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6 毫秒
1.
陈晔  李天元  赵帆 《旅游学刊》2014,29(10):31-41
旅游目的地推广营销所使用的官方网站、微博、电子商务平台等网络渠道构成了旅游者接触目的地的网络界面。旅游目的地网络界面特征主要包含信息价值、友好性和交互性3个要素。为探索旅游目的地网络界面对旅游者体验及品牌形象的影响,构建了旅游目的地网络界面特征、旅游者体验与目的地品牌形象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旅游目的地网络界面特征的3个要素通过功能体验和情感体验两个中介因素影响游客对目的地品牌形象的感知,但信息价值对情感体验的影响不显著。基于以上结论,对旅游目的地优化网络界面提出了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
创意旅游(Creative Tourism)最先是由新西兰学者格雷·理查德与克里斯宾·雷蒙德在2000年提出的。他认为,创意旅游是指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学习旅游目的地国家或社区的文化或技巧,激发自身创意潜能,拉近与当地居民距离,进而深度体验目的地文化氛围的一种旅游产品。2006年,国际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也对创意旅游进行了界定:创意旅游是一种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具有原真生的、可直接参与的旅游活动,主要表现形式为学习当地艺术以及独具特色的象征性文化,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往增加体验。我国学者厉无畏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通过旅游网站进行信息搜寻进一步做出旅游决策.文章从广告心理学角度出发,应用效果层次模式(HOE模型),借助AMOS 21.0软件和SPSS 19.0软件,将网站创意元素作为外在刺激因素,探讨其如何通过旅游者的认知、情感阶段,进而影响其旅游意向.研究表明,网站创意对网站察觉有显著影响,旅游网站的创意越强,旅游者最终做出旅游决策的可能性越大.但网站创意不会直接形成目的地察觉,必须经网站察觉才能形成对目的地的察觉.网站创意可以通过两条路径说服旅游者:一条是旅游者受到网站创意元素的刺激,形成积极的网站态度,最终选择该旅游网站推荐的旅游目的地;另一条是旅游者通过网站获取目的地信息,形成目的地察觉后,随着对目的地了解不断加深,形成积极的目的地态度,最终形成去往该目的地的旅游意向.  相似文献   

4.
正在旅游相关研究中,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仿佛是一对孪生变量。没有旅游者也就没有旅游目的地可言;没有旅游目的地,旅游者无处可去,也就不能称其为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因而也成为了旅游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学科的"透镜"进行研究。本文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出发,结合对后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对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进行解读,同时也是对  相似文献   

5.
旅游者的美食体验与其他旅游体验类型相比显然具有更强的具身性。同时,旅游者在美食体验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体验转向也表明,它也是旅游者借以探索旅游地传统人文特质的一把符号性的钥匙。旅游者美食体验的这种具身性和符号化特点,显示出针对旅游者美食体验的研究不仅可以从表征视角下的符号意义入手,也可以从非表征视角下的情境与具身观点出发予以展开。基于此,文章选取在旅游者眼中独具美食体验魅力的新疆为案例地,综合表征与非表征两个理论视角,利用访谈和网络游记得来的文本材料,采用扎根理论的编码方法进行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旅游者的美食体验认知一般会经历一个结构-解构-再结构的过程。在首个结构化过程中,旅游者借助于目的地美食景观的话语表征,构建其对目的地的美食符号意象。在其后的解构化过程中,旅游者通过其具身性美食体验行为,借助向目的地美食背后所存在的广泛的社会文化关系进行“索引式”的探求,将先期产生的符号化意象不断地消解在具体的旅游场景当中,使旅游者的美食体验不断突破单一的、刻板化的美食景观意象,凸显了旅游者美食具身体验的解构性,完成了其美食体验的具身性延展。在最后的再结构化过程中,尽管旅游者美食体验的刻板意象...  相似文献   

