧延伸的扩散方式,南部区域商业职能较北部更完备;不同的商业业态集聚形态与区位存在差异,核心区商业职能完备且功能互补,外围区商业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城市拓展速度,各类商业网点分布较为分散。从宏观角度剖析乌鲁木齐商业规划与布局问题,为城市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我国建设用地结构变化的分析并将其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发现同国际大都市相比我国同类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中居住用地比例过低,工业用地比例偏高。通过构建一个两部门模型进一步讨论现行土地结构的成因,模型研究的主要结论显示:垄断土地制度建立后,土地资源的配置向工业部门倾斜:房地产部门的土地要素投入减少,工业部门的土地要素投入增加。在垄断性的土地供应制度下,社会福利水平下降,且垄断程度越高福利损失越大。  相似文献   

19.
西安市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也处于调整期。结合对西安市城市化发展的分析,通过引入“城市化下的边际城镇用地扩张量”指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西安市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得出结论:西安市城市化下的边际城镇用地扩张量总体是一个增大的过程。这说明西安市城镇居民点、工矿用地及交通用地面积扩张的过程比城市化率增大的过程要快,土地资源的缺乏已严重阻碍并将继续制约西安市未来的城市化进程。据此,就协调城市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中村改造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空间不断向周边地区拓展,邻近的农村村落逐渐被融入城市而成为城中村,这种情况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突出。如位于杭州湾南岸的慈溪市,已纳入或规划将纳入的城中村用地达13.9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达21.5万人,其中已被城市包围或紧贴城市的城中村人口为11万人,村庄建设用地为900公顷。城中村人口和用地比例极高,普遍存在着“土地粗放使用、建设零乱、环境恶劣”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