6.
冯捷蕴 《旅游学刊》2011,26(9):19-28
目前,很少有学者采用旅游者博客这一新兴的方式研究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文章选择中西方旅游者博客话语为切入点,从“文化繁荣”、“宜居和生态”、“现代化大都市”、“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5个维度探讨中西方游客对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异同,并讨论了两个不同旅游群体在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消费水平方面的差异。最后,文章对如何提升来京中西方游客的体验评价提出了切实的建议。此研究意在强调旅游者博客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亦希望能够对话语分析的跨学科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旅游相关研究中,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仿佛是一对孪生变量。没有旅游者也就没有旅游目的地可言;没有旅游目的地,旅游者无处可去,也就不能称其为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因而也成为了旅游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学科的“透镜”进行研究。本文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出发,结合对后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对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进行解读,同时也是对笔者近些年对这一问题思考的一个小结。本文的讨论围绕三个例子,或者说三个片段展开。  相似文献   

8.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产业实践问题逐渐发生质变,核心矛盾已经从单纯的“旅游吸引力”转换为更加复杂的“旅游体验质量”问题.成熟旅游区和旅游目的地不仅关注游客规模、旅游收入,而且关系自身提供的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的质量管理;与此同时,还关注旅游者体验的满意度评价和旅游者情感体验的全过程.文章将时间地理学中的时空路径概念和旅游体验中的两极情感模型相结合,提出了“旅游情感路径”(TEP)的概念,试图打开旅游体验情感的黑箱.通过“旅游情感路径”概念模型的提出,尝试构建一种定量化、过程化和可视化研究旅游体验情感的新方法.以世界著名主题公园香港海洋公园为案例地,以时间地理学的时空路径为研究工具,采用手持GPS设备获取旅游者时空行为轨迹信息,辅助以日志调查方法获取旅游者消费信息、情感量化信息等,将旅游情感体验过程进行量化研究,基于时空路径分析旅游者的情感体验结果和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者情感体验各节点的愉悦度与总体愉悦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基于旅游情感路径的实证数据定量分析结果提出了对“第一印象区”的新理解,指出第一印象区的空间范围取决于具体案例地旅游者第一印象建立所需要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旅游者游程覆盖的区域都属于第一印象区.研究结果能够为旅游景区产品调整、改进和精细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并在优化旅游者时空行为和提升旅游者体验质量等方面有较大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9.
影视旅游: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新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影电视中出现的旅游目的地会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兴趣,促成旅游行为。绝大多数现有文献是研究影视旅游对于目的地旅游者数量和对旅游者决策过程的影响和作用,也有探索影视作品对于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的影响的。由此说明影视旅游是可以作为一种推广旅游目的地的营销新方式。影视旅游之所以成为营销工具,相关旅游地的旅游形象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本文在现有文献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论述了影视旅游作为营销方式的特点和原理,结合影视作品的拍摄和放映两个阶段,探讨了在每个阶段影视旅游营销工作的重点和形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旅游罩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四川九寨沟为例,对旅游罩现象进行实证研究,以期推进国内关于旅游罩现象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论文从3个方面分别分析了九寨沟旅游者罩、旅游业罩和旅游目的地罩的形成原因.研究表明,旅游罩现象在九寨沟旅游区是存在的,业已对旅游者体验和目的地社会文化造成了影响.本文的研究将进一步促进对旅游罩现象的认识,为合理制定九寨沟旅游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也为其他旅游区旅游业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社交媒体时代,人们旅游归来,总不免在社交平台上对自己的旅游体验分享一番,并从这种分享中收获显著的幸福感。为什么分享旅游体验可以带来如此显著的幸福感受呢?文章立足于旅游后阶段,着眼于旅游者分享旅游体验的现实场景,聚焦旅游体验分享(价值型vs.操作型)对旅游后幸福感的影响机制这一科学问题展开研究。问卷调查和情境实验的数据分析表明:价值型(vs.操作型)的旅游体验分享能够激发更高的旅游后幸福感和旅游者自我发展;且旅游者自我发展中介旅游体验分享对旅游后幸福感的影响;而分享反馈(较多vs.较少)会对旅游体验分享的后效产生调节作用,较多(vs.较少)的分享反馈能够强化旅游体验分享对旅游者自我发展及旅游后幸福感的影响。文章探索了旅游后阶段分享旅游体验的幸福效应,阐述了旅游体验分享作用于旅游后幸福感的理论基础、逻辑路径,为有效提升旅游后幸福感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旅游经历的目的地吸引力感知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旅游经历对旅游者目的地感知的影响,现有的研究文献从感知形象和感知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但尚未出现从目的地感知吸引力角度进行的相关研究。目的地的初游者和重游者代表着两类具有不同旅游经历的目的地游客,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二者对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感知及其差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目的地感知吸引力包含了整体环境吸引和观光体验吸引两个维度,重游者在整体环境吸引上的感知显著高于初游者,二者在观光体验吸引的感知上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旅游动机、目的地形象与旅游者期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构建了旅游动机、目的地形象和旅游者期望关系的概念模型,以大陆居民赴香港旅游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验证旅游动机、目的地形象与旅游者期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目的地的认知形象显著影响情感形象;(2)旅游动机直接正向影响目的地的认知形象和旅游者期望,并通过目的地的认知形象对旅游者期望产生间接影响;(3)目的地的认知形象直接正向影响目的地的情感形象和旅游者期望,并通过目的地的情感形象对旅游者期望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认同:旅游体验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才  卢昌崇 《旅游学刊》2011,26(3):37-42
作为旅游现象的内核,旅游体验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诠释。文章从认同角度对旅游体验中的认同(成分)加以诠释,指出在旅游体验中认同呈现出多种形态,从外在的目的地认同,到对旅游者角色认同,再到文化认同,最后到自我认同,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通过各种形态的认同,旅游体验才能彰显其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阳朔乡村旅游国内外游客需求分析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文祥 《旅游学刊》2006,21(4):11-12
阳朔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得最早的旅游名县.是由西方青年旅游者带动,国内旅游者积极参与而兴旺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16.
徐立娣  杜萍 《当代旅游》2022,(5):105-108
本文在休闲旅游背景下运用旅游资源评价理论对定制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初探,按定制旅游资源的容量、密度、丰度及接待能力要素展开分析,以岛屿旅游目的地资源为例,探索旅游者角度对旅游资源的体验需求,以期推动定制旅游资源的评价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旅游目的地营销应注重发挥好三个"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旅游目的地营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以旅游目的地区域为营销主体,代表区域内各种相关机构、所有旅游企业和全体从业人员,以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加入到旅游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并以不同方式和手段传播旅游信息,制造兴奋点,展示新形象,增强吸引力,引发消费者注意力和兴奋点的全过程.旅游目的地营销是否成功,最终取决于潜在的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印象是否深刻.笔者认为,充分发挥好三个"效应",是旅游目的地营销获得成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世俗的朝圣:西藏旅游体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然而对西藏旅游体验具体的微观研究却相对缺乏。文章通过对西藏旅游者的深度访谈,来探讨他们的旅游体验。游客往往将西藏想象成一种神圣之地,西藏的旅游体验对于游客而言也具有神圣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游客对自然、宗教和藏族人的体验上。西藏纯净的自然可以净化游客的心灵,让他们联想到远离喧嚣的生活。西藏的寺庙和朝拜的信徒营造出一种虔诚而神圣的氛围,让游客内心备受震动。看到藏民的执着和虔诚,游客心中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而藏民淳朴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更让游客感到一种自己社会所缺失了的真实。西藏的神圣不在于游客对其宗教的信仰上,而在于其社会文化意义,西藏提供了游客日常生活所缺失的自然与人文,满足了游客的精神需求。西藏的旅游体验与其说是宗教朝圣,毋宁说是一种世俗的朝圣。  相似文献   

19.
旅游观看方式与旅游形象塑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马晓京 《旅游学刊》2006,21(1):87-91
观看方式与目的地旅游形象密切相关.旅游者对目的地的观看方式不同,所形成的旅游形象也就不同.观看方式受世界观、价值、态度、倾向性、信念等因素的影响,是社会文化熏陶的结果.旅游观看方式具有非政治性、非历史性、局部性、肤浅性、浪漫性、男性眼光等特点.只有认真研究不同目标市场旅游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针对不同的旅游观看特点,才能塑造满足旅游者心理期待和心理想象的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20.
信息传播:旅游目的地营销与服务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巫宁 《旅游学刊》2007,22(10):67-70
文章讨论了旅游业作为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产业的特征,并指出,旅游目的地信息传播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目的地营销的基本内容,同时,传递信息也是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